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認清十歲左右的「新經濟」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0-05-01

瀏覽數 15,300+

認清十歲左右的「新經濟」
 

本文出自 2000 / 5月號雜誌 第167期遠見雜誌

(一)新名詞的出現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一日一個醒目的廣告出現在美國的大報:「這個世界走向十歲」。「這個世界」正就是指全球化帶動下的「新經濟」;「十歲」正就是指以柏林城牆倒塌開始啟算;刊登廣告的正就是無遠弗屆的美林證券。

走在最前面的美國,在維持了歷史上最長的九年經濟繁榮之後,不免躊躇滿志地宣稱:「我們將以從所未有的自信,以軍事、文化、政治、科技等各方面的領先地位,邁入二十一世紀。」

這個自信及表現的根源,正如評比全球競爭力的瑞士國際管理學院所指出,它是來自美國「新經濟」的崛起與壯大。「新經濟」有它一般性的界限,但遭到不少望文生義及隨意解釋的誤解。

(二)新經濟的特質

在討論它的特質之前,必先澄清三點:

(1)新經濟不是泡沫經濟,它不是建構在虛幻的股市及房地產的狂飆上。

(2)新經濟不是剝削經濟,它不是建築在廉價的工資及受壓榨的生產因素上。

(3)新經濟不是污染經濟,它不是建築在犧牲環保品質及轉嫁污染成本上。

在去年十二月號及今年二月號的《遠見》雜誌,我曾對「新經濟」有過兩次討論。現在讓我進一步簡列它的多元面貌:

(1)加速生產因素的全球流動性:資金、科技、商品、勞務及人才,在WTO架構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容易跨越國界,尋求市場。因此全球化與新經濟是一體之兩面。

(2)決定全球競爭優勢的因素:不再是傳統的疆土、人口與自然資源,而是「知識」與「創新」,「速度」與「改革」。

(3)出現了一連串相關的新觀念:

● 「知識」獨領風騷(因此二十一世紀是「知識世紀」)。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 「科技」主宰創新(因此產生了人人側目的科技巨富)。

● 「速度」決定成敗(因此要重視通訊及網路)。

● 「改革」影響盈虧(因此要參與網路革命)。

(4)挑戰傳統經濟與經營模式:從「使用者付費」到「免費使用」;從「報酬遞減」到「報酬遞增」;從「供需決定價格」到「供給決定價格」;投資寵兒從硬體世界如「鋼鐵業」轉到軟體世界(如微軟);從對有形製造品的重視(如汽車)轉移到對無形服務(如網際網路)。

(三)新經濟的負面影響

在當前世界上,只有美國經濟是最擁有「新經濟」特質的。它九年以來的高成長、低失業與低物價、是反映在某一時空中,「新經濟」可以產生傑出的表現;但不是說「新經濟」等於高成長與低物價。因此一旦產生通貨膨脹或失業上升,「新經濟崩潰了」的責難是誤解了新經濟。

同理,四月十五日美股崩跌,道瓊與那斯達克指數分別創單日跌點紀錄。一週之中比爾蓋茲財產縮水一百十一億美元。科技股的狂瀉,也不等於新經濟崩潰,它祇是在提醒:新經濟中仍有舊陷阱。試列舉其中三個:

(1)財富激增帶來的負面影響:近年來社會上出現所謂科技新貴,是新經濟下的產物。尤其在那斯達克股票上市後的一日數漲,產生了最誘惑的結果:投資者心目中只有網路公司,其他的「傳統」產業受到空前的冷落。

(2)全球化的負面影響:當所得較低地區,逐步開放國內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迎接全球化時,當地的某些產品或產業常難以與先進國家競爭,同時因外資的進出自由,增加了股市匯市的不穩定。此外,在全球化開放壓力下,所輸入的文化產品,如唱片、電影、書籍、雜誌特別容易產生與當地文化及價值觀念衝突,引起家庭與社會上的緊張。近年來每每在重大國際會議場合出現的各國抗議團體,正說明彼此利益難以一致的隱憂。

(3)強者愈強,贏者統贏的負面影響:在科技創新主導下,新產品不斷的出現,新專利的不斷保護,新資本的不斷湧進,新策略聯盟的不斷結合,在某些產品及產業中,已經出現了強者愈強的局面。即使這種獨占或壟斷不是長期性的,也會造成資源扭曲。

(四)結語

全球股市狂瀉,「新經濟」本身不是罪人;人心的貪婪才是泡沫產生及幻滅的主因,華爾街投機者的推波助瀾則是推手。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在三年半前就對美國股市提出「不理性的過度樂觀」的警告。

新經濟是指一種以知識、科技、通訊(網路)為核心的新經濟商業模式。在全球化的開放與競爭的大環境中,生產因素的互動會增加,成本會降低,新產品會不斷出現,消費者的獲益會最多。但是,在這大變動中,沒有調整成功的產業,則會面臨淘汰的危險,缺乏知識的個人,也會有失業的可能。

因此,從企業及個人來看,新經濟的結果是福是禍,就要看當事人是肯迎接挑戰還是困於現狀。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