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江南平原,到處是金黃色等待收割的稻穗。下了高速公路進入昆山開發區,前進東西路上林立的銀行與辦公大樓懸著「昆山金秋經貿招商月」的紅色布條,對於昆山而言,今年秋天也是個豐收的季節。
每年的十月,是昆山一年一度的經貿招商月。一九九七年開始受到金融風暴影響而低迷的外資,在今年又重現熱潮,包括南亞、神達、中強等多家大型廠商都落腳昆山,而在此已有四年的仁寶電腦,也在加工出口區內另外購置了一筆土地。
素有江蘇省東大門之稱的昆山,是大蘇州六個城市裡最靠上海的一個。上海這座對外櫥窗的照耀,是昆山在招商引資時相當有利天然條件。總計昆山現有近兩千家外資企業,列名世界前五百大者有二十家,台灣的上市公司也有近三十家,總投資額高達九十億美元。
台商也由於受到群聚效應的催化,紛紛在此設廠生產。總計昆山現有台商約八百家,若加上餐館與高爾夫球場,總數則超過一千,占全市外資企業的一半,數量之多僅次於南方的東莞。
昆山當局每年會依據外資企業在當地的營業表現,以及繳稅金額進行排行統計。在每年的評鑑中,台商的表現始終名列前茅。以一九九九年為例,十大優良外資企業中,台商就有六家,包括富士康(即台灣鴻海)、滬士電子(楠梓電)、統一、捷安特、信益陶瓷與櫻花等。
一九八四年之前的昆山,居民有超過八成務農維生。那年中共國務院核准了十四個沿海城市設置開發區,傳統農業縣背景的昆山自然不在其列。當時由國家記委轉任的縣長吳克銓,憑著過去對於宏觀經濟的掌握,決定昆山要自力搞開發,於是在河東規劃了一塊六‧一八平方公里的區域對外招商引資。
八年之後,鄧小平的南巡加速了中國的對外開放,當外資企業捧著資金想要進入之際,發現許多新成立的開發區,連水、電等基礎設施都尚未完成,此時起步早的昆山就成了許多外資的選擇。
自力開發做出了成績,這個台商口中的「昆山現象」不但外資企業看見,也引起了中央的注意。一九九二年昆山正式升格為國務院級的開發區,同時改制為市,意味著昆山正逐漸擺脫農業色彩,朝現代化的城市前進。「昆山是江蘇的亮點,」江蘇省委書記回良玉曾如此形容。
造巢引蜂,要致富先修路
昆山得以成為外資集中密度最高的城市,除了屬於國家級開發區的誘因外,最主要還是區內完整的基礎建設。昆山是江蘇省最早開始標售國有土地的城市,所得收入全數投入城市的建設,因此對於企業「七通一平」(指通給水、排水、電力、通訊、燃氣、熱力、道路與土地平整)的需求早已不虞匱乏,「他們懂得造巢引蜂的道理,」捷安特(中國)總經理鄭寶堂說。
「上海發展為金融、營運中心,我們則專心發展製造業」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局局長柳恂說。
由於開始便鎖定與上海錯位發展,加上距離上海僅有四十分鐘車程,昆山「有大城市的優勢,沒有大城市包袱」的條件,成了發展經濟的一大利基。
談起和昆山官員接觸的經驗,許多台商不約而同表示「印象深刻」。由於對外開放得早,各個部門營造與國際接軌的企圖心相當明顯,領導的年紀也多在四十歲上下,「官員從上到下都出過國,知道未來是什麼,」櫻花衛廚(中國)生產管理處副總經理廖進興說。
昆山以招商引資的外向型經濟為發展重點,因此對於外資企業的服務相當重視,當企業向政府反映意見時,往往也能夠很快得到解答。「這裡非常不像社會主義的作法,」昆山六豐機械副總經理宗緒惠說。
相較於台灣講求體制與作業流程的風格,大陸的政府機器運作還是具有相當明顯的人治色彩,凡事只要領導說了就算,因此和當地官員保持良好的互動,的確使企業在遇到問題時,能夠獲得快速而有效的解決。「我們的規定是對外商不能說不,」柳恂強調。
和鄰近的幾個開發區相比,昆山的土地價格並不便宜,約和蘇州新區相當。然而以昆山屬於蘇州轄下的城市而言,如此高的定價,足以顯示昆山確有其條件。「廠商應該注重經常成本,而不是一次成本,」柳恂對昆山地價較吳江、蘇州為高提出解釋。他認為許多開發區以低廉的價格吸引外資企業落腳,建廠完成後卻巧立名目亂收費,造成廠商不少困擾,「我們希望營造一種很高的透明度,讓企業能夠清楚測算成本,」柳恂說。
以往台商赴華南投資設廠,經常面臨花錢打點海關或當地政府官員的處境,一旦領導班子更換,不是被迫罰款補稅,就是必須重新建立關係。一九九九八年底,中國總理朱鎔基徹查南方嚴重的走私與逃漏稅問題,許多官員遭到撤職查辦,廠商則面臨補稅與罰款。華東向來被認為人才素質較高,法治的觀念也比較強,因此走後門的情況幾乎不容易見到。
早期來到昆山的台商,以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為主,大陸低廉的成本使企業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優勢,加上對當地政府的高評價,在台商間口耳相傳,漸漸使得群聚效應隱然成形,昆山成為台商投資設廠的優先選擇。「是台資企業把昆山搞起來的,」一位台商說。
語言和文化上的近似,也是吸引台商前來的重要原因。柳恂舉例,以同樣生產鋁合金輪圈的台商六豐與日商遠輕(Enkin)而言,遠輕的產能便遠落後於六豐。「總經理的話可以很順利地傳達給每一個員工,品質和效率當然會好,」柳恂說。
昆山當地台商彼此的互動也相當頻繁,除了不定期的聚會聯絡感情外,也透過台商協會統一口徑向當地政府反映台商需求。
開闢加工出口區,緊抓電子業
由於開發得早,昆山外資企業的產業類別也較多,因此有其他地區台商以五股工業區比喻昆山的產業雜陳。
擅於「造巢引蜂」的昆山,成立全中國第一個出口加工區的用意,明顯瞄準高階電子產業而來。昆山深知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進駐,不但對該區稅賦上的收入有更大貢獻,同時也能夠提高昆山的經濟地位與技術能力,因此將現有二十八平方公里的開發區規劃為電子資訊、精密機械、生物醫藥與精細化工四個區塊,依據各種產業不同的需求進行基礎設施的規劃。
其中電子與化工產業常需要雙迴路供電設備,因此昆山在去年便先將電力加壓站、二十二萬伏特高壓電迴路架設完成備轉,以便隨時提供企業所需,加上華東電網豐沛的電力供應,都為昆山在今年以來吸引了不少電子廠商來此設廠。
由於電子產業赴大陸設廠的趨勢日益明顯,而集中在華東地區的密度也較高,故江蘇省境內幾個鄰近的開發區間,彼此競爭的態勢也時常可見。
為了提供電子通訊產業更強的誘因,昆山在今年十月通過了出口加工區的設置,並首先開始運作,同時將昆山海關升格,為吸引產品以出口為主的電子產業進駐。
由於筆記型電腦與行動電話的零組件相當繁雜,依照大陸現行法律,每項零組件都必須有海關核發的「手冊」,對系統廠商而言相當麻煩。因此這個以楠梓加工出口區、新竹科學園區為範本的出口加工區,便鎖定將來台灣開放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赴大陸生產後廠商的需求,享有區外免稅、區內保稅、二十四小時通關的優惠。
「昆山現象」帶動鄰近鄉鎮效尤
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表示,一九九六年開始減緩的外商投資潮,今年開始又進入另一波新高,廠商規模與投資金額都較往年來得多,今年總投資額預計將達到八至十億美元
台塑集團旗下的南亞塑膠,在十月八日的金秋招商會中,正式宣布落腳昆山開發區,這片滬寧高速公路旁,近一千七百畝的園區將規劃生產玻纖布、銅箔與印刷電路板,預計十二月動工,二○○二年完工投產,初期投資額兩筆總計七千五百萬美元,為昆山市迄今最大的投資案,也是南亞塑膠在繼四川重慶後的第二個大陸投資案。
成功的自力開發經驗,引起了昆山轄下鄉鎮效尤,紛紛以各種配套區的形式吸引外資。由於土地成本較開發區內便宜許多,因此也有不少中小型企業看中前去設廠。但據台商反映,因為缺乏制度化的法令規範以及與外資企業配合的經驗,配套區內的廠商常常面臨投訴無門的情況,未按規定收取費用的例子也時有所聞,「常常一個紅頭公文下來就要你繳錢,你去吵還可以殺價,」一位台商表示。
前進東西路是昆山市的主要幹道之一,花崗岩石板鋪成的人行道和兩側的樟樹為這個城市添了份柔和的情緒。進了市區,路旁整排的商店還留著剛翻新過的痕跡,加上黑瓦白牆的江南式建築,讓第一次來到昆山的人,很難不對她留下好印象。人民路上比鄰而立的商廈中傳出一首首台灣最新的流行歌曲,幾乎不能想像八年前這裡是鄭寶堂口中「連想喝個水都沒有」的農村。
開發區當初的規劃便是「在老城市之外,但靠近城市」,如此不但便於開發區內人員的生活,也能夠為城市創造消費,兩者能夠互享其利。幾年下來,過去的郊區已經接近市中心,以前七點便找不到飯館的路上,也出現了二十四小時的餐廳,難怪當地居民形容,「昆山這幾年來翻了好幾圈。」
昆山市近兩千家外資企業,不但創造了豐富的稅收、帶動城市經濟的繁榮,也解決了人口的就業問題。在昆山的人力資源市場中,每天都有企業前來張貼徵才公告,「這兒機會多,外資企業制度也比較好,」一位由安徽前來求職的畢業生如此說道。
伴隨著城市逐漸繁華而來的,卻是當地人的擔憂。昆山的治安向來為人稱道,然而原本單純的小鎮近年來也開起了KTV和燈紅酒綠的咖啡廳。
週末下午,走進市區一家咖啡廳,裡面鶯鶯燕燕,多位長髮、身材高挑的小姐坐在不同的位置,類似「大哥」的人物也在一旁抽煙。一名喝咖啡的大陸客人驚訝地發現,後頭似乎隱藏包廂。此外,外資企業進駐帶來大量人力需求,吸引許多外地人湧入昆山,也為當地治安投下未知的變數。
本為崑曲發源地的昆山,卸下了昔日的裝扮,放棄了輕潤婉轉的唱腔,全力發展經濟,走上現代化的道路。「把昆山做大、做美、做優、做強」的標語在這座城市到處可見,昆山發展得如此快速,看在台商眼裡,是高興,卻也是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