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讀過理查‧伍爾曼(Richard S. Wurman)的「資訊焦慮」這本書,應該很能理解,處在現代社會,大量資訊鋪天蓋地而來,人們疲於奔命,深恐落伍的心境真像一場瘟疫。
書中舉的例子,讓人觸目驚心:和十七世紀一個英國人相比,今天一份紐約時報一天的訊息量,就超過他一生的經驗。八○年代,一個典型的美國人,一年要看二四六三小時電視、讀一百份報紙、三十六份雜誌和三本書,加上要看三千份各式通知和表格,要講六十一小時電話,開無數的會,和朋友聊天……。
更令人不安的是,「資訊焦慮」還是十年前出版的書。這十年來,網際網路的出現與發展,成為人們賴以為生的新資訊管道和生活工具。它把資訊變成像開水龍頭一樣的方便與必需,也把網路變成無所不能的依靠。網上可以求學、談戀愛、購物、諮詢;找工作需要上網、保健康可以上網,網上甚至能安排你的退休生活。
看看美國目前的狀況,上網人口超過了一億,他們每天花在網上的時間已是看電視的一半。平均每天網上增加二百萬網頁的資訊,一個人花幾輩子都看不完。
網路訊息不分晝夜,沒有國界,甚至看不清虛擬或真實。
面對這種不斷攻占我們生活,打亂我們作息,影響我們思路的資訊,我們不禁要問:它們是不是都具有意義?能不能產生價值?如果沒有,資訊和資料有什麼不同?
以「解讀資訊」自許的伍爾曼,把資訊分成五個層次。
第一種層次是內在資訊,是發自體內,尤其是腦部所發出的訊息。
第二種是談話資訊,包括開會,和親友、同事、客戶的對話,甚至路邊陌生人談話,都是資訊。
第三種層次是參考資訊,例如科學、技術及與個人生活相關的參考資料,包括教科書、字典、電話簿等。
第四種是新聞資訊,經由媒體傳遞。
第五個層次是文化資訊,它比較難量化,但影響深遠。例如歷史、哲學、藝術等。
這五種資訊加上思考交互運用,才能組成為人所用的知識。
回顧人類文明的發展,偉大觀念的產生都不是源自資訊,人類思考的材料似乎也不是資訊。那麼資訊轉成知識,甚至成為觀念的過程和機制到底是什麼呢?能不能被科技化呢?
關於這一點,最近台積董事長張忠謀談閱讀的看法頗值得警惕。他說:「網路無益知識的累積;要知識,還是要藉閱讀與思考。」富蘭克林也說過:「閱讀使人成熟,思考使人深刻。」
面對大媒體狂潮中網路資訊的衝擊,出版書本、提供傳統閱讀的出版人難免憂心忡忡要苦思一個問題:到底資訊潮流會不會改變出版,使閱讀不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