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創投業界說,台灣工銀現在算是一個很大的創投,有新台幣一百三十億的資金在運作,你希望未來台灣工銀能定位在投資銀行;最近又有一個消息則是台灣工銀希望能轉型為一個財務顧問銀行,可不可以講一下這中間的轉折和你們基本上準備怎樣做?
A:第一,我們成立台灣工銀最主要有幾個業務:授信業務、存放款,即一般傳統性的存放款;第二就是投資業務,包括上市、未上市,不過最主要還是未上市公司的投資(創業投資);第三就是證券業務,有承銷、自營、簽證等類。我們今年初就已經拿到一個財務顧問執照。
開業六個月(記者於三月中採訪),已經承諾投資一百億。台灣工銀法定的投資金額只有一百三十億,我們最近要買勝和證券,又要花掉十五億,所以現在只剩下十五億可以周轉。
我們現在已經接洽幾家大財團,他們都願意把錢交給我們來運用。我們現在除了要充分利用人員之外,當然也在思考本身要增資,不過因為去年才成立,今年馬上要增資,恐怕財政部會有點意見,我們會放在今年底或者明年初增資。
讓董監事有參與的功能
Q:要增資多少?
A:我的思考是五十億,當然會溢價發行。台灣工銀現在已經慢慢建立起在創投界一個相當不錯的地位;現在好像有很多公司,在投資以前,一聽說有台灣工銀在評估,他都會第一個打電話來問我們,徵求我們的意見,「你對於這家公司的看法是怎樣,你們要不要投資啊?」這好像變成一個參考的基準,反正有台灣工銀參與的,就是對被投資公司的一個加分,因為我們是經過非常慎重的評估。
第一個慎重,就是要由台灣工銀投資部內部決定要不要出資,第二個是要由我們本身內部副總經理以上組成的投資評議會來審核,通過之後,還有一道關卡,是我們董監事組成的投資審查委員會。
過去,我覺得一般銀行都認為董監事會是一個蓋章的機構,沒有參與的,但是我實現了讓董監事有參與的功能。
台灣工銀的董監事,錢投在台灣工銀。假如他不花一點時間投入、關懷我們,那要這些董監事幹嘛?
我在任何時候都要求,「我不要你們的錢,我要你們的人來參與,」所以我們一共二十一位董監事,每一次來參加投資審查會的,至少十七位以上。
我們有三次的審核關卡。因為台灣工銀的董監事包羅萬象,有聯電的、東元的、震旦行的、機械業的、建設業的、銷售業的,他們本身已經有各方面的專業的知識,可以把他的know-how(技術)拿來給我們,我覺得對我們審核案件幫助很大;我們在頭兩關過了,到最後第三個關卡被打下來的案子也有,所以我們很仔細、很慎重。
事實上現在的創投業界,幾乎沒有一件案子沒有台灣工銀的人在參與。我們拜訪的層次非常深入,深入到不管是從最新的網際網路到一些傳統行業,我們都有參與。
Q:投資的團隊只有二十五個人,你怎麼能夠廣面地去做這樣的事情?
A:我們在講二十五個,其實不只是二十五個。因為我一來台灣工銀,我就說我們人員不要多。
台灣工銀目前差不多一百九十位行員,台灣工銀要專精,小而美,一個人要發揮幾個人的工作成效,就變成協銷。譬如台灣工銀有十幾位的客服人員,就是授信人員,有五、六位承銷人員,有三、四位專案部的人、財務部的人員,這些都是我們的助手。所以他們要出去採訪客戶時,我們有公司內部網路,在一個禮拜前,會把客戶公布出來,然後徵求看哪個單位對這家公司有興趣,再組一個團隊拜訪客戶,不必今天投資部來看我,明天授信部的來看我,後天承銷部來看我,那這個客戶不是煩死了。
Q:國外投資銀行基本上很少走early stage(早期公司)的投資,但是台灣工銀好像不一樣,你們有什麼策略和做法?
A:我們去年九月成立,一開始不像中華開發已經有很多的金雞母。
所以我們一出來就在思考:假定你全部投資到早期公司,我們可以預期未來兩、三年什麼都沒有,只是付利息;所以我們去年的一個投資策略,是投資在pre-IPO(預計上市上櫃公司)比較成熟的階段,成熟階段我們是定義在兩年內要IPO(上市上櫃)。所以我們兩年內要找IPO這樣我們再跨出一步就比較容易。本來我們去年只準備投資十億,去年已經投資四十幾億,結果pre-IPO的階段我們已經提早實現,所以事實上我們目前的未實現收益大概有五十億。
簡單舉一個例子。我們大概以平均二十九元買了一千六百八十萬股的和信電訊,現在一股已將近九十元,所以我們單單和信就可以實現十億。
小型、多方面的投資
Q:投資出去的金額有沒有一百億以上?
A:還不到,但在一百億中差不多有四十億已經承諾投資,但是資金還沒有出去。譬如我們參加新世紀固網、台灣固網,都參加八億,但實際只出去了六億;而東森的固網,我是有條件的,我說你們通過以後我再投資五億,所以這是我們的承諾。又譬如我們和中鋼合作的高雄捷運,也是要他得標以後,我們才參加五億;而我們跟中油一起合作的國光電力公司,也已經遞件申請了,假定核淮通過,我們就會參與五%,這都是我們已經承諾,但錢還沒有出去。我們成立以來投資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是五鼎生物科技,一股我們好像是三、四十元買的,現在已經飆到兩百元。還有一些陸陸續續最近要申請上市的,比如利碟,這都是雙倍的獲利。
Q:這些是不是都是剛好的?
A:我常常在講,外面有人說,「你們運氣真好啊,」事實上是運氣好。台灣工銀籌設沒有碰到金融危機,大家在掙扎的時候,剛好我們金融地雷股一股也沒有碰到;而剛好又在大家要起飛的時候,我們抓到機會。
Q:你剛剛講pre-IPO的部分,之後呢?
A:之後我們就開始做一些start-up(初創立)的公司,因為我們現在有本錢了。我現在五十億,今年只要賺十一億兩千萬,明年double(加倍)二十億,後年我再加倍賺到四十億。
我可以預見,這個pre-IPO的盈餘大概可以推持兩年。所以現在就可以有很多的時間去做初創立公司,除了初創立公司,譬如育成中心育成出來的,台大、交大的創業者,還有一些網際網路公司,我們也會參與。
類似這類網際網路公司,我們現在原則上是小額投資,多投資幾個。
Q:每一個投資大概多少?
A:大概兩千萬左右。這種初創立公司你只要打到幾個就好,我覺得二十個如果能夠打到四個、五個就已經很了不起。
Q:你們現在總共投資多少案子?
A:我們現在將近有十二、三個案子;每個案子加起來金額差不多兩、三億左右。
以策略聯盟壯大國際通路網
Q:你能不能預估台灣工銀的股利大概多少?
A:去年我在我們發起人會議,就跟我們所有股東說,「我保證諸位投資這家公司不會虧本。因為商業銀行頭兩年都虧本,我第一年(一九九九年九月成立,頭四個月)就賺五億一千萬;第二年(今年截至三月底為止),我就賺十一億五千萬。去年我們決定要配發一毛五的股利,第一年就有股票股利,今年大概有四毛股票股利,當然我希望是倍數成長。假定明年賺二十億,如果我們不增資,當然就會更好。明年我增資五十億,那四毛的股票股利應該還可以維持。但是這很難講,最近有一些外商在跟我們接觸,因為最近的電信類很hot(熱門),譬如說香港電訊。所以我現在的觀念也一直在變,以前我們都是談本益比,十五倍、二十倍,他們現在電訊類是說每個客戶值多少錢,是用市場規模來決定你的市場評估。所以如果你有一百萬客戶,譬如在香港,大概平均一個客戶以三千五百美元計算。
但在台灣,實在偏低,大概一千美元左右。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外資廠商、外國投資商要來台灣買這種電信類股。
所以現在有很多外商,都要用很高的價格來買我們的電信類,我們也在思考,要不要先來搶一段。現在的電信類的股價價值是用一個客戶的邊際價值多少來評估。現在它最大的商業用途是Internet及寬頻。寬頻將來有很多電子商務的用途,不管是網路下單、網路購物,都要透過這個線,這個收入才厲害。
網際網路是用營業額來抓價值。譬如現在營收多少,再算它的價值。所以現在美國的策略是,他不算你每一股多少錢,他評價你這個公司的市場價值是多少,然後你多少股票再反過來推,他是看你的整個市場價值。
Q:像這類新事業,你們有這種人才嗎?
A:說實在話,現在我們還沒有,但是我們要訓練。最近大概一、兩個月內,兩家國際性的投資銀行,一家日本、一家美國要來跟我們簽約策略聯盟,壯大台灣工銀的聲勢。
Q:可不可以談談你選擇投資標的的考量?
A:我們衡量看三個面向。第一看產品本身的爆發力。產品的技術是否是更新的技術。
第二看經營團隊。經營團隊很重要,經營團隊本身有沒有技術?過去的作風如何?以及整個團隊如何組成?如果一個團隊都是技術人員,而沒有很健全的財務規劃人員或是行銷人員,也不很健全。所以我們主要看他整個團隊是不是很健全。
第三是看他公司的股東分子。股東是正派呢?還是有一些市場派的?
第四看他是否跟網路有搭上線?不管是傳統企業也好、新企業也好,與電子商務有沒有關聯?第五最重要一點是他的獲利能力。第六要思考出場機會,你要如何出場?
所以我們都已經做一個長遠的計畫。你這個出場究竟是要短打,還是要長打,在你投資的時候,就要有一個大致的想法。
譬如CD-ROM(唯讀型光碟機)這個行業,我看是短打的行業,因為CD-ROM循環起伏很快,所以現在剛好碰到好的景氣,所以投資到它快要下來的時候要趕快出場。
第七看這家公司究竟還有多少我們可以跟他往來的其他機會,譬如有什麼其它的產品來互相配合,包括它未來的擴充機會。譬如他這家CD-ROM有要轉成DVD(數位影音光碟),轉成DVD之後,又要往哪一個方面走,他有這樣的一個規劃,我們就會按照他的規劃再做某個階段性的調整。所以我們也會有某些階段性的思考。
找有利於初創立公司的股東
Q:那在初創立公司會有什麼進一步思考?
A:我們在初創立公司花的人力會比pre-IPO要花得更大。我們可以看出來初創立公司在財務方面比較弱,所以我們的財務人員在開始時就要投入,譬如他的行銷比較差,所以我們在早期就要找對他行銷有幫助的股東入股協助。我要找對他有幫助的股東一起幫忙。所以初創立公司的思考更廣泛,因為不只是單單的投資,坐著拿錢,我還要投入人力去輔導,所以初創立公司的時間跟人力要花得更多。
Q:你過去在中國信託二、三十年,算是專業經理人,現在自己出來創業,這中間有沒有什麼不同?
A:這個稍微有點不同啦!第一,我出來最主要找的就是過去的好朋友,還有很多認識的一些客戶,因為過去跟我的認識、對我的信任,所以他把他們的錢投在我所成立的這個銀行,我的reliability(可信度)變成欠所有股東一份情,他們不只信任你,也許還把他們不只個人的錢,或者公司的錢投在我們這邊,所以我一定要做出一些成績給股東看,壓力很大,和過去不太一樣。過去當專業經理人就是說反正我就職就業,慢慢地按照公司的規定來做,只要對得起老闆,那就OK了。
第二,我從各地挖來的精英,還有一些是中國信託跟著我來的,這些人本來有很好的職業,有很穩定的工作,現在把過去榮耀都拋開,跟著我來了,假定沒有好好地搞,也對不起他們的家族,所以我一過來的時候就對我們的福利制度特別重視;同時我也給我們的股東一個瞭解:企業的經營,最後人才還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你要好的人,同時也要好的貢獻度,一定要一個相對好的報酬給他。很多人對股權的掌控,好像很在意,但是我採stock option(股票選擇權)的方式。我每三年會給台灣工銀同仁一個股數,我現在已經通知他們,你可以認多少,但你在三年內的任何一個時間都可以賣出,同時這個股份又不小。
Q:你釋放多少股份讓員工去認股?
A:我們大概有五千萬股,但只有一百多個人。原則上每一個副總經理一定有一百萬股以上的股票給他。
創投公司變成高科技公司
Q:這麼多年的管理經驗在新公司是如何?你強調的是什麼?
A:首先我們是高科技銀行,所以高科技的概念一定會帶進台灣工銀的經營系統。所以第一個我們所有的公文都經過Internet傳輸,除了法令上要簽字的才有公文,今年我們想要做到連批公文都在電腦上。
我們還有ABC。ABC就是每個人的生產力、貢獻力和成本,我們每一個都會精確地算出來,當初我們都是憑空想,現在是用MBO(Management By Object,目標管理)的觀念延伸到後來的考核,所以我們的東西都是非常新的。我們最近弄出來授信、徵信的電腦,一個客戶跟我們貸款往來,從一開始接洽、我們去拜訪到回來徵信報告,我們講的條件和要給他的過程都會記錄,這種紀錄不只是紀錄,假設你去拜訪他,回來沒有寫報告,你的出差費就不能報,因為我們的電腦系統,有報告上來就會連到總務部,錢會自動匯到你的戶頭。包括你的派車、你的受訓,要是發生壞帳,你應該負什麼責,自動幫你做考核;而你的業績是多少,它也都有紀錄。這有什麼好處?要是離職,你的所有行為都有紀錄,對接的人有好處,包括你的拜訪,跟誰拜訪、怎麼拜訪、經驗如何,都有軌跡,所以客戶不會變成你的財產。所以很多銀行都跟我們要,我們也跟財政部說願意到全省各地的金融機構去做報告。
Q:整個台灣對創投業發展,到現在可分為哪些階段?
A:創投發展的歷程,剛開始是有很多公司創業,所以錢有限,而當時需要錢的計畫也很多,所以當初創投很受歡迎,因為錢很多;但最近幾年創投愈來愈多,好的投資計畫大家都在搶,所以過去是需要錢的高科技公司去找創投,現在變成創投爭破頭來搶好的計畫。在搶的過程中,錢不是唯一考慮的因素,現在創投業或台灣工銀要對科技產業提出附加價值。比如創投提供一家科技公司,因為你的加入,可以介紹其他公司的相關技術或上下游客戶給這個新加入的科技公司,或你有好的團隊可以提供經驗給這個公司。
台灣工銀的好處,除了投資以外,可以提供受訓、財務、承銷方面,未來上市以後股票投資的方法比一般的創投更多,加上我們審核計畫案的態度,會給這個公司帶來無形的價值,也就是在我們嚴密的審核核準後,就表示他們的未來或財務健全性很可靠,所以我們的名字對他們就有保證。
Q:創投提供的人脈,對被投資公司來講有什麼幫助?
A:投資我們或是跟我們有策略聯盟的人,我們的交誼就比較廣泛一點,所以就可以幫他們介紹上下游客戶或技術。譬如彩色濾光片,現在廣達也進去了,將來說不定彩色濾光片其他都可以用;像聯友光電因為是聯電的關係,和我們有股東的關係,我們可透過這個關係介紹這個產品。
Q:在育成這個部分來說,你們希望能達到什麼角色?
A:育成不只是我國政府中小企業處極力推廣。現在每一個學校都有育成中心,譬如智泰科技,就是台大育成中心第一個成功的範例,我們也有參與。結果這不只我們希望跟台大育成中心有良性的互動,更希望台大育成中心所扶持出來的,以後能有管道可以定期交換。不只是台大育成中心,我們和交大育成中心也有合作,除了我們加入交大創投基金之外,也輔導一家交大育成中心出來的公司。中山、成大也有育成中心,等我們高雄分行成立之後,就要和他們的育成中心有互動。這樣的互動除了不定期邀請在北部高科技公司的負責人去演講,中山大學本身也有企業聯誼會,我們可以參與高雄地區的企業家定期的宴會,還可以去演講或做意見交換。育成中心協會理事長跟我說,我們以後也定期地溝通,我們創業聯誼會也邀請他們定期來參加我們每個月的會,我們是以合作為主。
Q:目前台灣的創業家和創業者最缺的是什麼?
A:對於行銷及產品市場化這一方面還很欠缺。除此之外,財務規劃太多,人太樂觀,對技術有自信,都覺得很好,但離將技術推到市場讓大家都接受,還是有一段距離。對技術太自信,還沒成功就成仁了,因為子彈不夠,這一部分我們會提供幫忙;假設他計畫的達成率是七○%、五○%、三○%,未來資金情況會怎麼樣?所以我們保守地假設資金可以用上一年,我們就會建議多用一年。像亞馬遜公司的資金現在只剩一年可以動,除非他有其他好的題材可以賣、有不斷資金進來才有辦法。新創立公司就像亞馬遜公司一樣,子彈一直下去,在還沒成功以前,子彈要夠,不然就算你有好的夢想、好的構想,要是後繼無力就完了。我覺得現在創業最怕的就是這個,所以我們應該有像第一期投資額、第二期投資額這樣的規劃。
Q:台灣創投到什麼境界?你現在進來到什麼階段?
A:台灣創投到現在是第二個階段,如同我之前所說,之前是投資計畫多,去找錢;現在則是好的計畫案愈來愈少,創投愈來愈多,所以變成好的計畫在挑人。第一階段稍微久一點,大概有十年,從去年開始才進入第二階段。
Q:這中間是因為什麼緣故轉變?
A:未上市公司股票從去年開始活絡。最近報紙都有未上市版,因為它一直活絡,投資者愈來愈有興趣。去年金融慢慢好轉,特別是下半年,所以有人說台灣工銀成立是適逢其時,剛好碰到這股風潮。我們去年年底進去,雖然價錢貴了一點,但是我們可以兩股配一股,之前進入四、五年的公司反而不及。
創投業還有第三個階段,會變成高科技公司本身就是創投公司,或創投公司會變成高科技公司,變成兩個合而為一。也就是說,一個創投公司會主導高科技公司,以前他只是投錢,現在要投人,高科技公司可能因為策略聯盟,所以本身也有創投,像我之前所說的智邦、聯電也有。
Q:為什麼會這樣?
A:擴充的需要。以智邦來說,它不只國內的擴充,還有國外的擴充,要找錢,肥水何必落外人田?主導性比較強,比如說你要買人家的技術,你不買別人就買去了,如果還要跟創投公司商量,那就來不及了。決定投資時間需要愈來愈短的結果,高科技公司本身就需要擁有一筆創投基金,可以馬上決定、馬上投入,所以它要跟投資公司、工業銀行做策略聯盟,我們也有這樣的需要。
Q:第三階段開始了嗎?
A:我相信大概再一年很快就會開始。
團隊提供的服務是利基所在
Q:這樣工業銀行有壓力嗎?
A:有壓力,所以我們要趕快跟他們結盟,不只找財團也找高科技業,像智邦、廣達那些要創投的,我們都會參與。當然我們不會全挑,而是一個行業挑幾個,投資方向一定要跟主力。
Q:從一個銀行家到創投人,你覺得生活有什麼轉變?
A:每天都有新的東西,每個案件都會日新月異地改變。像我以前不懂的生化科技,後來才知道原來DNA的排列組合,上下可以對,這是經過投資審議會各行各業的專家做報告,我才知道的。所以在不斷跟人家接洽之後,我就會有概念。在銀行碰到高科技的東西比較少一點,因為高科技、高風險,所以一般傳統性的放款不喜歡給科技業,因為失敗率相當高,我們要參與是因為我們不期待利用放款來賺錢,是期待有投資的機會,將來你成功之後,我投資可以加倍。
Q:本來是保守的銀行家,你怎麼轉變那麼大?
A:要隨時代潮流改變。十年前我參與審核投資案件,就學到很多投資必要的風險。剛開始我都覺得不能有失敗,現在還是這麼想,雖然有風險,但是假定以他的報酬率來判斷,還是可以試試看,所以我投資都還是有一些很基本的原則,不會出什麼差錯,但有些像生化類的就有點風險。
Q:你比較注重什麼?
A:提供什麼附加價值。像提供多方面而不是單方面的好處,可以配合貸款什麼的。(鄭俊平、黃慧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