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賀盧泰愚總裁當選大統領!」
十二月十七日上午九時才過,位,在漢城寬勳洞的民主正義黨總部,四、五名工作人員從七層高的黨部樓頂,緩緩垂放寫了這幾個大字的白色布條,吸引了兩百多名正等候盧泰愚發表當選談話的韓籍、外籍記者的視線,一陣交頭接耳之後,攝影記者們又擺回了搶鏡頭的陣勢。
當時,徹夜進行的開票作業仍未結束,但是性急的執政黨黨工人員已迫不及待地宣佈盧泰愚當選,如同這一場「急行軍」促成的總統普選一樣--在五個半月之內,先後完成了修憲案、國會通過、公民複決、修訂選舉法,接著各黨開始部署選舉策略,然後在全國各地掀起一場空前的熱戰 韓國人的蠻幹精神,確實讓人嘆為觀止。
這場被南韓民眾形容為一不知道明天一的選戰落幕了,但是三十天的四強決戰所帶來的後遺症,卻才開始登場。選舉活動中,金權與官權的介入、地域仇恨的高張、階級對立意識的興起、惡毒中傷的猖狂,以及一再爆發的流血暴力衝突,與「選舉過熱現象」(overheated)充份暴露了南韓社會生理的病態。
選戰後遺症開始登場
雖然大多數南韓民眾肯定這項十六年來首次總統直接選舉的意義,認為總統選自基層,對民眾會有更大的號召力,而且透過選舉這場政治秀給選民機會教育,使民主的發展與民智的啟迪獲益匪淺;許多南韓學者也一致表示,直接選舉定期化以後,就可消弭目前這種不正常的混亂現象。
但是熟悉南韓統治型態與政治結構的人很容易可以發現,南韓實際上還不具備總統直接選舉的環境與條件。就像南韓的經濟發展一樣,沒有經過輕工業的階段就發展重化工業,使「漢江奇蹟」成為倒金字塔型的不穩定經濟結構,大財閥企業主宰了全國的經濟命脈,形成了貧富懸殊的所得結構與階級觀念。
四十年來,南韓沒有實施地方自治。典型的中央集權統治型態,從地方政府首長到基層的里鄰長,都是由官方任命,除了四年一次的國會議員選擇外,民意無法從選舉中得到宣洩。在權力分配不均的政治環境裡,塑造了「巨星級」的反對領袖,金泳三與金大中的角色如同經濟界的大財閥,他們掌握了半數以上的群眾資源。
地域情結被火上加油
主張一切循序漸進的中國人,很難認同南韓這種本未倒置的發展型態。而且,沒有地方自治做基礎的權力結構,能否為南韓的民主化發展帶來至少是「表象」的成功,還得視社會條件是否配合而定。很糟糕的是,南韓社會傳統的地域仇恨與經濟發展造成的階級對立,在這次選戰中已被激昂達到顛峰,如何收拾因此造成的分裂現象,已成為盧泰愚領導的新政府最大的挑戰。
一個月的選戰中,「消弭地域仇恨」是四位主要候選人的共同政見訴求,但是在激烈的競爭下,地域情結卻被惡意地火上加油。盧泰愚與金泳三在全羅道光州、麗水遭暴力攻擊,金大中在慶尚道的登山、大邱同樣被亂石洗禮。「南北分斷已夠讓人痛心,難道還要東西分裂不成?」雖然有識之士不斷呼籲選民冷靜,但是激情的民眾對自己地域出身的候選人瘋狂崇拜,已使理性盡失。
日、韓學者開藥方
高麗大學亞細亞問題研究所所長、也是美國「新聞週刊」專欄作家的韓昇洲教授,就很不客氣地指出,這次大選所暴露的病態,要歸因於南韓對民主政治的經驗不足、政治文化不夠成熟,使政冶派閥坐大;而先天寬容度不足的國民性,加上後天的地域仇恨,造成的「排他性」更助長了地域分裂。
從開票結果來看,一盧三金各自在自己的家鄉得到壓倒性的支持,便可為這次大選「屬人」或「屬地」的特性找到答案。一位國內的政治學者到漢城觀察選舉後也表示,先進國家的大選是靠政黨益一政策取向,只有民主低度發展的國家,仍靠人物與地域取向爭取選票。四位候選人揭示的政策無分軒輊,便是對南韓民主化程度最好的註腳。
日本的韓國問題專家伊豆見元在漢城說,表面上來看,南韓有一套冠冕堂皇的民主政治制度,但是由於民主經驗不夠,加上國民性等「人的因素」,使南韓空有硬體的制度,而軟體的執行與運作的績效卻令人不敢恭維。
事實上,南韓的社會結構、政治文化與國民性,並非一夕之間就可改變。但是要改善大選的後遺症,日、韓的兩位學者即有不同的見解。韓昇洲主張採取「治標」的方法較具實效,修訂法令、制度使之更完美,更適合南韓的國情與民性;伊豆見元則認為,南韓社會一定得經過一場治本的「文化大革命」完全脫胎換骨,否則很難期待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
一位中文系畢業的韓籍大學講師就說,光是從韓語的階級觀念與社會上傳統的尊卑關係看來,南韓就很難實施民主政治。他承認,打破階級意識、促進平等思想,只有從文化上變革才有可能。
躁進的韓國人往往只追求表面的、眼前的利益,機動性大、應變力強固然是他們的長處,但是缺乏長遠的規畫以及朝令夕改,則是南韓發展上的絆腳石。
許多理性的南韓知識份子形容這次大選,是一次「國力消耗戰」,並非言過其實。南韓的選民固然從這次選舉中,得到了由自己手上選出理想總統的成就感,但是選後的分裂與亂局,即成為每位公民的共同隱憂。自西元七世紀新羅併吞高麗、百濟統一三國以來,朝鮮半島這塊土地上,沒有過像今天這樣包括北韓在內同時存在五個分裂的「國家」。而南韓的四分現象,與其說是選戰所造成,不如說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政治文化與社會背景致之。
奧運後舉行信任投票
在落敗的兩金不服選舉結果,並不斷指控選舉舞弊的局面下,盧泰愚未來的執政,不免遭遇支持他之外的其他六三%反對勢力的抵制。盧泰愚信誓旦旦為了消弭地域仇恨、促進全民和解,他將與在野黨組成聯合政府,並設立一個常設的「民主和解本部」,積極團結民心。
盧泰愚也強調,他會加快民主化的腳步,實施地方自治,達成地方分權,鞏固民主根基;他也主張排除集權式的統治型態。如果選民對他執政的合法性仍不認同,他將在明年奧運後,舉行一次期中信任投票,由民眾再給他一次公正的評估。
南韓的政治觀察家預測,為了控制選後的亂局,維持今年九月奧運之前的政局安定,盧泰愚將無可避免地採行高壓式的統治,民眾對民主化的期待,可能只有到奧運後才有轉機。不過,未來的政局潛伏了太多的變數,隨時爆發的重大事件,都讓韓國人不知道明天會變成什麼樣子。
如果盧泰愚通過了奧運以及信任投票的考驗,逐步兌現他的民主化承諾已勢在必行。因為除了民主化之路,南韓已別無選擇,在民智已開的今天,民眾不會再容忍任何開民主倒車的事重現。
制度上的民主,會使盧泰愚對南韓的民主化貢獻得到肯定,而且在盟國的堅定支持下,反對勢力製造動亂的企圖也難以形成氣候。不過,在硬體的制度之外,今天南韓更需要的是軟體的人文;在倒金字塔式的民主政治結構中,南韓更需要的是堅實的民主基層。
盧泰愚在致力於民主化,爭取全民認同,消弭地域仇恨的同時,如果能兼顧治本之道,帶動南韓的文化維新與意識改革,將在歷史上成為韓國人的「明治天皇」。儘管這對盧泰愚來說,可能是高不可攀的理想,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到今天為止,朝鮮半島上仍未出現過一位真正偉大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