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十一月八日,一群遠道而來的德國人拜會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科技顧問組生技產業指導小組召集人胡錦標,除了瞭解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發展概況與政府政策外,也傳達了未來合作的意願。
國際知名的《自然雜誌》(NATURE)於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出刊的雜誌中,以十頁的篇幅報導與剖析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
台灣的生技產業相較於國外規模尚小,但在這波生物科技熱潮中似乎有不錯的機會,創投業者早已積極觀察與準備,希望在台灣生物科技產業中大顯身手。
生技產業低污染、附加價值高
生物科技是台灣創投業的新舞台。在台灣生技產業萌芽之初,創投業有大片揮灑的空間。生技產業為二十一世紀的明日之星,與電子這類成熟的工業相較,雖屬全球市場中的新產業,成長卻十分快速。台灣於一九九八年生物科技工業年產值約新台幣一百七十二億元,預估在二○○三年產值即可達新台幣六百七十億元。且由於生技產業附加價值高,產品生命周期長,污染性低,適合我國發展。
創投樂於扮演台灣生技產業的推手。誠信開發總經理李正明認為,政府可以創投做為台灣生技產業的推手。倘若政府輔導十家創投,每家創投領導十家生技公司,三、五年後就有一百家,而一般有興趣的投資者也可隨時加入,這產業才會逐漸發展。
創投業可在生技產業的發展初期扮演較電子產業更積極的角色。一九八○年代,台灣半導體與微電子工業已起飛,然而,台灣創投業在一九八七年政府通過創業投資條例後才漸漸發展,因此李正明形容創投在台灣當今蓬勃的科技製造業只是「拿香對拜」(台語,意即錦上添花的意思)。台灣創投經驗已頗為豐富,亦為世界前五大創投非常發達的國家,在台灣生技產業起步時,實為本地創投業大顯身手的難得機會。
生物技術的投資評估首重技術。誠信開發協理沈志隆指出,評估時先評量技術部分 ,亦即是否為創新技術、具獨特性與專利 。其次觀察經營管理與研發的團隊夠不夠強,最後還要審視市場需求是否夠大。
台灣創投成功的案例大多在美國。由於台灣生技產業並不成熟 ,技術尚未開發,創投業者多半投資歐美的生技公司,和通集團投資部經理李秀娟說,「因為台灣的生技公司這一、兩年才真正開始發展。」
生技案的投資回收並不會比較慢。雖然生技產業研發時間長,但一般說來回收期多為二至三年,最慢則需四至五年,不會特別慢。富鑫顧問公司投資經理鍾裕民說,「網際網路是例外,一般產業回收沒那麼快。」
由生技投資的評估可知,台灣應掌握生物科技的特殊性,依據本身的優勢取得部分先進技術的專利與智慧財產權。「生物科技就是典型的知識經濟,要的就是科學與技術,」鍾裕民簡單扼要地指出生物科技的特性。只要掌握幾個領先的技術,台灣就能在世界生技領域占一席之地。
綜合各方專家看法,生物資訊學、生物晶片與區域性的特殊物種和疾病研究,都是台灣值得著力的領域。
以功能基因研究為例,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公共事務(科技移轉)主任梁啟銘認為,目前估計約存在一萬至兩萬個人體有用的功能基因,但是現今只能確定約五、六百個,大部分尚等待世人開發,「只要我們找到十個,台灣整個生技產業就能蓬勃發展。」
政府支持及資金人才的優勢
台灣發展生技產業擁有資金、人才與政府支持三項優勢。
台灣資金充沛,政府與民間不吝於投資生物科技產業。創投業者紛紛涉足生物科技領域,如第一生技、世界生技、佳通創投、聯太創投、生鑫創投等,有些是純生技基金,有些則投資部分比例於生技產業。行政院開發基金也投資新台幣兩百億元於生技產業。近年民間更陸續成立不少生技公司,例如台灣神隆、聯亞生技、健亞生技、基亞生技、台醫生技。統一、台塑、和信、永豐餘、東帝士、遠東與太電等集團相繼投入人力與資金於生技領域。
政府支持生技產業的發展並付諸行動。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於一九八四年成立,行政院則於一九九五年通過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一九九六年成立國家衛生研究院,同年經濟部推動成立「生物技術與製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並自一九九九年開始推動加速生技公司上市上櫃。
台灣生技領域的基礎與研究人才愈益充裕。根據教育部高教司的統計,台灣目前留美華裔生技人才超過四千人,國內大學以上的生技、醫療相關領域畢業生一年約四千人,基礎研究人員十分充足,而愈來愈多海外生物科技領域的研究者也逐漸願意回國效力,如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張子文、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組主任許明珠等人。
欠缺跨領域人才
雖然台灣具有資金、人才與政府支持的優點,但是生技產業跨領域人才相對缺乏,產業研發與創新能力薄弱,且產業投資觀念仍偏重生產,各項法規未達國際相互承認的水準,都是我國發展生技產業的弱點。
生技產業的發展需要諸多領域整合。和通集團投資部副理陳怡如表示,以專利權申請為例,目前懂生物科技又懂法律的人才極難尋覓。
生技產業的特性及發展模式與電子產業大不相同。聯太創投副總經理黃子洋主張生物科技是高知識密集產業,須不斷創新與研發,只要獲得專利,不需有產品出來亦能以專利授權獲利,故不能將電子產業的成功模式拷貝到生技產業或製造業來發展。「台灣生物科技公司發展的盲點在於比大,應該鼓勵的是創新與研發,而不是比誰的廠大,」黃子洋說。
投資台灣生物科技在資本市場中缺少最主要的獲利了結(cash back)機制。黃子洋指出,台灣尚不能容忍公司沒有獲利但有很好的技術或產業發展關係,且生物科技上市上櫃的方式不明確,投資者擔心缺少出脫持股的變現管道。此外,台灣投資者「我也是」(me too)的觀念需要改變,應強調創新。台灣只有靠創新才能制勝,李正明表示,「生產主機板從第一名到第五名都能存活,但是在生技產業只有第一名能生存。」
由於台灣必須放眼國際市場,因此醫藥安全法規必須符合歐美潮流。沈志隆舉例,台灣未能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因此臨床實驗及研究數據可能遭質疑,我們必須與歐美配合,以達國際相互承認之水準。
結合資訊業的既有優勢
台灣發展生物科技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是,生物資訊學與生物晶片可以我國長期以來發達的電子產業為基礎而發展。鍾裕民解釋,生物資訊學是生物科技中較新的部分,例如利用電腦運算能力解決基因序列分別代表的意義。李秀娟指出,由於這部分涉及演算法,亦即軟體的技術與概念,因此這幾年IBM、摩托羅拉、康柏電腦等大公司也積極介入生物科技領域。沈志隆認為,台灣高科技製造經驗豐富,亦可以應用在生物晶片的生產製程與管理技術上。
區域性的特殊物種與特殊疾病研究也是台灣生技產業的機會之一。沈志隆指出,台灣有高山、海洋、火山、深海,從微生物、動物到五族共和的人種,應有盡有,都是豐富的研究資源。此外,行政院開發基金管理委員會副執行秘書許欽洲表示,中藥領域以及亞洲地區較特殊的疾病,如肝癌、鼻咽癌、口腔癌等,西方相關研究較少,值得我們努力。
掌握機會之餘,台灣不能忽略外在威脅。開發中國家及中國大陸亦大力投入生物技術的發展,成為我們面對的威脅。大部分創投業者覺得政府必須提升效率與專業,才能與他國競爭。
政府積極尋找國際合作、技術引進與策略聯盟的機會。目前已在波士頓、倫敦、聖地牙哥、華盛頓特區與舊金山等五個英美生物科技最發達的地方成立據點。
兩岸合作並非必然為零和關係,是另一種思考。大陸的生物科學基礎研究頗佳,市場又大,李正明舉例,大陸在一九八七年即已收集一百萬人的血液樣本,他認為台灣可與大陸以平等互惠的方式交流人才與資金,「兩岸聯手才能與歐美相抗衡。」
技術根留台灣
生物技術在台灣生根,並以技術獲利,生技產業才能真正發展。生技產業的特色在於技術,評估方面也特別重視平台技術與專利申請,因此除了擁有創新與研發的能力外,必須將技術轉換為商品以創造利潤。
加強學校或研究單位與產業界的合作十分必要。陳怡如認為許多最新的技術都在研究人員身上,必須透過與研究人員的聯繫瞭解更新的技術,並將之轉換為商品。許欽洲更直言,「有商業化價值的技術是很重要的。」
梁啟銘指出,過去研究單位的研究成果是國有財產,因此無法私自轉移給廠商,一九九八年一月二十日「科學技術基本法」通過後,迄今已有二十一件授權案。中央研究院每年也將舉辦研究發展成果的產學說明會,促進廠商與研究人員的合作。過去兩年來,台灣技術轉移案件中約七○%是生物科技案件。行政院開發基金與加拿大MDS 公司(加拿大生化科技創投基金管理公司)合作以訓練評估生技投資人員,並將生物技術引進台灣,使之本土化。汎球藥理研究所總經理羅純一指出,中加生技基金由加拿大MDS公司管理六千萬基金,負責投資與找尋可將技術轉移到台灣的生技產業,預計五年內最少介紹十個以上的技術進台灣。同時並訓練評估生技案的投資經理,目前已有兩位在多倫多總公司受訓。
時間的競賽
台灣的生技產業能否如電子產業般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現在台灣只是剛起步而已,除了歐美先進國家之外,各國都有機會,但是個個都沒把握。面對其他國家的強力競爭,黃子洋認為,「台灣在和時間賽跑。」「執行面是決戰關鍵,」陳怡如補充,懂得成功地將研究成果商品化,掌握策略規劃的優勢與機會,才能真正讓生技產業在台灣興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