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銀行也需專業討債人

陳呈
user

陳呈

1999-05-01

瀏覽數 15,400+

銀行也需專業討債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9 / 5月號雜誌 第155期遠見雜誌

台灣的商業銀行與傳統當鋪相差不遠 ?

一位任職外國證券公司的分析師,最近談起台灣銀行業逾期放款不斷攀高的問題時,忍不住援用當鋪做比喻:「他們都靠不動產做抵押來做放款,只有少數在做客戶資金流動的財務分析。」

當鋪借錢,先看抵押品的價值,台灣的銀行借貸融資先要求抵押不動產;只是正值房地產市場不景氣,銀行手上的不動產抵押品愈來愈動不了,最後就成了呆帳。

根據中央銀行二月發布的一份新聞稿指出,以不動產做抵押品,約占所有銀行放款比率的一半;實際上許多銀行業者都認為,不動產具有決定性的效力,是任何放款業務最主要的考量。一般個人企業戶都須提供不動產證明,才能取得貸款融資。

以當鋪做比喻,可能引起很多抗議,只是恐怕這個形容詞是一針見血。

自從民國八十一年商業銀行執照開放申請之後,銀行一下子從二十五家增加到目前的四十八家,需才殷切。然而有經驗的人才不多,瞭解新型產品的更是少之又少。銀行經營的業務也沒有相對增加,即使有心開發新市場,每次向主管機關申請新業務時,還得附上英文原文的中文翻譯內容,因為主管機關官員也不瞭解。

銀行被不良抵押品拖累

台灣的銀行平均高達八五%的收入來自利息付款,主要倚靠傳統的放款業務。不像國外銀行可以收受不同種類的服務手續費,即使是近來興起的信用卡業務,也多半是一窩蜂性質。

產品同質性高,競爭對手暴增一倍,難怪業者抱怨市場競爭激烈;相對比較之下,外商銀行的產品區隔大,反而認為市場深具潛力。花旗銀行台灣區消費金融負責人華格睿即在年終記者會表示,他不認為台灣的銀行過度發展,「我反而認為台灣民眾沒有受到好的服務。」

在大宗的放款貸款業務方面,公營老行庫仍是市場領導者。長久以來,他們缺乏對借款客戶的財務分析與商業計畫做全面長期的追蹤與預測,只好被動倚賴抵押品來保障最終債權,是無可厚非的下策。

一位土地銀行主管解釋,銀行在進行一般企業授信時,擔保項目以包括土地房屋等不動產擔保就占了六○%以上。其他再加上機器或定存單,以及信用融資的組合,一旦危機發生,機器設備的抵押品頓時失去生產效益,形同廢鐵,銀行即使收回來也無從發揮效益。而企業信用一碰上經營不善,便無可奈何,只有實質的不動產資產,還可以設法重新變賣索回部分利益。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只可惜近十年來房地產市場持續走下坡,未來兩三年都不易反轉,而且不動產次級市場制度,本來就不健全。每當客戶無法償還借款,銀行需要拍賣不動產抵押品取回投資資金時,總是費時良久,光是在法院審理就通常要一年以上。

法院人手不足是常事,民事法庭的法官每個月每人至少得處理三百多件案子。以往還傳說新銀行曾打算派遣人員支援,可是即使順利通過法院這一關,是否拍賣得出去,也是個問號。尤其今年銀行逾期放款占總放款比率,將會從目前已是歷史新高的五%左右向上大幅攀升。即使幸運地找到買主,拍賣之後的所得仍然有限。

以市場價值一千萬元的房子為例,銀行通常借款七百萬給借貸人,等到法院拍賣時,可能賣不到五百萬。美商花旗銀行曾經自行拍賣,私下了結;這對公營行庫來說,卻是困難重重,只怕人謀不臧,發生弊端,後患無窮。

需要獨立專業的債權處理機構

追根究柢,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改變全面依賴法院的制度,建立另一套有權利、有效率的次級市場,譬如一個獨立的專業資產處理組織,以及開放不動產證券化等業務。

目前台灣還未開放不動產證券化業務,銀行無法將房地產抵押品透過證券化組合轉賣出去,減少風險,因此台灣的銀行帳面上逾期放款比亞洲各國低,但事後如何處理呆帳,取回債權,恐怕比不上泰國、馬來西亞等國高明。尤其在這一波金融危機之下,這些國家都紛紛成立債權處理機構(asset management agency),連中國大陸都在準備設立類似的組織,以增進銀行體系的效率。台灣沒有類似機構,仍倚靠法院處理專業的企業債權追討。

一位歐系銀行主管指出,企業出了問題,應由具有公信力的債權處理機構出面清點資產,分配債權優先順序以及處理方式,「台灣沒有類似的機構,否則我們很樂意增加借款給台灣企業界。」

另外,帳面上逾期放款低也可能是一種粉飾太平的假象。台灣把貸款人連續六個月無法繳納利息,界定為逾期放款,比國際標準定義寬鬆,即使日本與泰國的逾期放款,都以三個月為標準。

鼓勵銀行相互合併可以解決問題嗎?短期間,合併之後的銀行可以帶來擴大經營規模後的經濟效益,減少經營成本(如果進行人事縮減的話),引進新的資本基礎,積極打銷呆帳。然而追根究柢,周邊的制度若未改善,銀行體系任何稍微累積的不良帳目,都不容易透過法院途徑消耗掉,而銀行若一昧依賴不動產借貸業務,永遠難以躲避房地產景氣循環的處罰。

一旦支;不住,到頭來還得用納稅人的錢來善後,對台灣這些掌管銀行帳簿的財團來說,銀行業有如當鋪一本萬利。綜觀台灣的銀行史,還沒有一個銀行真正破產倒閉過,只有被接收,改了名字,難怪老闆跟客戶一樣都有恃無恐。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