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醫療品質決定生命價值

黃達夫
user

黃達夫

2000-11-01

瀏覽數 16,600+

醫療品質決定生命價值
 

本文出自 2000 / 11月號雜誌 第173期遠見雜誌

不久前健保局總經理賴美淑宣布原來只在基層醫療院所實施的「合理門診量」,明年元月起將擴大到所有醫療院所,據以抑制醫療費用持續上揚,並維持醫療品質。即刻引起醫院管理者的反彈,與基層和醫院醫師間的爭執,原因是這項措施的實行將嚴重影響醫院及醫院醫師的收入。

令人遺憾的是,在這一陣喧嚷中,吵的又是利益爭奪的問題,至於怎麼做才能維持醫療品質,反而不是爭論的核心。

事實上,談到合理門診量時,我們第一個應該要問的是,「適當的看診需多少時間?」當一位病人因身體不適去看醫師時,他必須讓醫師瞭解他的症狀,他過去的病史、他身體的特質、醫師也需要檢查病人,這些程序都需要足夠的時間去完成,然後醫師經過整理、分析取得的資訊,才能找出病人不適的原因,進而思考解除病痛的方法。固然,每一位病人的情況都可能不同,初診經常需要長一點的時間,複診短一點,有時病情很複雜,有時病症顯而易見,但是我們可以估算好好看一位病人平均下來大概需多少時間。

根據美國的調查,如果把基層及專科、次專科醫師全部混合,平均每一位病人的看診時間約十三分鐘,也就是說每位醫師大致一診可以看二十位左右的病人。既然國內今天的教育制度或醫院的系統、儀器設備都以美國為標準,那麼,我們應可期待國內醫師的看診行為與美國醫師相類似。但是,國內醫師普遍看診時間卻只有兩、三分鐘。不免令人想問,「國內的醫師果真有超人的特異功能嗎?」

記得高屏大橋橋墩斷裂而塌陷時,報載在一九九六年的世界河流會議及一九九八年的國際地下水補注研討會中,歐美專家在實地勘查高屏大橋嚴重裸露的橋墩後,就直呼危險,並斷言高屏大橋遲早會斷,當時有人質問,「台灣是不是沒有政府了?」更有人笑稱,「台灣政府及民眾真勇敢,這種橋還敢走?這橋早該封閉了!」

但是這樣的警言嚇不倒我們,四年來,我們的日子照樣過,車子仍然每天往返於高屏大橋,直到它塌陷後才終於引起一些注意。同樣地,當國外醫師看到國內醫院有上萬的門診人次,醫師一診上百人的門診量時,也都認為這是個不可思議的現象,但是,我們卻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健保實施近六年以來,因為制度設計的誤失,如今健保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它已經嚴重地扭曲了國內的醫療形態,醫療使得品質已失去保障。

因此在此關鍵時刻,我衷心地期望國人嚴肅地面對這個與個人生命息息相關的重要國家政策,並積極地參與制度的改革,因為,到頭來醫療品質將決定你的生命價值。(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