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競爭力取決於積極創新

朱博湧
user

朱博湧

1999-08-01

瀏覽數 37,400+

競爭力取決於積極創新
 

本文出自 1999 / 8月號雜誌 第158期遠見雜誌

發明並不等於創新,就如同知識的創造並不等於知識的應用。知識之創造、發明固然重要,畢竟不是所有國家、企業或個人都有能力獨自去創造、發明新知識;但是創新與知識的應用及管理能力,卻可以透過培養、塑造而強化。

若能有效的創新,發明不必在我。以影響近代電子元件發展的電晶體之發明與應用為例,日本新力公司從沒沒無聞的日本新興企業,創新地將電晶體應用在設計製造可提式收音機上,大幅減輕產品的體積與重量,並改善收訊性能而成功,一躍成為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日本公司;然而電晶體的發明者卻是美國貝爾實驗室(今日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又電腦軟體巨人微軟公司作業系統的視窗設計、蘋果電腦以滑鼠介面取代鍵盤輸入指令的創新應用,均源自全錄公司的實驗發明,這都是明顯的例子。

經濟學大師熊彼得將創新定義為︰「將已發明的事物,發展為社會可以接受並具商業價值之活動」。

而美國策略管理大師波特在其著作《國家競爭力》中,針對世界上在不同產業成功的十個國家進行競爭力研究,最後歸納出最重要的成功因素:不斷地創新。本世紀主導管理思想的彼得杜拉克則不斷強調,發明、創新及企業家精神是現代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不二法門。這與近日訪問台灣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建議台灣產業發展策略應加強研發創新,積極運用高素質人力資源,創造產品價值的論點不謀而合。

創新,不限於高科技產業

但創新表現的形態並不局限於高科技的研發,策略與管理模式的創新有時也較技術創新的影響層面來得更深遠。戴爾電腦的直銷模式,越過中間商而直接銷售電腦給顧客,不僅可省掉可觀的管銷費用,進一步掌握顧客的消費需求,並大幅減低財務與庫存風險。創新的經營模式使戴爾電腦每年營收與獲利得以倍數成長,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個人電腦公司;在整合全球個人電腦供應鏈之後,也造就如廣達等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新貴。不讓外國企業專美於前,台積的純代工模式成功地突破台灣長期在發展積體電路的規模瓶頸(Critical Mass),創造全新的晶圓代工產業,更帶動台灣在積體電路上、下游的蓬勃發展(如設計、封裝、測試),另創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新猷。

此外,創新並非高科技產業的專有名詞,在傳統產業創造價值、提高競爭力的案例更是俯拾皆是。例如:麥當勞的全球漢堡速食連鎖店發展模式,就是成功的管理創新典範,不管漢堡、薯條、可樂,皆無一是麥當勞的發明。又如統一超商(7—ELEVEN)不僅引進日本管理模式,更嘗試物流、資訊流的管理創新,建立在台灣住商混合獨特經營環境下的通路王國。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有效的創新常會改變市場遊戲規則。開喜烏龍茶造成世界飲料品牌巨人可口可樂在台灣的銷售備受壓力,相信每個人都會馬上聯想到其特異之廣告創新,並對其印象深刻。此外,由於法令規章的保護及高獲利的產業狀況,台灣的金融與通訊服務鮮少創新;相對的,若企業積極追求創新,其成就也是十分驚人的。例如:世華銀行早期發展的股票交割金額、代收業務與房地產放款業務,成功地在三商銀及公營銀行以先入者角色的優勢開拓新局,並維持高獲利能力;而台灣大哥大針對商務用戶進行有效廣告、設立明確的市場定位,則創下世界無線通訊服務業用戶成長及獲利的紀錄。當競爭同業發現策略創新者崛起後,原有大企業之創新能力早已瞠乎其後,備感威脅。

創新與否取代資源多寡

國家與企業競爭力的強弱,取決於內部持續創新能力的有無,而不再是其所擁有資源的多寡。尤其在面臨未來科技、市場等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ing)的新時代,技術不連續可能使得原有的競爭優勢無法確保,甚至是一種求變的負擔,例如:美國的百年書店Barnes & Noble 不敵善用網際網路行銷與管理創新的亞馬遜網路書店。亞馬遜網路書店的彙整推薦購書資訊,與即時送書全球運籌管理都是獨特的創新,這種整合資料庫、資訊流、快遞物流及網路金錢流的能力,使得有多年歷史、口碑形象與規模效益的書店巨人也無法招架。無獨有偶,全球金融服務業的老牌公司也正面臨類似的強力挑戰,新起之秀如E*TRADE、eBAY 等類似網路證券商、網路銀行或網路切貨中心等公司,正威脅美林證券、美國銀行等長青樹的發展。創新與否已取代資源多寡,成為競爭力強弱的關鍵因素。

創新能力有賴組織文化長期的塑造與培養。創新如同進行實驗,事前無人也無法確定能否成功;但若不積極創新、勇於承受風險,企業未來的衰敝是可預期的。然而,要成功的大企業揚棄現有的成功模式、求新求變實是困難重重,就連如IBM般世界級優質企業也有危機四起、浴火重生的過程。

國家與企業的管理階層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不斷質疑發展方向,以及策略思考的積極創新。不論國家或企業均要有危機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念必須深植於組織中,所以成功不可恃、創新要持續。

(本文作者為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兼EMBA學程主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