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高中讀五年發掘自我 林芷廷找到最強學習動機

文創教育〉學學實驗教育機構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19-08-02

瀏覽數 38,450+

高中讀五年發掘自我 林芷廷找到最強學習動機
 

本文出自 2019 / 8月號雜誌 老屋改建潮來了

今年夏天將從學學實驗教育機構畢業的林芷廷,是同班入選交大百川計畫的三位學生之一。她從小就展現繪畫天賦,但也因美術班的高壓學習與嚴厲批評,幾乎打碎她的自信,最後轉到學學,從一週超過20種不同藝術設計領域課程中,重新找回對藝術的信念。

我高中讀了五年。先在基隆高中美術班,再到美國阿拉斯加交換學生一年,最後來到學學。從體制內到體制外,現在的我,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高中美術班很重視基本功,老師教學嚴謹,叫我們不斷地畫,針對不同主題反覆練習。當時老師出了非常多作業,對於畫出來的成品,更是嚴格挑剔。我知道學校希望學生基本能力扎實,但到後來,我已經快要不能感受到畫畫的快樂了。每天只有做不完的作業、畫不完的臨摹,以及聽不完的批評。

我承認基礎技巧進步很多,但卻畫到沒有自信,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畫畫。高二那年,爸媽幫我辦了一年的交換學生。感謝爸媽給我這個跳脫慣性、踏出舒適圈的機會。

美國高中的上課方式比較像台灣的大學,沒有固定教室與同班同學,看你修了哪些課,在不同教室移動。課程多、學校大、同學又不熟,加上英文還不夠好,前半年過得非常辛苦與孤單。

但在那個什麼都得靠自己的環境中,我也體會到過去台灣教育中沒有的學習樂趣。例如有一堂課是講「阿拉斯加的動物」,大家不是看課本裡的圖鑑背動物的名字,而是親自去看動物標本、觸摸野獸的毛皮。那種體驗真實的感動,至今難忘。

用心領略文創真實樣貌

我的美國行不算開心,但因為接受過美式教育,因而無法再像過去一樣適應填鴨式教學。在父母的鼓勵下,參加了學學的辦學說明會,希望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給自己另一個突破、成長的機會。在學學是完全不一樣的上課模式。第一堂課「數位設計實體應用」,老師並不是拿出教科書,告訴我們各種平面設計的原理,而是要大家分組,先自我介紹、聊天、互相認識,然後提出今天的作業:為對方做一個適合他的Logo。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要畫出一個Logo一點也不難,難在怎麼幫眼前這位才剛認識沒多久的同學做Logo?我開始回想與他聊天的內容,猜測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可能會喜歡什麼,希望別人怎麼看他。

這個作業看起來簡單,卻是用實際動手讓我學習怎麼了解客戶,進一步回頭了解自己,原來這就是創作的開端!

學學一週有超過20種像這樣不同領域與主題的課程,每堂課都由業界老師帶領大家認識文創的真實樣貌,以及需要哪些作畫以外的能力。

例如電影課,老師會分享拍攝技巧與手法,並詳細解說一部電影的幕後團隊,每個人的職責,然後分組運作。我選了「製片」,學會在導演與演員間成為溝通橋樑,分配拍攝時間、統籌場景道具等任務,使拍攝過程順暢。那不只是我一個人的思考,更是團隊合作,有意見不合,也有從別人那得到更好的啟發。

又如時尚設計課,實際上過課後,才發現我的手不夠靈巧,無法將內心對服裝的想像,變成想要的成品。原本以為自己喜歡某些領域,嘗試後才發現根本不行,也是我的收穫。

當體驗過各種文創領域,我體會到,自己對畫畫有興趣,但我不想走純藝術路線,而是希望自己的創作可以與商業應用接軌。我也發現,自己對攝影有天分,拍出來的作品可傳達想要的影像感覺,也獲得老師稱讚,而且攝影也有很多商業應用。第一次,我對自己想要的未來,有了具體想法。

讀了五年高中,好像比別人晚進入大學,但我從原本不知為什麼而努力,到現在為自己的選擇而努力,我很慶幸走過這段。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