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談談對金融合併法的看法?
A:我要講的跟Peter(鮑浩文)一樣。情投意合很難,雙方都要有意思。合併不但要有購併的機制,合併後還要有綜效。
Q:你之前提到合併要有退出機制?
A:我所稱的退出機制是指資產負債的移轉,合併後,股東要有退路。另外,新銀行的開放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套牢。政府給這些不夠格的金融機構壓力有多少?訂好遊戲規則才能快速發展。
Q:富邦與花旗於亞洲市場的合作方式為何?
A:亞洲市場涵蓋產險與壽險的合作事實上現在已經有許多動作,我們才剛跟花旗與旅行家開了一整天的會,針對包含中國大陸的每個市場做相當深入的檢討,具體擬定策略。
跟花旗合作經驗是,人家動作非常快,要不要去東南亞,也沒什麼兩、三年好等 ,一年半載就要有實際行動。我們是五月四日宣布,七月十九日簽約,包含證券、投信、銀行、產險和壽險五個不同的業務,十二月十八日止結束銀行、產險和壽險三個案子,每個案子都讓我們精疲力竭。結束後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像銀行方面就要想怎麼跟花旗攜手建立台灣最好的銀行實務,不管在消費金融或企業金融上都有很密切的合作。雙方現在已經有些業務線索互相丟來丟去。大部分我們需要他們在產品、專業上支援。
過去我們有很多人脈,但沒有能力去做,現在有了花旗這個伙伴,就方便許多,我只要跟Peter講聲help(幫忙),他就會趕過來幫忙。
與花旗合作找到另一條生路
Q:可否談談本土銀行與外商銀行合作的一些挑戰?
A:若講合併,其實有很多像企業文化差異等障礙。我們現在是策略聯盟,文化上差異衝擊比較沒那麼大,目前也在學習跟調整。
我常講富邦是新的老銀行,本土銀行在過去一、二十年內,除了產品較花俏外,不論在作業、產品上都沒什麼新意,原因是大部分的新銀行都是從老銀行找人來,做一些調整,幾乎沒有人在整個系統上是重新去做。
我們都認為台灣的銀行界還沒找到一個方向,跟花旗合作至少可以為我們自己找到一條好的生路。
Q:待金融控股公司法通過後,富邦會循此模式嗎?
A:會,我們都是自己人,好談嘛!富邦集團朝走向大型化、國際化的目標,像我們跟花旗策略聯盟,交叉銷售是最大資源 ,如何把產品銷售到對方的顧客群是很重要的。
另外,學到花旗國際經驗,這用錢都買不到。把花旗當作我們的標竿,將自己經營水準提升到國際標準。
現在是金融百貨化時代,也就是要跨業經營,我認為金融控股公司有抓到這個潮流。
事實上,我們看到未來台灣不僅是銀行合併,還包含證券、保險的合併。因為現在只准銀行跨業經營證券、保險,未來只會有一種銀行控股公司的形式。不過,同一行業要合併都有一些問題,更何況跨業合作,誰要當頭?
Q:你有意將富邦旗下的建經公司改成資產管理公司?
A:對!現在政府談的都是大的資產管理公司(AMC),套句英文俚語A little bit help,小小一點點也可以幫忙。我要做AMC,不準備要去解決其他銀行的問題,而是解決自己(富邦銀行)的問題,我不需要三百億。
建經公司的經營項目中有一項就是不動產的處分經營,我們如果增資到十億,假設我們的銀行帳上擔保品約十億,打個折賣給建經公司,資產負債表就變得乾淨,也可以繼續承作擔保品。反正增資的大股東是銀行,如果占二○%以上,就可以認列盈餘。
若經過一段時間,建經公司處理不良資產有盈餘,銀行還是可以認列回來,錢還是在自己口袋裡,只是增加銀行處理不良資產的能力,國外也是如此。門檻訂得這麼高,會降低大家進場的意願。
Q:有學者建議可先經由策略聯盟再談合併,富邦與花旗未來有可能合併嗎?
A:everything is possible!我們現在算是正在交往階段,先熟悉認識彼此,要不要訂婚、結婚還不知道,不過,每件事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