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問題日漸嚴峻,教育部統計107學年度小規模國中小校數,發現6班以下、也就是每年級至多1班的國小已達1054校,占全台國小校數逾4成;12班以下的國小校數也再創新高,達1452校,占比5成5。6班以下的國中則有121校,占全國校數逾1成6。
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出生率逐年降低,學生數頻減少,也導致「小班小校」比率逐年上升。其中,以縣市分布分析,小規模學校以花東地區、中南部地區比率為高,例如花蓮縣、台東縣6班以下國小校數分別占全縣國小校數的7成6、6成8;雲林縣、嘉義縣、南投縣也皆突破6成。6班以下國中,在花東、南投也占全縣國中校數3成5。
面對少子化趨勢,教育部多年前已擬定對策,包括鼓勵地方政府針對國中小的空餘教室、或偏遠地區無人就讀的閒置校區進行活化再生運用,例如翻修成為幼教或長照據點,教育部也成立雲端平台,由各縣市定期盤點轄下的校園閒置空間,開放有需求的單位申請使用。
教育部也輔導小班小校發展辦學特色,例如採混齡教學,或是轉型實驗教育,讓小校永續發展。日前教育部也公布「偏遠地區學校振興條例草案」,裁併廢校須經一定程序,也會考量學生就學權益、交通距離等。
不過,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秘書長劉欽旭表示,小班小校的根本問題,是地方社區經濟不振,導致人口失流,形成惡性循環。此外,除了小班小校比率漸增,每年級各班人數也逐年減少,這些學生少了社區及家庭的支持系統,也缺乏同儕學習的機會。
劉欽旭表示,教育部已提供不少彈性措施,包括跨校共聘教師、訪問教師,或成立教育聯盟,各校的辦學者應有創新思維,「在不廢校的前提下,教師、辦學的人、辦學思維都可以變。」
本文轉載自2019.7.30「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