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明碁創新種子人物李志華

莊素玉
user

莊素玉

1999-08-01

瀏覽數 36,050+

明碁創新種子人物李志華
 

本文出自 1999 / 8月號雜誌 第158期遠見雜誌

「他是大組織的大剩餘,」明碁電腦總經理李焜耀提到:一個組織要創新,一定要給每個人、每個部門一些剩餘時間。因此,明碁每個部門都有一些小剩餘,也就是每個部門都有一點剩餘的時間,去做點有創意的事。

但有一個人特別值得介紹,就是李焜耀口中可以與他這個CEO相對應的大剩餘人物——達利投資公司總經理、現年四十三歲的李志華。

明碁自一九九○年李焜耀接手以來,投資的新產品、新公司頻頻端上檯面,同時也積極往大陸蘇州投資設廠;許多人喜歡形容他的投資動作又快、又準、也夠狠。

一些看似決策快速、不合邏輯,也和以電腦周邊產品起家的明碁核心競爭技術不相關的投資動作,例如大哥大手機、TFT-LCD,李焜耀都胸有成竹。譬如達?的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工廠一完成,就正好碰到LCD缺貨;七月有一天,他剛接受完採訪,就接到一通向他下LCD大訂單的緊急電話。

這些新產品的探索天線就來自李志華。

密集工作、用力休息

所謂的大剩餘,意指李志華的生活作息極其自由。他每個月有一半的時間住在台灣,剩下半個月住在美國聖荷西的矽谷。

大剩餘也是指他的工作時間很自由,可以依個人意志自由調配。他工作時,就大量密集地做;他要休息,也大量密集地休息。

李志華的大量、密集工作就是指大量閱讀資訊。他經常上矽谷的網站,閱讀有關新技術、市場、網際網路、股票等情報。除了廣泛瞭解相關資訊之外,李志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找一個相關主題深入研究,譬如他最近的研究焦點就是全世界一百家網際網路公司。此外,在美國矽谷家中,李志華每天晚上還要閱讀十份英文報紙;他也會剪下比較好的英文期刊中值得參考的文章,帶回台北給同事看。

在台北休息時,他會在非週末假日一個人開車到大溪鴻禧山莊游個泳,或者去打迴力球。

「我喜歡密集地工作;很有效率地工作三小時,其他五個小時則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游泳,完全地放鬆,」李志華說,他下一趟水可以游兩公里。

「休息,就是我反芻的時候,」李志華說。

當李焜耀或李志華的腦袋中出現什麼新想法,就會和對方、也和經營團隊溝通。有了往這個新構想衝的默契之後,李志華就開始積極地尋找相關產業的架構,調查在這個產業架構中有幾大塊商業化領域?誰又是這幾大塊商業領域的主角?以明碁現有的優勢,適合在哪一塊領域進軍?明碁如要開發這塊新商機,現有的狀況與未來設定的新公司之間,有何鴻溝(gap)?又該如何找到對的人與對的技術,來填補這樣的鴻溝?

「只要能identify gap(定義出鴻溝),就知道該找什麼樣的人去把 gap 補起來,」李志華說,「最難的是找出gap,再找一個人把它feed(填補)起來。」

明碁利用李志華這樣高智商(據李焜耀說至少有一百五十)的剩餘人物,帶來新的成長與創新空間。

李志華像蜂鳥尋找食物一樣地吸收大量情報、對挖掘新人才有高敏銳度,又能夠以找到的人才彌補新市場鴻溝,使明碁集團的成長如三級跳。一九九七年,明碁自行研製電晶體液晶顯示板(TFT-LCD Panel);一九九八年,成立達方電子、達信科技,分別生產被動元件、陶瓷電容器與多媒體光碟片等。

要有高手領袖過招

要能執行李志華這樣的概念,組織內部也必須有一個很強、集各家英雄好漢於一家的經營團隊。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組織裡有李志華這樣蜂鳥型的創新人物,就是因為有個時時刻刻求新求變的蜂鳥型領袖。李志華形容李焜耀也像隻蜂鳥,「每天餵自己身體兩倍以上的資訊,對許多事情的吸收很深入、很hangs on(能勇往直前),能掌握重點,也很有guts(膽量、決心)和vision(視野)。」

尤其,要填補舊組織與新事業之間的差距,組織內部至少要有三、五個各方強手去辯論「鴻溝」是什麼?組織有沒有能力去填補?

一般組織要擴充的方式是內叉法,就是所有產品的開展都圍繞著舊組織既有的核心優勢繞。相較之下,李志華所做的就是外叉法,界定出舊組織與新事業的鴻溝後,李志華就知道該找什麼樣的人才進來以彌補內外在的差異。

李志華認為,明碁的優勢是能有效率地大規模生產、量產能力也很強,但是做LCD和陶瓷電容器需要製程控制能力(process control),這是明碁所欠缺的,所以他就要去找這種人才。

當李志華去找人才時,他的身段十分柔軟,也會替對方著想。譬如說,他從美國找來的科技高手如果要搬回台灣,他就會幫他們解決小孩的教育問題。

「如何把適當的人擺在適當的位置,很重要,」李志華說。

把李志華這個所謂大組織的大剩餘抽離現有的例行工作,讓他能有空閒的時間、不為明碁現有組織文化與架構局限創意,才能為明碁找明日的米糧。

這兩個明碁集團的策略創新蜂鳥合作無間,「我找技術,找合作伙伴,」李志華說,「K.Y.(指李焜耀)則找coordinator(協調整合者)、找大方向;有缺失的地方,他也會補足。」

找技術、找人才,對李志華不是難事,因為他有一百八十個台大電機系的同學,其中有六十個住在矽谷,還加上一、兩百個前後期學長學弟。

尤其他住在聖荷西,「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你碰到的任何人都是engineer(工程師)或是marketing(市場行銷)人才,要找到人問新技術、幫你入門、並且快速進階很容易,」他說。

李志華藉由這種方式很快就掌握到大哥大、TFT-LCD、陶瓷電容器等科技產品的產業架構、主要廠家、技術、市場的狀況。

李志華的個性也很適合做創新產品的incubator(扶養者),他將扶養新產品的架構與條件都做好之後,交給新的人去養大。然後,他再去找新的商機。

「我喜歡做新的東西,認識新的朋友,也願意把東西交給right person(對的人)去做,」四十三歲、肖猴、牡羊座AB型的李志華說,「我志趣無窮在新事業上,新事業對明碁也特別有意義。」

為什麼新事業對明碁特別重要?李志華解釋,開創新事業可以給員工很多成長的機會,「所以大家不會內鬥,不斷成長只會讓人覺得人才不夠。」

汗水不會白流

李志華捨得將他孕育出來的「嬰兒」交給他人扶養,除了個性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李焜耀絕對不會忽視他對每個新事業的貢獻。「K.Y.肚量很大,你只要留過一滴汗,他就不會讓你白流,因K.Y.肚子裡總有一本帳,」李志華說李焜耀的肚量遺傳自宏碁集團,這種肚量基因主要來自施振榮、邰中和、林家和等宏碁開國元老。

李志華與李焜耀魚幫水、水幫魚已經持續了十二年。李志華十二年前曾擔任施振榮的特別助理,之後就開始協助當時在宏電負責策略規劃、所謂宏電「黃埔一期」的李焜耀。因為李志華發現這個臉黑黑的、在宏電以叛逆個性著稱的人很特別,因此主動要跟李焜耀共事。八年前李焜耀調到明碁,李志華也跟著過去。兩人由策略規劃到策略創新,不斷帶動明碁轉型。

七月中,李志華剛從美國回來沒多久,就準備在內湖明碁的辦公室與三、五個同事住在一起,連續三、四天,夜以繼日地討論明碁下一階段的新事業:擁抱網際網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