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以平常心態看精神疾病

洪蘭
user

洪蘭

1999-07-01

瀏覽數 22,250+

以平常心態看精神疾病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9 / 7月號雜誌 第157期遠見雜誌

最近發生一連串精神病患殺人的慘案,以及瘋婦潑硫酸、灼瞎兩個人眼睛事件。近年來,因為社會轉型,人際關係疏離,工業化、都市化所產生的壓力和危機,使精神病患的比例大幅增高。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精神病患的人數比二十年前增加了三倍;從七十年代的千分之三點二升到七點三,輕度精神病患則增加了千分之二十二。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不能不正視。

但因為精神病是個難以處理的問題,連先進國家要在社區蓋精神病院都會遭到社區居民的強烈反對,因為居民害怕房價會因此下跌;雖然有研究指出,精神病院的建立並沒有降低當地的房價,但是先入為主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對於精神病患的問題,大家都是把頭埋在沙裡,得過且過,眼不見為淨。

大腦生病引起行為異常 

其實現在科技發達,腦已經不再是一個「黑箱子」。自一九七○年代電腦斷層掃描問市,我們逐漸瞭解腦的部位與行為的關係,例如左腦前區受傷,病人常會出現失語症的現象;右腦頂葉某個地方受傷,病人會辨識不出物體。

現在更有精密的腦造影儀器如PET、 FMRI(核磁共振)可供線上(on-line)即時觀察大腦實際活動的情形,使我們對腦的疾病瞭解更多。如精神分裂症的人會有幻聽現象,現在透過PET和FMRI知道,病人的確聽到了聲音,只不過聲音不是從外面傳進來的,而是病人的左腦顳葉活化送出來的神經衝動。

利用腦部造影的方式,我們已逐漸明瞭,許多以前被認為是純心理問題的精神病,可能是生理上的原因。既然是生理原因,就可以對症下藥,以改變大腦化學平衡的方式改變行為。目前像憂鬱症、躁鬱症、強迫症、注意力缺失症、間歇性狂怒症等病症,都可以用藥物控制。

 但是精神病最大的問題,是患者不敢求醫,不在有沒有藥物來治療,而是社會大眾對精神病的不正確看法。這些偏見和歧視使患者不敢求醫,怕老闆知道後會失業、影響生計;多年前,美國的參議員湯瑪士.伊果(Thomas Eagle)曾被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後來因為他有過因精神崩潰進醫院的紀錄,提名就被撤消了。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屬於疾病的一種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對精神病的認識不夠,不知道自己或身邊的親友已經有輕微型的精神病,所以不知道去求醫,讓病情惡化下去。不過,這個現象正慢慢改進,去年,CBS新聞節目「六十分鐘」的主播邁克.華勒士(Mike Wallace)在《新聞週刊》上公開承認他有憂鬱症,他是靠藥物控制病情,才能繼續工作。他說:「我知道我這一生都得服用Zoloft,但是我別無選擇。我願意服用它,我不認為我會因此而失去別人的尊敬。」他是對的,消息曝光後,CBS並沒有因此解雇華勒士,「六十分鐘」的收視率也沒有因此下降。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科教授凱.傑米森也寫了一本書,承認自己有躁鬱症,必須每天服用鋰鹽才能去門診看其他的精神病人。這表示社會已逐漸修正對精神病的看法,開始接受它就是疾病的一種,跟感冒、肺炎沒有兩樣。從《新聞週刊》讀者投書的回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本來不敢去求醫的人,受到邁克.華勒士的鼓舞,敢去找醫生開藥了。

假如精神病是大腦生理原因所引起的行為異常,我們應該以看待一般疾病的平常心態去看待它。有的時候,你會發現當你兩眼正視敵人時,敵人其實比你想像的小,精神病這個問題或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科技的進步使社會急速變遷,這個變遷使得人體質上的弱點都顯現出來;但是也因為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看到了治療上的希望,生物科技的進步是必然的趨勢,我們應該瞭解它、利用它,而不應該抗拒它。

(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