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台灣步入高齡社會後,社會大眾也愈加關注銀髮族的健康議題。其中好發於高齡長輩的「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也隨著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越來越常見,目前在台灣盛行率約為百分之一,預計患者高達23萬人(註1)。然而,因心房顫動的症狀辨識不易,對於疾病的認識若較低,常導致患者輕忽而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
今年台灣拜耳的G4A(Grants4Apps)新創計畫,其中的四大命題之一「心血管疾病」,期望結合外部團隊的創新點子,一同為病患的隱形需求,找出解決方案。入選團隊致力研發心律不整的創新檢測方案:能長時間配戴紀錄的心電貼片,期盼能突破現有檢測方式的限制,幫助更多潛在風險群,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
受限監測時間短 陣發性心房顫動難察覺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醫師表示,國內35歲以上人口有心房顫動的比例約為1.1%,但隨著年齡增長,罹病率也隨之升高,據台灣研究顯示,75歲以上人口有心房顫動的比例更高達4%。雖然心房顫動恐伴隨中風、心血管堵塞、嚴重甚至死亡的風險,所幸臨床上已有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可作為治療選擇,只要早期發現症狀,遵循醫囑用藥,便能遠離併發症危機。
(圖說: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醫師)
葉宏一醫師進一步說明,心房顫動發作時最大特徵就是心跳不穩定,臨床又可分為「持續性」與「陣發性」,兩種類型導致併發症的機率雖然相同,但後者較難於平時檢測出症狀,即便是前往醫院使用24小時心電圖監測心律,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有些人2-3天或1-2個禮拜才發作一次,憑現有檢測方式仍難以掌握症狀。
長天數時間監測紀錄 心電貼片開創檢測新趨勢
對於現今較不容易檢測出的陣發性心房顫動,入選團隊期望透過數位醫療新科技,提供解決方案。團隊結合電子、軟體、硬體設計及開發等專業,致力發展長天期配戴的心電貼片,相較傳統心電圖檢測方式,增加的量測天數有助完整紀錄心律不整症狀,可望提升心房顫動確診率,幫助人們早期發現心律不整,預防後續可能發生的中風、心臟衰竭等高風險疾病。
今年在台灣拜耳G4A數位醫療加速器的輔導下,提供團隊更多與醫界互動的機會,了解市場實際需求;期間透過業界導師的分享與小組討論,也幫助團隊擬定產品後續更完善的行銷策略,目前成品不僅取得衛福部許可證,也開始於臨床推廣應用。
(圖說:入選團隊攝於G4A Demo Day)
近年來,醫界與社區藥局合作,透過社區篩檢的活動,提升民眾對於心房顫動疾病的認識。今年G4A計畫心血管健康挑戰的入選團隊所提出的創新方案,可望協助醫師分析診斷結果,將幫助更多人及早發現、盡早接受治療,降低中風的風險。
註1: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心房顫動衛教資訊網 http://bit.ly/2HVDk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