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網路」歡慶30歲生日!原始發明者卻警告世人要關注黑暗面

Internet之父伯納李推動「全球網路契約」以杜絕惡棍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9-03-30

瀏覽數 49,500+

「網路之父」Tim Berners-Lee。圖片由達志影像提供
「網路之父」Tim Berners-Lee。圖片由達志影像提供

想想看,你的一天是怎麼過的?

早上起床睜開眼先看的,是手機裡的訊息,而不是枕邊人;到公司上班打開電腦,收發信、傳文件都靠雲端連結;突然被叫進會議室開會,對面沒坐人、只剩台螢幕,因為用遠距開會系統,或是免費的skype;中午出外用餐,老闆從Line不斷傳來命令,急忙趕回辦公室處理。

好不容易騰出點休息時間,多數人卻偷偷登入臉書,看看朋友圈最近動態,不是分享去哪玩、就是吃美食的照片,讓人羨慕不已。正準備到網路商場逛逛時,卻有熱中政治的友人不斷餵食新聞訊息,還附加一堆慷慨激昂的留言。

終於撐到下班了,正急著用手機查閱網路地圖,才順利找到跟朋友約定的餐廳;忙了一天回到家匆忙梳洗,準備就寢時,又傳來郵件的訊息聲,發現老闆發來一堆待辦事項……。

現在我們幾乎離不開網路了。離了網,就好像被斷水斷電,無法工作,連基本的社交、娛樂、聯繫都做不到,彷彿自絕於世界之外。

但,讓世界更快速運轉、更豐富有趣、儼然成為人類生活必需品的網路,是否也帶來其他副作用?

網路問世屆滿30年,全世界網民數量超過30億人,光中國就有7億多位網民。

「網路」歡慶30歲生日!原始發明者卻警告世人要關注黑暗面_img_1

網路之父,籲世人關注網路危機

3月12日,是網路誕生30週年的日子。

1989年,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的英國科學家伯納李(Tim Berners-Lee),成功傳出第一則透過網路發送的訊息,第一個網站 info.cern.ch. 就架在自己的桌機, 被譽為「全球資訊網絡」(World Wide Web)的誕生日。

而他放棄申請專利、讓全世界共享網路的決定,不僅對往後30年的資訊科技和社會變遷產生強大影響力,也讓電子郵件、雲端服務、社群媒體、應用程式(Apps)等依附網路而生的工具,滲入人類生活,更徹底改變了科技應用、文化教育、新聞傳播等產業的走向和命運。

但擁有網路的世界,真的變得更美好了嗎?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被譽為「網路之父」的伯納李,近年不斷發出警語,提醒世人關注網路科技帶來的副作用與黑暗面,擔憂愈來愈多「網路惡棍」正威脅全球安全。

在網路30歲生日這天,伯納李發表一封公開信:「30 years on, what’s next #ForTheWeb?」憂心忡忡地寫道:

「今日,世界上一半的人都可以上網,網路發展出:公共廣場、圖書館、辦公室、商店、學校、電影院、銀行等多種型態,幫助邊緣化的群體發聲,讓我們的生活更輕鬆。可是,它也為騙子製造了機會,讓散播仇恨和犯罪更容易。網路已經被一群惡棍和酸民挾持,在各地操縱人心,讓懷有惡意的人透過傳播錯誤訊息,獲取經濟或政治利益。」 這並非危言聳聽,以往網路產生的後遺症,不過是垃圾郵件、釣魚詐騙、個資外洩等不良行為。今天,愈來愈多故意散佈的假新聞(fake news)、鼓動社會對立的偏激言論、甚至是存有政治動機的網路犯罪與駭客入侵,在各地不斷蔓延。2013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s Report )就曾警告,難以掌控、無法消滅的,特別是運用高階軟體和機器人大軍的網路惡意訊息,猶如新時代的「數字野火」(digital wildfires),成為全球一大風險。

此後,關於如何防堵暗黑網路及仇恨言論的論述和研究,彷如雨後春筍般崛起,《遠見》也曾在去年製作「謊言台灣」封面故事加以探討。可惜至今仍無治本之道,情況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跡象。

三大副作用,皆難以根除

伯納李觀察網路走偏有三個原因:

1. 惡意攻擊,特定機構發動的駭客攻擊和網路犯罪行為。 2. 系統設計缺失,如仰賴廣告的商業模式,對經營者提供錯誤的誘因(如衝流量、賣個資),反助長負面資訊傳播,犧牲掉使用者權益。 3. 始料未及的副作用,當初為鼓勵資訊流通、打造全球共享資訊平台的網路,如今反而激化了社會對立,大家都困在同溫層的資訊濾泡,並未因此變得更開明。

他認為第一種原因(惡意攻擊)無法根除,只能透過科技和法律遏止,第二種原因(系統缺失)須檢討業者的經營模式,但你要商人跟錢過不去,很難!最棘手的是最後一項(始料未及),這不能只怪政府失職或歸咎人性本惡,而是必須對目前運作的網路系統進行調整和修正,無疑是超級複雜且難度超高的大工程。

對此,伯納李去年開始推動《Contract for the Web》(全球網路契約),打算建立一份國際認同的網路公約,仿效過往聯合國簽署《世界人權宣言》《海洋法》和《臭氧層公約》的軌跡,以自我約束手法解決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將網路危機提升到跟人權、海洋和大氣等環境浩劫同一等級。

只是,當人人可上網抒發己見,充當作家和記者,一支手機就可當導演、體驗被粉絲追捧的感受,這種自主放送、分享的自由,就不可能再被收回了。任何企圖加強把關和過濾的管制想法,都可能被扣上「限制輿論自由」的大帽子而作罷。因此,一手催生網路的伯納李,未來能否順利推動《Contract for the Web》仍是未知數。

過去30年,網路從無人聞問的新興科技;變成人類生活極度仰賴的一部份,大家享受到網路帶來的好處和便利性。如今,網路就像一位跨過30大關的成人,也要開始學習負責任,減少自己造的孽。

或許,這就是「三十而立」必經的焦慮吧!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