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識的進展,人類克制病魔的方式已由公共衛生的群體防治層面,發展到生物醫學的致病機制尖端研究。
而中華民國公共衛生的發展,近三十年來也有許多驚人的成就,如一九六五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告台灣為「瘧疾根除區」;一九六四年開始積極推展家庭計畫,已被公認為「開發中國家楷模之一」;一九八三年起,建立全國群體醫療網與基層保健中心;一九八四年在國科會生物處與衛生署防疫處通力合作下,展開B型肝炎預防注射十年計畫,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新生兒全面接種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
此外,我國的生物醫學研究在蛇毒、植物組織培養與動物體外受精上也備受國際學者重視。尤其近午衛生署與國科會全力推動以校際合作與科際整合方式,研究國內重大衛生問題與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B型肝炎病毒致病機制等基礎醫學研究,再加上中研院籌辦分子生物研究室、生物醫學研究所,以及海外學人於一九八五年成立「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協會」,使我國生物醫學研究風氣正日益蓬勃。
然而,獲致這些成就的同時,也產生許多值得慎思的問題。如我國自一九七二年退出聯合國以來,已非世界衛生組織會員國,喪失許多培育高級衛生人才與技術訓練的機會;進步國家幾已絕跡的小兒麻痺症,一九八二年卻在台灣流行;世界衛生組織自一九七0年即在全球推動抗菸運動,許多北歐國家早已經由立法禁菸,我國卻仍受香菸襲擊,危害國民健康……。
由此可以看出,在公共衛生與生物醫學研究上,我們有十足的潛力,也有接踵而至的挑戰。
本專題專訪國際知名公共衛生行政專家及美國公共衛生學會會長米爾頓及露絲.洛義模夫婦(Dr. Milton Roemer and Dr. Ruth Roemer)。他們於本月份應我國公共衛生學會之邀訪華。他們的寶貴經驗,或可對正在提升公共衛生素質的我國有所助益,早日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
(原作/金傳春 改寫/符芝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