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對許多人而言,是隨性、慵懶的代名詞。但由於爵士流派很多,各時代的發展都不盡相同,所以也讓有心入門者有種在大海中欲找尋浮木的無助感。
十一月,台灣舞台將出現兩位迷人的世界知名爵士女歌手:一位是著重舞台整體效果的羅拉‧費琪,另一位則是演唱傳統爵士的黛安娜‧克瑞兒,兩位的風格截然不同。
在台灣和日本廣受歡迎的羅拉‧費琪,具有偶像巨星的架勢,她的演出帶有歐洲的傳統情感;唱法、舞台效果、燈光以及服裝等專業訓練,都承襲歐洲夜總會的風格,可說是爵士和流行音樂的跨界音樂。羅拉‧費琪出身外交官家庭,從小跟著父母遊走世界各國。年輕時,她曾組團唱搖滾歌曲,走流行路線;結婚生子以後,她改變唱法,逐漸偏向爵士樂風格。羅拉‧費琪的每場演出,從舞台架設、服裝、舉止及樂團搭配都極為講究,充分展現出她的專業,這是最令人尊重的地方。
而黛安娜‧克瑞兒則完全相反;她承襲傳統爵士,不但是位深具特色的歌手,鋼琴演奏更獲得極高的評價。黛安娜‧克瑞兒雖身為白人,卻有著黑人的唱腔;一般黑人演唱常有藍調的傳統風味,她們從不唱正常的音階、音高,不但會加入顫音,更會加上自己的情感因素。她的鋼琴彈奏極為簡單;對專業音樂家而言,鋼琴要彈得飛快並不難,但是要彈得慢,只利用幾個音符、卻要表現出雋永的味道,就要經過許多訓練和生活體驗,才能孕育出的自己想法。
聆聽爵士樂的敲門磚
四○、五○年代,爵士樂壇有位「黑人情歌王子」,他的演出場場爆滿,那就是納京高(Nat King Cole);他是第一個奠定爵士三重奏典範的名家,黛安娜‧克瑞兒一開始就表明要學習納京高的風格。之前的爵士樂都以大樂團為主,直到納京高創造出鋼琴、吉他和貝斯的「奇怪」組合。
通常爵士樂團都會有「鼓」的編制來表現節奏;但納京高成功運用鋼琴來替代鼓的功能,後來雖然有很多人學習,但都沒有特別好的表現,只有從小聽納京高演奏的黛安娜‧克瑞兒模仿成功。
爵士樂的起源其實和美國黑白種族文化衝突有密切關連。三、四○年代,爵士樂名家艾靈頓公爵帶著他的樂團出去演出,白人團員可以從大門堂皇而入,而身為黑人團長的他,卻只能從後門進出。因此,爵士樂傳統中存在很多抗議的意味和社會議題。
二次世界大戰前,爵士樂是庶民音樂,當時每天出現在電視、廣播中的流行音樂都是爵士樂,從電影「英倫情人」中,就可看出當時幾乎所有的音樂種類,都與爵士有關。但從Bebop(咆勃)樂派出現,爵士樂的藝術價值提升,但也從此成為音樂家的音樂,離一般人愈來愈遠。尤其到了貓王、披頭四等搖滾偶像出現,爵士樂更成為少數人的喜好。今天,在美國聽古典音樂人口占總人口的七—一○%,但聽爵士樂的人口只有五%,台灣的情形也相同。
聽爵士樂的人很難說出它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因為每個人喜歡的都不同。有人喜歡浪漫一點的,有人喜歡煽情,更有人喜歡如鬼哭神號般的前衛風格。
對於有心入門爵士樂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多找些CD來聽,聽到喜歡的風格,就朝這個方向聽下去。人聲,尤其是女爵士歌手的演唱,或許是台灣聽眾比較容易接受的起步。羅拉‧費琪和黛安娜‧克瑞兒的兩場演出,很可能就成為你開始聆聽爵士樂的敲門磚。(以上內容由台北愛樂電台「台北爵士夜」節目主持人黎時潮口述,郭大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