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要積極創新不要積極慣性

朱博湧
user

朱博湧

2000-04-01

瀏覽數 19,400+

要積極創新不要積極慣性
 

本文出自 2000 / 4月號雜誌 複製7-Eleven內部創業成功的活力

企業生存如同物種演化。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固然不太符合「大同世界」的理想與「保護稀有動物」的立法精神,然而「適者生存」卻是一個再殘忍不過的現實法則。企業求生存首要能適應環境不斷的改變,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是造成世紀物種滅絕最大的推手,然而面對經營環境丕變,科技法規變化一日千里,其所屬並賴以維生的企業,今日的成功卻不能保證未來的長存久安,兩者的邏輯卻是同出一轍。

迪吉多(Digital)、王安(Wang Lab)等一時最成功的企業如今安在?常勝軍雖有,百年企業卻是幾希,歷史的巨輪運轉不歇,興盛與衰亡,周而復始,朝代一再更替。以美國為例,紐約的道瓊指數事實上只是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三十家上市公司的綜合股價指數。然而歷經百年,企業版圖一再變化,只有奇異電器(GE)一家得以屹立不搖、長存至今,可見企業欲歷久彌堅、成功不衰是非常困難。

企業的致命危機

今日的成功可能種下明日失敗的種子。眾人耳熟能詳的西諺「失敗為成功之母」旨在鼓勵吾人要剛毅堅強,從失敗學到經驗記取教訓,勾踐臥薪嘗膽終有復國成功之日。然而相對的,中國古諺「富不過三代」「勝驕必敗」更是貼切。企業失敗的原因很多,成功者一再迷信過去成功的策略模式,未能察覺經營環境「典範轉移」以徹底瞭解經營的病因及徵兆並掌握問題的本質,常是致命之處。

成功之鑰在於不斷改變

就以企業經營的關鍵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 CSF)為例,由於產業環境、科技變化,因此關鍵成功因素也跟著不斷改變。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在工業革命後一切以生產為導向,製造的規模效益與生產策略掛帥;後來演進到一切以產品為導向,強調的是市場占有率與競爭策略。晚近網路時代來臨,以往一味追求生產效率與企業市場規模不再是獲利的萬靈丹。講求服務導向的特質,速度彈性是一切制勝的關鍵,孰能掌握消費者的心,客戶占有率(Mind Share)孰贏。即使是初生之犢,若能掌握競爭優勢不連貫的契機,亦可後發先至反執全球產業之牛耳,知名案例如戴爾電腦在個人電腦銷售、亞馬遜公司在書籍銷售、雅虎在資訊搜尋與網路廣告、趨勢科技在電腦網路防毒等等……。然而在幾年前,這些公司無一為人所知,原有領域最成功的企業由於未能察覺環境的改變與機會,反而變得沒沒無名。

積極慣性造成轉型障礙

正如中小企業發展的限制因素很多,成功的企業負擔也不少,而「積極慣性」(active inertia)是成功企業在面對競爭優勢不連貫時無法成功轉型的主要障礙。正因為企業掌握了經營模式中的一些關鍵因素使得企業今日得以成功。然而盲目迷信過去成功的教條,未能辨識經營環境重大改變,加上有效率(efficient)而非有效能(effective)的處理所面對的問題,「積極慣性」更加速企業的衰亡,企業今日賴以成功的因素反成未來經營失敗的主因。蘋果電腦與一般IBM個人電腦不相容的軟硬體策略造就其成功,同時也是限制其未來發展的主要框架,是最好的例子。

企業高階主管的思考模式,組織做事方法要能隨著企業經營成功、環境條件、顧客需求與競爭對手的改變而不斷諮詢,以期突破決策視野的限制,否則碰到新的問題仍沿用一貫解決手法,一味追求生產效率或追求市場占有率,未能掌握問題的本質,忘了企業組織最終的目的在服務顧客,替顧客創造價值。在擢升不同背景為高階管理階層最常碰到「彼得定律」的現象正說明了思考模式與做事方法僵化的後果。

此外,社會與企業組織賴以維持不墜的價值觀也不可視為神聖不可侵而永遠不變。例如君權時代「士農工商」「男尊女卑」「君權神授」的價值觀早已隨著社會與經濟變遷無一適存。將價值觀變成食古不化、故步自封的教條是抹煞創新的機制。價值觀固然需維持一段期間,否則社會組織綱紀無法建立,整體交易的無形成本將大幅增加,但是隨著經濟發展,時代環境的變化也要有所調整,如同現代人必須不斷接受新知、新的科技、新的經濟模式才能生存。

符合時代潮流重要的價值文化要加以保留,然而硬要抓住不符時宜的價值體系食古不化、一成不變將窒礙難行。社會與企業組織是人的集合,因此追求「積極創新」而非「積極慣性」才是生存的法則。(本文作者為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兼EMBA學程主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