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金融業務競爭激烈在台灣多年來一直是常態;去年下半年以來股市低迷,國內外投資者對市場心態轉趨保守,放款業務更是進入寒冬,各家銀行或多或少加緊了縮編據點、精簡人事的腳步。
金融從業人員面臨的裁員壓力還不只如此。去年底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引爆了台灣金融改革話題,金融機構合併法通過之後,隨即有多家公、民營銀行宣布合併計畫。老牌銀行家世華銀行董事長汪國華過去有成功合併其他金融機構的經驗,他說,「合併後要把一家銀行做好,第一要務就是精簡人事,提升自動化服務層級。」充分說明了合併引起的新一波金融業裁員與失業壓力。
金融業裁員壓力沈重,而金融機構釋出的新工作機會更是早已減少。根據104人力銀行的統計,二○○○年十一月份七大產業工作機會中,金融工商服務業排名倒數第二;而金融證券產險相關業更是從九月份以來持續下滑。另外,從求職面來看,求職人數比工作機會數多了二.二%。金融相關工作機會需求大於供給,再加上供給持續下降,金融從業人員的冬天還會持續。
合併法通過之後,金融機構據點將會出現同業與異業整合,屆時也將釋出一部分中高齡的人力;例如裁撤的分行經理。這群失業者因為年齡的關係,在日新月異的金融產業裡成為二度就業的弱勢族群。104人力銀行一份四十歲以上就業成功的統計資料顯示,只有三.四%的成功案例是金融工商服務業,甚至比不景氣很久的不動產相關業的一四.三%和傳統製造業的一四.三%要低很多,排名最後。這樣的數據已經反映出金融業中高齡失業族群的窘境。
讓主管瞭解你的積極
即使還年輕,金融商品日新月異,金融專業人才仍需不斷充實新的金融商品知識才能不被市場淘汰。做過瘦身計畫的元大京華證券副總經理楊哲章以券商為例,認為今年之後,台灣的證券從業人員就必須要加強期貨相關的專業知識,「現在的市場,你要對產品有充分瞭解,同時要有好的外語能力,才有可能在這個行業生存下去。」
好的工作態度與對於自我生涯有好的計畫亦是相當重要的競爭元素之一。楊哲章說,「讓別人看到你的利用價值在哪裡,」除了專業知識之外還包括從業員對於生涯的計畫是否能讓主管感受到積極性,「不能只是半調子,要讓老闆覺得你適合這個工作,具有發展性,同時要讓老闆感受到你對於公司的認同,」楊哲章表示,金融業與財務息息相關,員工的忠誠度是相當重要的。
「能夠不斷進步而且有update(更新補充知識)能力的人才是我們要的人才,」楊哲章簡單說出了金融從業人員維持競爭優勢之道。
案例一:開啟學習之度小月
擁有台大經濟系學士學位,在金融服務業裡應該有很多機會的劉先生(不願意透露姓名),卻在初入職場不久即面臨轉職瓶頸。
於是他報名資策會的電子商務軟體課程,為自己開啟另一條路。
十二月暖冬,遍布中央大學校區的松樹在一片霧氣中顯得迷濛。
就在這裡,資策會中壢訓練中心一群看來年紀較一般大學生更長一些的人正在上課,課堂裡的老師正講解著Java的程式原理。他們重返校園的原因都一樣:為了因應資訊時代的新未來而學習資訊軟體技術,以抓住新的競爭優勢。
家住桃園的劉先生,今年二十四歲,從台大經濟系畢業之後,在國內一家知名券商擔任網路事業部專員半年,去年下半年在股市慘澹的衝擊下,網路事業部的業務成績一直不佳;公司內部在成本與業務考量下,決定將部門縮編轉型為純粹客服取向的單位。
劉先生在重新考慮個人生涯之後,決定辭職。
辭職後找了四、五個工作,卻不盡如意。劉先生比較有興趣的工作是研究員,也找到一些機會,可是因為這些公司的素質與對研究員的要求不是很高,感覺學不到專業的東西,所以他就沒有去做了。
在大型券商研究員學歷要求研究所以上的情形下,劉先生面對了人生職涯上的第一個瓶頸。
在瓶頸中,家人與學長建議他去資策會上課,學習熱門的電子商務相關軟體課程,重新培養自己的競爭優勢。
劉先生覺得自己心態上還沒準備好要去工作,所以在前一個工作時有些適應不良;再加上家人的支持與朋友的鼓勵,想想回去當學生也滿好的,就報名參加了。
於是,脫下西裝放下公事包,換上學生時代的便服與背包,每天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六點,到中壢中央大學報到密集上課,成了劉先生二十一世紀的開春新生活。
「班上的同學各式各樣的背景都有,甚至有一些還是沒先去工作,畢業退伍之後就先來上課的,」劉先生笑著說,來資策會上課的人不見得都是找不到工作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年輕人,「有些已經當上主管、四十幾歲的人也跟我們一樣,想要學新的知識技術。」
為求不被資訊化攻占的新人力資源市場淘汰,花十五、六萬元增加自己在人力市場上籌碼的不只是年輕人,連早已高高在上的中壯年族群亦有同樣的焦慮。
從職場上退下來再進修,劉先生也談到對於台灣教育體制的想法。
「過去一路上從高中到大學,我沒有什麼機會去想自己要的是什麼,也沒什麼機會去接觸各種不同領域的東西,開發自己的潛能,實在滿可惜的,」劉先生說。
劉先生不認為自己從資策會結業後就可以海闊天空,頂多是生涯上多給自己一些機會,「只是開了另一扇學習的窗口而已,讓自己以後面對相關的知識可以較容易學習。」劉先生認為,現階段只是初步培養對於資訊知識的sense(敏感度)而已,面對未來,有很多要努力去學習的。
路,還很長。(張育寧)
案例二:期待新機會再創高峰
中年失業,C先生(本人不願以真實姓氏曝光)雖有金融專業的人脈與經驗,
五十出頭的年齡卻成為他找工作最大的障礙。
在仍必須幫忙負擔家計的情況下,他期待仍有在職場打拚的機會。
暖冬的工作日下午,台北街頭繁忙依舊,在城市裡一處靜謐的巷弄裡,與C先生約在布置雅緻的咖啡館。
失業後忙著找工作,讓他看來顯得有些疲憊,但可以看出他想要繼續在職場上打拚的企圖心未減。
仔細看今年五十三歲C先生的履歷資料,很難相信這是他二度失業了。從國貿系畢業退伍之後,就到知名的外商銀行從辦事員開始做起,一路升到經理;職等從四級到十五級。兩年半前因為銀行相關部門縮編,C先生遭到資遣的命運,使得原本應該會有順利圓滿結局的故事,發展到一半突然蒙上灰色的陰影。之後,C先生約有一年半的時間處在失業狀態之下。從雲端掉到谷底,C先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掙扎,「滿大的一個打擊,那時失眠焦慮的症狀都有。從那個環境再起來,其實相當不容易,是個艱苦的過程。」家人的支持是C先生克服心理障礙的關鍵。「我太太很諒解我,給了我最大的支持。她告訴我,沒關係慢慢來。如果沒有她,我真的會瘋掉。」在講述這段過程時,C先生眼角還泛著淚光。
去年初,C先生終於在一家規模較小的外商銀行找到南部分行經理的工作。原本以為可以重拾舊日生活的他,卻沒料到厄運還沒結束,「南部銀行存放款業務相當淒慘,所以公司決定要縮減為簡易分行,另外到中國大陸去投資,」C先生說,本來他有機會跟公司過去大陸,可是因為現實的考量,公司最後決定啟用大陸當地的人。於是,C先生在去年底的時候,二度失業。
和C先生相同遭遇的人不少。C先生說,「第一次失業時,公司同時有六個和我差不多職等的人被資遣,除了其中一位有較好的機會之外,其餘的都經歷過找不到好工作的時候,即使找到,薪水也都比從前打了五、六折,甚至也有人現在都還待業中。」
年齡是這群因為景氣連帶影響而失業的中高齡主管二度就業的最大障礙。「我現在的年齡正好有些尷尬。比如說,有個高雄的銀行徵求分行經理,就限定在四十五歲以下,」C先生說。
五十幾歲無法選擇直接退休,C先生有經濟上的壓力,「年輕時沒有想過會這樣,生涯上的規劃現在要改也來不及了。」C先生的兩個女兒都還在求學階段,最小的甚至還在念小學,「小孩子正在花錢的時候。因為我太太也有工作,短時間內經濟狀況都算還好,但長時間來說卻可能有困難。」
對於目前的困境,C先生並不埋怨過去的雇主,但他期待人力市場再給他一些機會。C先生除了加強自己的語言能力之外,也到金融研訓中心上課,加強新的專業能力,C先生說,「我還要創造自己其他可以被利用的價值。」C先生認為,他過去存放款業務所累積的人脈、授信的經驗,絕對能幫助他自己,也幫助雇主創造新的事業高峰。(張育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