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招收僑生「內憂外患」 海外聯招學生數逐年減

聯合新聞網
user

聯合新聞網

2019-08-29

瀏覽數 17,800+

招收僑生「內憂外患」 海外聯招學生數逐年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近三年透過海外聯招會分發的僑生新生逐年遞減,從105年的六千多人,降至107年的四千多人;但整體來台僑生人數變化不大。分析原因與101學年度開放大學辦理單招與聯招競爭有關,108學年度已有近百校單招僑生。

海外聯招會副總幹事李信表示,依現行規定,「單招」與「聯招」不重複錄取原則,「聯招」生源因多元招生管道競爭拉扯,每年單招校數急遽成長,108學年度已近百校,致整體報名聯招人數下滑。

李信說,海聯會常委會都是各校代表,總希望僑生直接進自己學校就讀,若先進僑先部再參與聯招分發,可能會有「到嘴的鴨子飛了」的感覺。

李信說,一個僑生可以報名多校單招,但只能選擇一校報到。去年有一名香港僑生申請了19校單招,被17校錄取,但最後沒有來台灣;聯招是學生選填志願,按照成績分發,只會被一個校系錄取。

李信表示,少子化下,大學招生競爭激烈,內憂外患,「一個單招錄取的學生,另一個學校就打電話拚命搶人。」有些學校會走捷徑,找當地代理講得天花亂墜,甚至是海外學長姐直接當起仲介,但僅推銷「特定」學校,收取高額仲介費,「以前招外籍生亂七八糟的手段,已經延燒到僑生招生。」

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說,傳統大學因早年即開始招收僑生,培養了許多優秀校友,為僑居地招生助力,在聯合分發有絕對優勢。較晚進入僑界招生的學校,知名度低,經由獨立招生的管道耕耘,有更多機會招到學生。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說,各大學透過海聯會招生,行之有年且整體宣傳,使各校不但減少人力、成本以及招生考試的麻煩;但因僑生通常會優先選擇招收僑生有歷史的國立或私立大學,對中後段班技職校院較不利。

他說,實踐大學高雄校區106學年度起申請港澳僑生獨招,利用當地校友介紹到高中入校宣導,直接面對學生回答問題,更容易招到透過海聯會招不到的學生;獨招對特殊領域如設計,音樂,社工等有特殊性向與專長的學生,更能發揮特殊選才效果。

銘傳大學副校長劉國偉表示,單招多一點自主性,「透過海聯會聯招,有點隔靴搔癢。」招生管道多元化是不可擋趨勢,就像國內大學指考人數變少一樣。但他認為,海外聯招管道仍有其存在必要性。他表示,僑胞對於海外聯招還是有歷史情感,且全由大學獨招,「有末梢神經摸不到的地方」,像是印尼等等國家比較難觸及。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各校依實際需求對外單招,長遠下來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海外推廣是好事。」台大副校長周家蓓表示,招收「有興趣就讀這個科系的學生」也比招收因成績分發而「成績剛好考到這個科系的學生」有意義的多。

她觀察,台大在海外招生碰到高中老師、家長和學生,普遍對各校有單招方式抱持正面態度,認為學生有更多機會表現自己的專長,而非只憑一次統一考試成績定生死。台大大學部的僑生,單招和聯招入學比例約各半,但近年單招的學生數量有逐年漸多趨勢。

周家蓓說,雖然單招增加了台大的工作量,但是觀察到學生到校後的學習表現似乎普遍而言較佳,這是好現象,但是這項觀察還需再多些時間更為準確。

此外,僑居地少子化、大陸高校對香港、澳門學生提供專屬保送名額、獎助貸學等等「強勢招生」,削弱了過往台灣學費便宜的優勢,僑生「大餅」無法做大。

進一步分析僑居地少子化及大陸高校強勢招生等情形,李信表示,以香港、澳門最為明顯。例如,澳門2017年較2007年的中學生減少約33%;大陸高校提供澳門學生專屬保送入大學的名額大幅提高,以前只有40多校約100個名額,2018年已有79校提供1113個名額。

李信說,這幾年香港對中學畢業生在港升學及赴大陸進修,也擴大了招生名額,並提供許多在港或赴陸升學的獎助貸學等優惠措施,削弱了過往台灣學費便宜的優勢。她舉例,香港政府提供自資學士學位學程學生每年3萬元的免入息審查資助,鼓勵港人留港念書;香港教育局提供修讀指定大陸學士學位學生,每人每年最高港幣1萬6800元(全額);大陸國家財政部、教育部提供修讀大陸學士學位及研究所學生,每人每年最高人民幣8000元。

李信說,僑生招生管道很複雜,海聯會希望好好搭建虛實整合的平台,建立台灣高教的優質形象。除網站外,也在馬來西亞、香港、澳門等地辦教育展,希望透過公開透明、集體行動的方式,讓僑生知道這些學校是有品牌、認證的學校,好好打「團體戰」。

本文轉載自2019.8.29「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