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醫院門診室等候的林姓男子,一臉無神地望著燈號,時而疲倦地抹了抹臉,時而把頭往後碰了碰牆壁,他的手上拿著工作服務證,是某鎮公所的科員。經醫師診斷患有憂鬱症,晚上輾轉難眠,白天卻昏昏欲睡,到了假日幾乎整天躺在床上,凡事提不起勁;經常在無法入睡的夜晚一個人開車閒逛,嚴重影響工作和家庭生活,兩年多來他每個月到精神科報到領藥。
第一次住院待在急性病房十多天,出院當天,他獨自開車到南橫玩了兩、三天,出發前撥了通電話告知家人無法上班,請家人幫忙請假,這段時間他什麼事都不做、都不想,心情明顯轉好。就這樣周而復始,每次感覺壓力到了臨界點時,又什麼都不管地開了車上山。
一旁坐著精神奕奕的年輕大學生,坦然說起自己的病史:一年多前他開始睡不著覺,經常重複某些動作。醫生告訴他,是強迫症和憂鬱症,吃了一年多的藥,「真的很有效,你看得出來我像是有憂鬱症的人嗎?」他樂觀地說。「現在,我有一些同學也有嚴重失眠或焦慮的情形,我都建議他們來看醫生。」
當完兵就進入競爭激烈的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現年三十三歲的楊姓工程師,每天工作時數超過十四個鐘頭,忙得連和新婚太太吃頓晚餐的時間都沒有。半年前,他一入夜就焦慮、緊張地睡不安穩,每逢週一就習慣性腹瀉,經公司的輔導室轉介看精神科,得知是患了焦慮症。
另一名呂姓工程師入行一年多,今年二十七歲,同事們都說他工作認真負責,但個性內向沉默,數個月前見他舉止怪異,時有幻聽、幻想、被迫害的症狀,最後只得報請主管處理。
失眠、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正悄悄攻占現代人的版圖,不管你是個看似最沒有壓力的公務員、年輕的大學生,或壓力極大的科技白領。
輕型精神疾病患者增加
宗教家南懷瑾曾預測二十一世紀精神疾病將取代癌症,成為人類的頭號敵人。各種研究數字也顯示患有精神障礙的人數與日俱增。
世界衛生組織(WHO)一九九○年評估全球「疾病負擔」,將憂鬱症列入十大疾病負擔,並且預言它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三大疾病之一。
由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葉英!、胡海國針對台灣地區所做的精神疾病盛行率調查發現,各類精神疾病罹患率為二一.五六%,其中重鬱症是一.一四%、輕鬱症是一.六六%,精神官能症是一三.五八%(包括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恐懼症、強迫症和身體化症)。此研究發表於一九八九年,十年來未有相關的研究調查,但精神科醫師一致認為,比率只會增多不會減少。
今年五月行政院衛生署公布去年十大死因,自殺是第二年登上第十大死因,同時高居青少年(十五至二十四歲)的第三大死因,以及壯年男性(二十五到四十四歲)死因的第四位。國外研究指出,八○%的自殺死亡者在自殺前患有精神疾病,而且以重鬱患者和酒癮最多;國內的研究同樣發現重鬱症、酗酒和情緒不穩、人格異常的人占所有自殺者的一半。
香港政府公布,一九九八年患有各種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的人數超過一百二十萬,需要復健的人將近九萬。
研究報告顯示,各大城市每十人就有一人的一生中會罹患精神疾病。
在台灣,精神疾病患者也有逐漸增加的跡象。台大醫院精神科和桃園療養院從一九九五至九八年,每年的總門診數均較前一年增加三、四千人。
歌手陳明章最近發新片時透露六年前曾患憂鬱症,後來依賴藥物和宗教才回復;旅美小說家李渝,因為難以承受同為小說家的丈夫郭松棻中風,陷入憂鬱症的深淵,兩年後走出來面對大眾並且推出新版書《應答的鄉岸》;甫拿到第十座金鐘獎的新聞主播沈春華,得獎後幾天向媒體透露,一聽到收視率下降,心情立刻跌到谷底,卻無法享受高收視率的喜悅,讓她懷疑自己是否得了憂鬱症。
為什麼現代人得精神疾病的機率增加?社會變遷、生活步調快速、工作忙碌和壓力過大,是不是已經嚴重威脅現代人的健康?
榮總精神科醫師蔡世仁臨床觀察指出,失眠有年輕化的趨勢,而女性的憂鬱症人口多於男性。前台中榮總精神科主任闕清模比較這十多年門診的情況表示,民國七十年初,當大家樂瘋狂席捲台灣鄉鎮時,每逢開獎,隔天病號特別多,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憂鬱、失眠。這些年來門診的病人原因顯得複雜許多,交友、工作、婚姻、人際互動都成為現代人的困擾。
都市化成為精神疾病的誘因
引發精神疾病的原因莫衷一是,曾有一位外科醫生調侃選擇精神科的同學:精神科是「黑屋子抓黑貓」。醫界也流行一個笑話:外科是「Know nothing, do everything」,意指學問不好,但什麼都做;內科是「Know everything, do nothing」,就是研究一大堆,卻束手無策;精神科是「Know nothing, do nothing」,起步最早,但進步最少。
中古時代或早期美國認為精神病人是遭魔鬼附身或受上帝懲罰,因此將病人處以火刑、鞭打或禁閉。不少篤信佛教的台灣人也認定精神病人是因為「煞到」「被鬼附身」或者「風水不佳」的原因,才會「起A」,必須「作法」驅逐不潔。
醫學初步證實精神疾病是因為大腦功能不穩定所造成。可能的病因有:生理因素(如腦部受傷、腦部某種神經傳導物質起變化)、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多數時候這些因素會相互影響。
致力於分子生物研究的榮總精神科醫師洪成志表示,醫學研究已經證實精神疾病是一種大腦的疾病,和基因有密切的關聯,與文明進步沒有直接的關係。尤其是狹義的精神病(指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重性精神病)遺傳和體質的因素佔了很大的比例,不會隨著生活環境改變增加罹患的可能。
台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宇宙推測,也許因為醫學進步,這類病人懂得就醫,讓人誤以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他分析指出,二十一世紀最多的病是精神疾病的說法如果成立,應該是指輕型的精神科疾病,「如輕型的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或和壓力有關的身心症。」
都市化的結果讓先天體質對挫折、壓力容忍力較差的人,容易呈現精神異常的現象。在因應壓力的技巧、策略不夠好,家庭、社區和社會的支持系統也不夠健全的情況下,很容易因此發病。李宇宙強調,這就是為什麼不同個體在面對相同環境時,有人正常、有人患病的原因。
正如其他身體出現異常症狀的疾病一樣,精神病人的症狀表現在情緒、思想或行為等方面無法發揮正常、健康的功能。精神病大致可區分為兩類,一類是嚴重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和重鬱症;另一類是輕型的精神科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強迫症、恐慌症等精神官能症。目前國內精神科醫師臨床的診斷,是遵循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從思想、認知、情感、行為四方面,觀察診斷一個人是否得了精神疾病,又是屬於哪一種類。
一、重性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等重症精神病,與體質和遺傳有密切關聯。一般人得精神分裂症的機率有千分之三,但血親中如父親或母親患此病的人,機率則增加為一六%;雙親皆患病,子女的機率高達四○至六○%。一般人得躁鬱症的機率是千分之四,異卵雙胞胎是二六.三%,同卵雙胞胎是九五.七%。
精神分裂症最常出現的症狀是幻聽、妄想,與現實明顯脫節,男性好發期在十至十五歲之間,女性則在二十至二十五歲,有些研究指出這是因為女性荷爾蒙有保護作用,但未經證實。
躁鬱症分為躁症和鬱症,是極端憂慮和極端興奮兩種相對的症狀。躁症患者情緒亢奮、行為躁進、想法過度樂觀;患有鬱症的人則想法灰色、沒有自信、深覺存在毫無價值和希望,情緒低落,食慾和活動力都降低。躁鬱症發作時間可持續三至六個月,治療以藥物鋰鹽為主,服用藥物後可使症狀提早穩定。由於藥物須達到血中固定的濃度才能有效,但濃度過高可能發生中毒現象,因此躁鬱症病人服藥期間必須配合定期抽血檢查。
二、輕型精神科疾病
生活中最常出現的輕型精神科疾病是輕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一個罹患精神官能症的病患可能混和出現焦慮、憂鬱、強迫或慮病等症狀,診斷時主要是根據哪一種症狀特別強烈明顯來做臨床上的分類。
(一)輕鬱症
目前三十五歲、從事金融服務的李明如是一個輕度憂鬱症患者,情緒低落時,她可以躺在床上三天不吃不喝,也不想工作。同樣患有憂鬱症的美國心理醫生馬大.曼寧形容自己的病情:「睡不著、吃不下、無法看書或與人交談、沒有辦法集中精神,不是像顆球似地踡縮在沙發上,就是不停地踱步,再不然就是坐在搖椅上搖個不停或絞著雙手,連抬手臂或爬樓梯都深感吃力。」
根據台灣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每萬人中約有兩百三十人患有憂鬱症。情緒低落、極度悲觀,失眠或貪睡,沒有食慾或暴飲暴食,有自殺的念頭或行為,對所有事物失去興趣等,是憂鬱症的主要症狀。
(二)焦慮症
盛行率占了人口比率三%至八%的焦慮症,分布在各個年齡層,女性罹患的人數是男性的兩倍,最常在二十至三十歲之間發病。焦慮症患者身體機能經常處於緊張與亢進的狀態,如肌肉緊繃、痠痛、疲倦、失眠;心悸、頭暈、頻尿、腹瀉;坐立難安、容易受驚嚇、躁動;過度警覺以致容易分心、容易激動且缺乏耐心。這樣的症狀經常讓患者以為是身體或器官出現問題,而求助內科或家庭醫學科,卻常因為檢查不出來,反而加深不安的情緒。
(三)強迫症
強迫性的精神官能症是焦慮症的一種,罹患強迫症的人會不斷地重複某些行為和想法。台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醫師湯華盛表示,強迫症大約可分成單純的強迫性思考、強迫性清洗、強迫性檢查和強迫性緩慢,其中以強迫性清洗的患者最多,也就是一般所稱的潔癖,潔癖若嚴重到影響生活作息或帶來負面影響,就必須就醫。
(四)恐慌症
根據國外的研究數據顯示,一般人罹患恐慌症的比率約在一至二%,女性罹患的比率又高出男性三倍。恐慌症的症狀是突如其來的心悸、頭痛、發抖,患者背負了在剎那間感覺即將死亡的恐懼。
(五)慮病症
慮病症指的是神經質地擔憂自己可能患有某些疾病,當身體出現一些小症狀,病人往往將之誇大而過分擔心,經常抱怨全身疲累、虛弱、身體不適,最常出現的部位是腸胃、心臟血管和頭頸,即使做了各種檢查也無法換取心安。臨床上發現,具有強迫型和自戀型等性格特徵的人容易發展出慮病症狀。過度的完美主義傾向、過分謹慎或凡事要求在自己掌控中的人,都是臨床上強迫型性格的特徵;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過分關心自己或對他人的評價過分敏感介意,則是自戀型性格的特徵。
積極完整的治療下,治癒率極高
近三十年來精神疾病的治療是以藥物治療為主,病情控制後,再輔以復健和心理治療,幫助病患面對適應上的困難。治療結果會有三種狀況:病人幾乎完全恢復;或者殘留部分症狀,需要積極治療與復健;以及慢性化,身體功能逐漸退化,出現傻笑、自言自語、反應遲鈍、表情漠然、精神委頓、肌肉不自主顫動等現象。
雖然有不少民眾包括精神科醫師,對於精神病人的治療情況並不樂觀,但李宇宙不滿地說:「從來沒有一個糖尿病人被治好過,但從來沒有人會去質疑糖尿病醫師『為什麼治癒率這麼低?』」他強調,大部分精神疾病都可以治好,以精神分裂症為例,經過治療,有三分之一的人幾乎完全康復,另有三分之一的人症狀持續,但藥物可以幫助控制,病人一樣可以發揮正常功能;其他的病治療效果更好,高達百分之七○至八○%。
不過,高治癒率的前提是必須有積極、完整的治療。如果藥物治療不完全、治療時間不完全、不該停藥時停藥,或配合其他的非藥物治療不完全,都不算完整的治療。
雖然藥物成為精神醫療的主流,但因為不少藥物具有副作用,精神病患最擔心的是一輩子都得吃藥,很多病人常因症狀減緩逕行停藥,也有報導指出不少家屬因為不願讓病人繼續吃藥,才把病人送到既不合法也不符合正規醫療的龍發堂。
李宇宙認為這是社會的刻板印象,夾雜著對醫學的不信任,因為一位醫生絕對不會在藥物無效的情況下,還要病人服用。「每一種藥都有副作用,有些病人在有副作用的情況下仍未停藥,是因為醫學上的判斷,藥物對該病人的幫助,好處比壞處多。」
「逕行停藥是非常危險的,」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江漢光說,這是因為發病最初的兩、三年內,腦部神經病變最為活躍,如果擅自停止治療,很容易復發,即使病情穩定,是否該減輕藥量或停藥,也須由醫師判斷。
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人該不該結婚生子,是許多精神病患的家屬另一個擔心害怕的問題。擁有令人稱羨的律師頭銜的陳文明,因母親和妹妹患有精神分裂而抱定不婚的念頭。和男友已論及婚嫁的郭姓女子由奶奶陪同來看醫生,因為她的父親和哥哥都患有精神病,婆家十分在意她的家族遺傳,她詢問醫生應該怎麼辦?哥哥的主治醫生說:「我不能告訴你怎麼做,只能把研究數據告訴你,還是必須由你和男方評估、承擔所有未來可能面對的事情和變化。」
一位精神科醫生說,冷冰冰的數據對家屬而言像一場賭博,但是完整健全的社會支持系統和精神醫療可以減輕家屬的負擔。
由於精神疾病是一種反覆發病的病症,後續的復健如果無法徹底落實,病人出院後無法單獨面對社會,只好無所事事待在家裡,最後又回到醫院,這樣重覆發病的過程很容易消耗家人的耐心,或導致家庭支持崩潰。
正視精神病人的存在
台灣的精神醫療政策長期以來一直是將病人隔離社會,八○年代才轉為醫療和復健並重,朝著社區和機構結合,鼓勵精神病患回歸社會。但是被蒙上神秘面紗的精神病人,長久以來早被社會貼上標籤,幾件精神病患的犯罪事件如潑硫酸、挾持公車、逆倫弒親,更加深社會的恐慌和誤解,將精神病患視為不定時炸彈。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街頭看見傻笑或自言自語的人,往往避之唯恐不及,精神病患危險嗎?都有暴力傾向?還是媒體社會誇大了他們的危險性?這是許多人的疑惑。
「這樣的邏輯太危險了,」一名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說。他表示,大多數傷害他人的人,都不是精神病人,然而媒體一碰到精神病患的社會案件就大肆報導患者的精神狀態,卻從來不會有報導特別強調犯罪的人是高血壓病人或肝病患者。
這位醫生認為,雖然有部分因長期濫用藥物如酒癮、吸食安非他命等造成腦部受傷的病人,的確比較容易出現衝動和暴力行為,但大部分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傷害自己的情況反而比較多。「要改變刻板印象太難,沒有人願意瞭解,」李宇宙說。
一家著名精神療養院的醫生透露,某個政府官員的親人就住在他們的療養院,每次探望病人,這位位高權重的官員總是支開司機,自己開了一部破車,停在遠處,然後一人走進醫院。
社會對精神病人始終抱持排斥的態度,一直是家屬無法承受之重。然而精神病人離我們很遠嗎?以社區醫學來說,過去一直是著重婦幼保健、慢性病防治,因應精神病患的增加,漸漸轉向以精神科為主。「這是因為社會需要,」榮總精神部主任蘇東平表示。經常帶著朋友、親人去病房探望的桃園療養院醫師歐陽文貞,一開始選擇精神科醫師時,本以為大概沒有人會找他,沒想到後來有不少朋友、親人都來託他幫忙。
不過仍有不少人對於自己有精神方面的困擾難以啟齒,或態度上遮遮掩掩,而且大部分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治療上往往未能「對症就醫」,都先因身體的症狀求助非精神科醫師,然後才轉介至精神科,這是因為多數人把精神病人視為瘋子或精神異常,認為憂鬱症、焦慮症或恐慌症等只是心理問題,並不屬於精神疾病。
放下牽掛、保養頭腦才能有效預防
現代人面臨的競爭與壓力只會愈來愈大,任何來自身體或心理的不適都是一種警告。榮總精神科醫生蔡世仁建議,當不安、失眠、憂鬱、沮喪、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的程度與持續的時間,影響了生活品質、工作狀況和人際關係,無法正常作息時,就是求助醫師的時刻了。
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胡海國在一場「關懷人文,美化人生」的演講中指出,當代台灣的人文環境是一個錯綜複雜、樣樣都有的環境,人人處於莫名的煩躁,連小孩都大喊鬱卒,每天報上出現的新聞不是「夫妻口角,攜子服毒」,就是「疑妻不貞、怒漢揮刀」。人們求助宗教,宗教活動卻淪為一種工具,本該是嚴肅的心靈依靠,卻成為一種熱鬧滾滾的表相儀式,不夠深沈。如果人們不懂得精神保健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下一個世紀精神障礙仍會繼續困擾我們的生活。
造成精神障礙的「後天」(環境)和「心理」因素可藉著學習、選擇達到精神與心理的保健。胡海國提供了幾個方法:每天睡前將自己歸零,放下所有紛擾牽掛。他說:「現代人若不懂得放鬆的技巧,生活中將減少許多的可能。」
其次要懂得保養頭腦:避免頭部受傷,睡眠要充足,生活要規律,營養要均衡。專精睡眠醫學研究的榮總精神部主任蘇東平特別提醒夜貓族,長期的日夜顛倒、作息不正常將有害腦部,年輕時覺得無妨,年老很可能引起失眠、神經衰弱等症狀。其他如孕婦懷孕三至六個月時期,要特別避免被傳染感冒,以免造成胎兒先天腦部的缺陷。
宗教和哲學的修養是另一劑沈澱清明心靈和精神的良方。當周遭的人處於精神和心靈的煎熬時,胡海國以為,伸出關懷的雙手將比任何藥石來得有效。
十類精神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精神疾病分成十類,做為臨床診斷的指引:
一、器質性精神疾病:各種癡呆症及器質性精神病。
二、精神作用物質引起的精神疾病與行為障礙:酒癮、藥癮
及藥物性精神病,如安非他命引起之精神病。
三、精神分裂症、準精神分裂症與妄想性疾病。
四、情感性疾病:躁症、躁鬱症及重度憂鬱症等。
五、精神官能性、壓力相關性與擬身體障礙性疾病:畏懼
症、焦慮症、恐慌症、 強迫症、解離症、身體化症等。
六、生理障礙及身體因素相關之行為症候群:暴食症、厭食
症、睡眠障礙、性功能障礙等。
七、成人人格與行為障礙:含人格障礙與衝動疾病。
八、智能不足。
九、心理發展障礙:如特定語言障礙或運動障礙等。
十、特發於兒童或少年期之行為、情緒障礙與未分類精神疾
病:如過動和注意力障礙、兒童期分離焦慮、抽搐症。 (許碧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