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是生命不變的法則;那些眼光只放在過去和現在的人,一定會錯失未來。」早在六○年代,美國總統甘迺迪就這麼提醒人們。
九○年代末期,人類感覺改變的衝擊更是無以復加。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在他的新書《數位神經系統》中,更開宗明義地指出,未來十年企業經營的變化比過去五十年還多,數位世界會讓企業處境更艱困——不是快速成長,就是加速死亡。
無可避免的,每個行業都在科技革命帶來的改變中載浮載沈。
今年四月中旬,在台北舉辦的「一九九九國際雜誌研討會」上,來自歐、美、亞洲的雜誌界人士,正是討論二十一世紀雜誌會產生哪些改變。
在會議中,美國國際廣告協會總裁喬.卡波(Joe Cappo)提醒大家:「廣告業正處於有史以來變化最劇烈的時期,」因為傳播媒體發生了大改變。他以居住的芝加哥為例,五十年前,芝加哥只有五家日報和十家電台;現在,芝加哥有兩百多個電視頻道。他要指出的,不只是新媒體——電視的出現,而是舊媒體如何因應。
報紙的反應是消極的。五十年來,芝加哥的報紙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依舊是犯罪新聞、股市漲跌、八卦消息、連環漫畫。後來,芝加哥發行量最大的《每日新聞報》關門了,儘管它過去有一百零六年輝煌的歷史,是該地得過普立茲獎最多的媒體。
電台的反應卻不同,他們尋得生機,主要原因是他們改變了。他們瞭解收聽者的習慣改變——從客廳轉到車上、上班處,從家人一起聽轉為獨處時聽,因此,他們調整節目內容,轉移收聽對象。
面對二十一世紀,媒體的另一波大改變是邁入數位世界;它的引爆點就在網際網路的出現。網際網路的本質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媒體,因此美國的發展可能倏忽之間就傳到台灣,也就不得不讓我們正視它的動向。
去年,美國近一半家庭擁有個人電腦,上網的家庭看電視的時間比一般人少二三%。這些網路人的特質是:年輕、教育程度高、比較有錢。
網路除了改變企業經營形態,更影響個人工作與生活,比爾.蓋茲預言:「十年內,大部分的美國人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人都會過網路生活」,也就是上網看新聞、學習、看病、購物、娛樂……。網路交易每年會成長四五%;到了公元兩千年,網路上的買賣會達到一.六兆美元。
不論你喜不喜歡,「改變」是不變的。要在二十一世紀為圓滿人生做準備,《與成功有約》的作者史蒂夫.柯維的話頗值玩味:「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自內開啟的『改變之門』。除了自己,沒有人能為你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