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愈來愈多大都會地區的庸碌百姓,為了舒緩高度工業化社會帶來的精神壓力,每逢星期假日,驅車前往郊外租來的農地,養花種菜,修身養性,蔚為一股風尚。按月索費的專業管理人員,平日負責打理菜園,外加技術指導,這些摩登農夫的唯一煩惱便是吃不完的收成該往哪裡送﹖南韓也不例外,尤其在一九九六年期間,南韓經濟成長正值巔峰,一群關心環保和心靈健康的人士,打著回歸土地的口號,吸引不少志同道合之士,過起自耕農的日子。目前,這股潮流頗有愈演愈盛的跡象。根據南韓農業部公布的資料顯示,一九九七年共有一千八百二十三個家庭轉業務農,一九九八年的八月止,則已增加至四千九百一十九個家庭。
回顧不久前,隨著鄉鎮人口往城市遷移,原本就極其有限的農地,多半閒置廢耕。南韓政府曾經一度效法日本在南美洲購買土地,提供韓裔移民耕種,條件是農作物必須銷回南韓,以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南韓政府也曾考慮自東南亞引進外勞,從事南韓人所不屑的勞力工作。如今看來,南韓政府的考慮似乎多餘了。
南韓農業的復甦是否代表一種新的文化現象正在形成?或者只是暫時性的時代效應﹖諷刺的是,當初農業再度興起的原因在於經濟發展過度,如今卻是因為經濟嚴重蕭條,一群對耕種毫無概念的失業人口,急於拿起鋤頭,養家活口。姑且不論是自動自發,還是逼不得已,他們分享一種共同的情緒,那就是對工業化社會與經濟奇蹟的幻滅,不得不逃離都會奔向田園的庇護。
突然之間,公營和民間組織忙於提供訓練課程,數以百計的失業人士焦急等待候補名額。問題是,對這些走出都會的新興農夫而言,務農恐怕只是另一種以勞力換取工資的形式,為的只是填飽肚子,無關乎心靈改革,更談不上回歸土地。他們有些曾經是白領上班族,其中不乏中、高階主管,甚至公司老闆,有些曾經是學校老師和工程師。他們是否具有決心和毅力,將農村視為重新出發之地,並且徹底放棄原有的信念和價值觀,安於曾經唾棄的辛苦勞力工作﹖尤其南韓經濟似乎已經復甦起來,一切都將回復從前的繁榮景象。
金融風暴已在南韓解除?
亞洲金融風暴於一九九七年底全速席捲南韓,迫使顏面盡失的南韓政府接受國際貨幣基金(IMF)五百八十三億五千萬美元的巨額金援,並展開大規模的經濟改革。一九九八年度,南韓首次出現創紀錄的五.八%經濟萎縮;南韓國會於今年初召開聽證會,公開檢討金融危機形成的原因。
然而就在反省的同時,南韓經濟卻奇蹟似地復甦起來。日前南韓央行公布一九九九年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出現二.三%的成長,預估全年成長將提高至三.二%。
一九九八年底,南韓工業產能和民間消費出現令人驚喜的快速成長,而拜九八年底半導體、汽車、船隻、機械出口蓬勃熱絡之賜,工業出口亦連續四個月呈現成長局面。股票市場亦漲聲連連,去年一年股價上漲了四六%,今年年初至今漲幅已達一○%;外資買超截至三月底已突破十一億美元﹔而韓圜自從致命的一九九七年底至今,已經贖回了七○%的價值。據悉,南韓政府擔心出口業將受到韓圜升值的影響,正採取間接干預方式,壓制韓圜升值。至於債信方面,頗具公信力的穆迪投資人服務公司於二月中旬將南韓主權債信提升為「投資級」。另外兩家公司——標準普爾和惠譽,早在一月就已經先後做好調整。
種種振奮人心的成長數據,促使官方與民間的財經研究單位,紛紛將各項經濟預估向上修正,無疑是給就任甫滿一周年的南韓總統金大中的最佳賀禮。金大中趕在金融風暴中就職,同時也趕上金融改革的列車。曾經是政治犯的金大中日前接受美國《時代》雜誌訪問時表示,只要「堅守民主信條與自由市場制度,南韓經濟必能重見光明。」
雖然肯定與樂觀的態度,對經濟復甦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但是一切似乎都太順利了。經過短短的十六個月,南韓幾乎又恢復危機爆發之前的景氣,額手稱慶之餘,不免令人擔心這一切只是暫時性的泡沫經濟現象。眼前值得關切的警訊包括目前日圓對美元持續貶值,導致日本出口便宜,很可能立即影響南韓出口,以及這一波的成長非屬全面性,反而集中在容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影響的半導體和汽車出口。因此經濟復甦是否能夠穩定持久,仍有待觀察。
究竟南韓經濟是否已於去年探底,正慢慢自谷底攀升﹖官方數據說的是鼓舞人心的故事,民間的親身體驗又是如何﹖
IMF=I ’m fired!
朴先生是一名年約四十的小型工廠老闆,一九九七年間自中國大陸進口了一批化學原料,交貨時間正好碰到價格上漲,原料商要求調高價錢;朴老闆早已接下國內訂單, 不得已只好向銀行借貸,如數付款。偏偏金融風暴來襲,銀行突然抽回銀根,中小企業根本借貸無門,結果朴老闆將半壁江山拱手讓給銀行。朴先生製造的是化妝品原料,經濟不景氣嚴重影響消費能力,生意一落千丈。今年初政府當局變更法令,以朴先生的廠房離漢城都會區太近為由,勒令遷移,猶如雪上加霜。朴先生根本毫無能力應對一連串的衝擊。朴先生不諱言,他一向靠炒作股票賺取的利潤糊口,對於原為本業的生產製造業早已死心。朴先生的例子是屬於極端幸運的。至於那些從來不曾想像失業是何等滋味的上班族,裁員等於世界末日。
南韓政府正式進入IMF託管之後,大舉進行全面性金融與企業改革,任職大財閥的員工成為第一波改革的犧牲者。對韓國人而言,IMF的介入,彷彿一場「I’m fired(我被炒魷魚了)」的惡夢。長久以往,南韓人認為裁員是西方國家才有的事,職業是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指標,出賣勞力的工作已經得不到尊重,更遑論失業。任職五大財閥——現代、三星、大宇、金星和SK——代表終身保障,還有眾多的附加利益,包括社會地位、擇偶和人際關係。所有一流大學的畢業生,最高志向便是躋身五大財閥。然而,金融改革展開,眾多企業宣告倒閉,或者進行重整縮編,幾乎就在一夕之間,失業變成殘酷的事實。傳統的價值觀正在逐漸地被打破,首先便是東方人特別講究的面子問題。
很多失業的人,根本無法拉下顏面告訴家人實情,每天一早仍然穿戴整齊,照常出門,然後在街上遊蕩一天才若無其事回家。少數較極端的人選擇自殺。能夠拋開面子問題的人,選擇轉換人生跑道,放棄所學,做起所謂不受尊重的行業,例如外燴、養雞、傳統手工業,當然還包括務農,形成一種幾近吊詭的現象——失業反而提供創業的機會,人才因而擴散到社會各個層面,不再侷限在大財閥的黃金塔裡。樂見此一現象的金大中稱之為「拓荒者的精神」。
金融體系與企業財閥改革
南韓政府大舉改革金融體系,商業銀行首當其衝,在挹注巨額資金整頓之後,已漸露曙光。而另一個牽涉龐大資金的金融體系——人壽業,亦出現嚴重問題。目前已有十家人壽公司被南韓金融監理機構審核為 「無法生存」,其中三家已先後被大財閥併購,其餘七家則將公開出售。由於政府政策尚未完全開放,保險產品內容與價格不夠透明化,而且人壽業者不得兼賣產物險及意外險,因此只能集中開發儲蓄型商品。壽險業者的盈餘半數來自放款利息所得,其餘半數則仰賴證券股票及地產投資,然而經濟危機爆發之後,不但壞帳四起,地價也狂跌不止,壽險業者虧損累累。
再者,壽險業本身的資產管理不夠精確,例如,壽險業者無需以市價估算債券,也不需預留理賠基金,因此預料外商介入之前,恐怕還得深思。不過最令人憂心的是,一旦財閥跨足壽險業,無異大開補貼交易以美化財務報表之門。例如,南韓最大的三星人壽保險公司,日前以超過市價之金額買進其總裁親屬擁有之關係企業股票,難怪財閥熱衷購買壽險公司。如果政府政策不變,眾所周知的金融風暴成因將再度現身,可見弊端未杜。
成也財閥,敗也財閥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南韓經濟危機所引發的眾多嚴重後果之一是,大財閥反而因此坐大,直接受惠。銀行為求自保紛紛打安全牌,只敢放款給財閥。而中小企業借貸無門,不得不走向倒閉之路。目前五大財閥占去南韓信貸市場八○%的資金。雖然各大財閥信誓旦旦,致力減輕負債比例,不可否認的事實卻是,去年五大財閥的負債總額,竟然比前年還高出七%。
經濟復甦的腳步似乎太快,遠超過金融改革的速度,而大財閥改革的速度又遠落在金融改革之後。目前種種情況顯示,金大中大力主導的財閥併購行動,已經出現開倒車的跡象。去年醞釀的合併案中,頻生變數。例如,南韓第七大財閥 Ssangyong 集團允諾債權人,即將出售煉油事業以及水泥事業,以取得十四億美元的資金,清償部份債務,也已找到買主。然而負債高達一百二十億美元的Ssangyong 集團日前竟然三心二意,準備臨陣脫逃。原因無它,景氣已經好轉,幾乎恢復原來規模,何不先行觀望再說?難道風暴之前南韓,已然亡魂再現,起死回生﹖金大中於四月中旬提出警告,如果大財閥執意延緩或退縮重整大計,可能導致另一個經濟危機。
復甦的腳步是否真的太快了,企業與人民心態的改造行動似乎還來不及貫徹,一切令人措手不及。而同時間,政府一連串的企業重整和裁員行動,引發工運團體的強烈抗爭,正醞釀大規模的罷工行動,打出為穩定工作而戰的口號。看來改革之路還遠,充滿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