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結合兩岸優勢,成為全球企業

林婉容李思萱
user

林婉容李思萱

2000-12-01

瀏覽數 14,350+

結合兩岸優勢,成為全球企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0 / 12月號雜誌 第174期遠見雜誌

■主持人:標竿學院院長楊國安(以下簡稱楊)

■與談人: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以下簡稱施)

中國大陸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以下簡稱張)

前荷蘭飛利浦全球電子組件部總裁羅益強(以下簡稱羅)

楊:歡迎各位貴賓參加今天的華人企業CEO圓桌論壇,隨著中國大陸和台灣將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兩岸華人企業必須加速全球化的步伐,以迎接新的契機與挑戰。很高興能邀請華人企業全球化中最有經驗的代表人物來分享他們的看法。

海爾集團是中國大陸目前全球化最成功的企業之一。宏?集團則為全世界十大個人電腦品牌之一,也是名列世界前三大電腦製造廠,堪稱台灣全球化中最成功的企業之一。羅先生更是飛利浦成立一百五十年來,第一位進入董事會的亞裔人士,是全球跨國公司中最傑出的華人之一。在全球國際化的潮流中,請三位由個人的經驗和觀察談談未來台灣和大陸企業國際化的模式是否相同?

張:台灣全球化模式我不太瞭解,但我認為大陸全球化面臨一個問題,就是WTO對中國企業的挑戰大於經營。

不同於台灣,大陸的市場很大,因此大陸企業若想國際化,必須釐清,加入WTO後,大陸市場是國際市場的一部分。中國大陸企業若在本土市場上無立足能力,國際化只是空談。換句話說,大陸市場就是企業的根據點,以本土市場為據點,再向國際發展。

就大陸的企業來說,我認為這種核心競爭力不足。核心競爭力就是一個企業擁有多少市場資源,用戶的忠誠度多寡。不過大陸目前有些企業沒有競爭力,從城市退到農村,往下跌。大陸企業應該經營足以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核心競爭力,否則很難國際化。

施振榮:全球化是台灣不得不走的路

施:首先應區分業務的本質。一為B2B(企業對企業),一為B2C(企業對消費者)。以B2B而言,前者是生意對生意,於分工體系中扮演應掌握的附加價值與大家合作。

過去二十年,台灣電子產業在全球分工整合中扮演要角,為配合全球化的需求,企業外部是國際化,不斷加強自身與外界的聯繫。由於無法掌握B2C,因此從製造、設計到全球化製造與籌運,這是台灣企業不得不走的路。

B2C掌握與消費者的關係及品牌忠誠度,倘若並非在本土市場有適當的規模,建立核心行銷能力,則難以達成。若欲建立這樣的能力,可以借重全球資源,例如美國的戴爾公司(Dell)經由市場掌控全球資源。

由此可知,B2C是較本土化的思考模式。當擁有大市場,建立核心能力,並將本土化經營的能力植根到另一個市場,由於原本的本土市場廣大,移植到相對較小的市場,小的市場將跟隨大的市場。

宏?產生的問題是,在台灣、亞洲再成功,這樣的市場相對於美國而言仍然較小,因此美國無法接受台灣經驗,也有可能實質上台灣經驗不符合美國。不過相反地,一般美國企業國際化較輕鬆的理由,因為他們那一套是移植的,但是宏?每一個國際化的市場都重新建立不同的核心競爭力,這個困難度提高許多。

羅益強:兩岸合作,全球化機會大

羅:台灣與大陸應該合作,全球化的機會較大,倘若將兩者分開來看,全球化的機會相對地較小。這麼多年來,台灣重點在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ODM(設計代工),產品製造與開發都不錯,但是由於市場沒有品牌的原因,其與B2C間的關聯就消失了。

大陸有其缺點,但是進入WTO後,其他大的全球化企業將進入大陸市場,如果大陸不在這個節骨眼上很快地建立品牌的話,品牌市場將會被外國公司搶占,因此進入WTO時,台灣與大陸兩方面的合作對於建立華人品牌有很大的影響。

台灣的經驗可以幫助大陸提升電子製造的品質,儘快連結大陸市場的顧客,如此一來可以建立品牌,對進入WTO後,外來的全球化企業產生牽制力。而這個時間很短,倘若慢慢進行,時間將為外國企業徒增更多機會。

楊:進入WTO後,兩岸企業有什麼合作契機?各方面應如何互動與整合?

施:兩岸若不合作,華人企業很難成為B2C世界級的企業。以長期來看,大陸的機會大於台灣,但可能短期之內,這個機會之門就關閉了。台灣若長期無法在大陸掌握部分的市場,那麼也將無機會成為世界級的B2C企業。

因此兩岸的合作,實質上不但是兩岸互利,可能三至五年在大陸取得絕對優勢,並於十年內取得與美國、歐洲的跨國B2C企業平起平坐的機會。然而倘若三、五年未形成掌握大陸市場的華人品牌,將會喪失這個機會。

若以最快的速度,在技術、產品創新與經營,華人合作在大陸市場先具一定地位,然後以此為根據地向全球發展。

從外商的角度來看,大陸市場是最後一塊肥肉。然而以華人的角度而言,大陸是一個練兵場,建立自有的能力後,由大陸市場往外打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張瑞敏:台商僅用大陸便宜人力,非長久之計

張:台灣企業與大陸企業應多加溝通,以充分顯現雙方優勢。上個月我到珠江三角洲,那兒有個鎮擁有三千多家電子企業,其中台商非常多,可是多半利用廉價勞動力加工出口,台商利用大陸便宜人力加工的策略,並非長久之計。

台灣的優勢在於產品開發、與世界市場的結合和脈動相當密切,以及應變能力非常強。而大陸有廉價勞動力與許多很好的資源,包括市場資源。因此應該結合起來,以大陸市場為基地發展壯大,進軍世界,最終在世界市場成長茁壯。

羅:中國大陸有很大的市場,實際上來講,他們現在市場是滿大的,但是他們可發展的市場還更大。台灣跟大陸合作有兩個作用,一個剛提過的。另外,假如你要讓中國市場更大,要讓每個人先更有錢。所以我覺得,大陸很好,尤其像海爾能夠打進兩百大的企業。

但同樣地,一般企業也要能更新。一般企業能夠更新的話,unemployment︵失業︶問題會減少,使每個人都有工作做,都有收入,市場就會跟著增加,變成市場的正向循環。除了幾個好的大企業外,重要的是,整個大環境要跟著上來。

台灣這麼多年來,從中小企業做起,就是從便宜勞工開始的。

台灣這三十年從便宜勞工走進大量生產以及高科技生產,從OEM走上ODM,這個經驗加速整個大陸工業面的提升,在WTO開放時,面對外面競爭也會起相當大的作用。施先生提到的OEM分兩種,一種是代工,一種是關鍵性零組件,也算OEM。

代工是幫別人做,關鍵性零組件則是工業的基礎。工業的基礎兩岸要聯合起來。對成品來說,主要的市場在這,全世界的市場也在這。成品在美國、在歐洲,但是製造商都在這裡。

如果能夠把關鍵性零組件加強,就可以生根。

為什麼要談globalization(全球化)呢?只是要把東西賣到全世界就叫作全球化嗎?或者轉變成全世界最大的全球化就是全球化了嗎?不只吧!你對世界產品的規格及WTO遊戲規則有多少影響?如果我們只是follow人家的規則、規格來做,就事半功倍。

如果我們夠大,能定義世界未來的規格,最起碼我們參與、我們影響,才能談全球化。這是長期的目標。

但就近期而言,雙方的工業有很多經驗,不管是施先生提到的製造、管理、logistics(後勤),以及對世界市場追蹤上面。這些經驗應該可充分共享。

楊國安:整合兩岸人才,與跨國企業競爭

楊:我補充一下,華人企業若變成世界級的企業,未來最重要的,除了市場,就是人才。

台灣人才很多、大陸人才也很多,如果能整合才有機會和跨國企業競爭,因為未來幾乎是勞動力與腦力資源競爭,所以一定要整合大陸的人力資源。

當然,這是關於兩岸企業進一步的發展,有時候則會碰到法令環境及人才的的問題。但我好奇的是,目前有不少台灣企業到大陸去生產設備,大陸不少企業也找台灣做OEM的東西,假如朝剛剛討論的方向來看,將來要把資源進一步整合,作法跟目前有何不同?

在方向上三位都同意資源整合才能贏與立足。我想更進一步地問,目前作法上有沒有出現甚麼不同的模式,可有效整合兩邊的資源?

施:現在對台商來講,最難的還是進入大陸市場。利用大陸的資源做國際化的,不管是關鍵性零組件或代工,都非常有效,對兩岸提供很大的貢獻。

台商如何找機會進入大陸市場?我認為最大的瓶頸是,大陸從社會主義變成市場經濟,有很多管理系統尚未建立,像現在大陸做生意一定要用現金交易,這使經濟發展有所限制,美國是利用信用扣帳來帶動經濟發展。未來進入WTO後,大陸在這方面應做相當程度的改善。不管是哪種企業,在一個市場,尤其是行銷或軟體市場,建立一個最現代化的經營,實質上得益最多的是這個市場的人,因為那是know-how。整個大陸市場開放,使得大陸也能慢慢掌握企業經營最值錢的行銷能力,因為外商去大陸會訓練大陸人才。大陸早期替外商做,還不必交學費。從這個開放角度來思考,市場開放對大陸做一種保護。只是短期有壓力,長期是保護。

像羅先生剛講的,要有一個壓力,或張主席談的,先選擇「難」的市場。因為面對難的,大陸才有機會建立一個長期的競爭力。

張:規定、設立一種發展模式,不太可能實現,畢竟企業都是從自身利益去思考。現在很多財團企業,想在大陸占有更多股份。像施總裁說的,大陸的信用制度好了,「三角帳」在大陸的情形非常嚴重,台商對這非常頭痛,常常貨出去了,錢回不來了,甚至人都找不到了。我接觸的台商說,他寧願出股,出股的資金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是他又非常想要占有大陸的市場,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我想在大環境方面,需要進一步地調整、改善。另外,在大陸的一些企業或機構,應該多些溝通,幫助台商解決這些問題。只有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才能慢慢建立一個更好的模式。台商在大陸的市場占有率愈來愈大,利益也愈來愈大,很多共同的模式會自然地形成。

羅:台灣與大陸怎樣更進一步地合作?我想,雙方應該在經濟的管制上,儘量考慮成已經進入WTO的狀況,並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限制。這對大陸是一種新奇的經驗,一定會有衝擊。剛剛張先生也提到,不能夠規定,這個我同意。

free market(自由市場)的東西,政府規定愈少愈好,讓企業到市場去自由競爭。台灣人過去競爭也好、跟本地人競爭也好,無論如何,那都是華人。這個衝擊對於大陸企業來說,是WTO開放前預先的暖身,不是一件壞事。

我也許是錯的,但我看到的是,大陸反而給國外的大企業優厚的條件。這純粹是談case by case的negotiation(交涉),因為外商規模大、投資多,所以反而給外商比較好的優惠,使外商有好的競爭力。對台商來講,並不有利。但若就短期來說,我完全瞭解大陸為何這樣做。然而從長期來看,對整個華人的發展並非好事。

楊:所以,就進一步地發展、整合來說,法令大環境需慢慢調整,建立溝通的渠道,互相在問題、專長及經驗上分享。市場要進一步開放,人才也要互相開放。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