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日本研究出「完全養殖」鰻魚,但離量產還有好大一步

科技新報
user

科技新報

2019-06-16

瀏覽數 73,650+

鰻魚飯。圖片取自pixabay
鰻魚飯。圖片取自pixabay

隨著數量越來越少,鰻魚的價格近年也持續水漲船高,對於自古以來便有鰻魚料理文化的日本來說更是影響甚鉅,許多研究機構都在尋找來以完全人工養殖來培育鰻魚的方式,而在經過多年的努力後,位於橫濱的日本水產研究教育機構近日宣布,團隊已經成功將人工孵化的鰻卵養殖至成鰻,對於達成「完全飼養」的鰻魚生產系統目標可以說是又前進了一大步。

許多人可能都吃過美味的鰻魚飯,但卻不太清楚鰻魚究竟是從哪來,與常見食用魚能夠依賴養殖不同,日本鰻難以在養殖的環境中成長繁殖,也因此截至目前為止,日本鰻多是仰賴漁夫捕捉培育而來。

當日本鰻在太平洋馬里亞納海域產卵後,孵化的仔魚(柳葉鰻)便會乘坐黑潮來到河口沿岸,並成長為被日本當地稱為「白子鰻」的玻璃鰻,接著漁民便會捕捉這些玻璃鰻將其放入養殖場培育長大。日經新聞報導指出,過去日本人所吃下肚的鰻魚,超過 99% 都是由捕獲的玻璃鰻所培育而成。

然而因為生長環境惡化及過度捕獲,近年玻璃鰻已經越來越難捕獲,除了造成日本鰻食品價格大幅上升,日本環境省、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及台灣林務局更是在近年相繼將日本鰻列入瀕危物種。

挑食的玻璃鰻

但為什麼日本鰻「完全飼養」這麼困難?

除了必須仰賴人力妥善管理水質及養殖環境,水產研究教育機構鰻苗量產研究中心主任山野惠祐指出,人工養殖鰻魚最大的問題,還是出現在將鰻卵培育至玻璃鰻的階段。以目前來說,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鰻卵孵出的仔魚也只有約 10% 能成長至玻璃鰻。

會出現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與自然環境食物相比,人工養殖的仔魚明顯對飼料不太感興趣,水產研究教育機構解釋,人們其實並不清楚自然界仔魚究竟吃些什麼,「鰻魚生態仍有許多奧祕」。

自前身水產綜合研究中心以來,日本國立水產研究教育機構便一直致力達成鰻魚「完全飼養」生態系統的研究,2002 年時,研究人員先是成功將人工孵化的鰻卵培養至玻璃鰻階段,至 2010 年時,團隊更是達成了「完全人工養殖」的目標,讓人工養殖的鰻魚成功繁衍下一代。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不僅如此,過去鰻魚養殖多半都得使用預防疾病的藥物,但在 2013 年展開無投藥的人工養殖研究後,儘管一度失去近半數的養殖鰻魚,隨著研究繼續,水產研究教育機構現在也已經完成從仔魚至成鰻的完全無投藥養殖。

而在此次與九州鰻魚供應商合作為期一年的大型實驗中,水產研究教育機構更是成功讓人工孵化的鰻卵在養殖環境中順利培育至成鰻,儘管要朝向商業化量產仍需要許多努力,但這證明了「完全飼養」的目標在技術上可行。

團隊並未公開使用的飼料配方,但據了解主要是由鯊魚卵製成。想當然,自然界的鰻魚應該不會以鯊魚卵為主食,但這種飼料改良確實成功增加長大的玻璃鰻數量,水產研究教育機構目前仍在持續收集黑潮帶來的玻璃鰻數據,揭開鰻魚生態的神祕面紗。

通過開發技術和基礎研究的累積,鰻魚商業生產之路正逐步開放。從全球來看,南韓和日本一樣已做到「鰻魚完全人工養殖」,目前正在朝向實用化目標前進,歐洲雖然仍未達到完整的人工養殖,但對歐洲鰻魚的研究也正取得進展。

本文轉載自2019.6.13「科技新報」,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