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企業出走是擠力拉力推力的影響

陳卓君
user

陳卓君

2000-12-01

瀏覽數 22,250+

企業出走是擠力拉力推力的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0 / 12月號雜誌 第174期遠見雜誌

產業會移動,不外乎有兩種力量在拉扯。一種是環境的推力,一種是環境的拉力。推力包括當地投資環境的問題等,促使企業不得不離開原來的投資環境,而拉力則是在其他地方有更好的條件吸引產業到此投資。

現在許多科技產業到大陸設廠,除了推力和拉力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第三種力量——擠力。所謂的擠力,就是企業在與其他國際廠商競爭時所必須面對的壓力。如果其他日、韓等國際廠商都已經到有利的環境投資,爭取到更多的訂單,而台灣沒有跟進,在國際市場的空間相對被壓縮。

因此,企業出走,是擠力、拉力、推力三力的影響。擠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即使台灣的投資環境再好,還是有全球布局的需要。

企業到大陸投資,主要有兩種考量,一是把大陸當作是一個platform(平台),與台灣的加工出口區的構想類似,在那裡不僅可以集結藍領、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人力,以及土地、水電等,變成高新技術園區的概念。另一方面則是考慮到green field operations(新創企業),在大陸逐漸開放內銷市場後,企業希望能夠有早占的優勢。

對台灣來說,勢必要面臨產業結構的轉型。這在很多先進國家都可以見到的現象,如日本、荷蘭等在產業外移後,還是朝技術升級、產品研發繼續努力。企業如果要在這裡生存,一定會找出自己的出路。

台灣的經濟在產業外移後,剖析四項GDP(國內生產毛額)指標——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淨出口。消費方面,產業外移讓原來能夠支撐付給從業人員生產力的價值沒這麼多,相對購買力會下降,但是如果企業獲利足夠,不管是國際投資還是國內,對於股東仍有貢獻。

投資方面,企業的投資主要可以有維持性投資,如機器設備的維修、更新等。產業外移後,企業在國內的維持性投資會減少,但另一方面,企業可以找尋新事業作為投資標的,類似創投的角色,矽谷就是一例。

至於政府支出方面,目前政府有許多支出屬於消費性支出,少有具乘數效果的支出。乘數效果應該是在政府支出後,能夠改善整體投資環境,促使人民或是企業有下一步投資經營行為,帶動倍數以上的回收。

最後,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看,過去我們是順差比較多,一般人也認為高外匯存底是件好事。但是從學理上來說,這並不是正常的,應該是進出口趨近於平衡。因為大量出口導致外匯不斷增加,卻沒有將外匯做有效利用,代表整個經濟循環並沒有完成,應該去思考如何做有效的投資。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產業轉型的方向,產業升級應該是一個方向。從過去傳統產業外移的經驗來看,台灣仍扮演著技術指導的角色。我想這個方向是現在這一波產業外移後可能的方向。(陳卓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