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書藉造就豐富的思考底蘊

季欣麟
user

季欣麟

1999-04-01

瀏覽數 18,300+

書藉造就豐富的思考底蘊
 

本文出自 1999 / 4月號雜誌 第154期遠見雜誌

作家蔡康永形容韓良露「博雜得令我發昏」。

誠哉斯言。韓良露近二十年寫過影評、女性主義評論、上百齣電視劇本,做過上千集電視新聞節目企劃,同時身兼美食家、業餘旅行者和全占星專家,甚至涉獵猶太歷史與倫敦城市學,話匣子一開,少見的機鋒珠玉流瀉。

閱讀,對韓良露來說,是灌溉一座座心靈花園,也造就豐富的思考底蘊。二十二歲以前,她廣泛閱讀文學作品;二十二歲以後,進入如文學批評、法蘭克福學派、女性主義等各種學術方法論的領域;三十二歲之後,則開始玄學與宗教的相關閱讀 。過去從文學打底的閱讀經驗,有助於現在對人生意義的深層探索。

結婚紀念禮物不要鑽戒,寧可要誠品書店禮券的韓良露,目前有十六個書櫃分門別類的藏書,並把逛書店變成一週兩、三次的「生活儀式」。本月Smart書房特地走訪愛書人韓良露,暢談她看書、買書、選書及走踏各地書店的歷程。

◆    ◆    ◆

全世界每一個城市,都會有一個我喜歡的書店;一到那個城市,我在第一或第二天一定會到那個書店。在台北我也有好幾家常去的書店。某些書店對我來說,就像聖地一樣,因為那是我盼望與書不期而遇的地方。

除了從出版商與媒體建立書籍資訊網,書店是一個主動與書建立緣分的場所。買書也有一種手氣;當你在書店「碰」到一本與你正在費心思考的問題相關的書,我會覺得那是上天的禮物,就像在一個城市碰到一位有趣的陌生人。

靠書本探索心智

我爸媽是以前的新新人類,喜歡聽歌、看電影,就是不看書。但我從小就喜歡與文字有關的東西,喜歡紙張,好書、壞書都讀。除了東方出版社的兒童書外,也買靈異志怪的小本書來讀,由此培養與書的關係。從小我最強烈的經驗來自書籍。書本比電視、電視、電影或其他育樂容易滿足我;心智的探索主要是靠書本。

大量閱讀,自然會培養對書的鑑賞力。小時候,爸媽到西門町日新歌廳聽歌,就把我和弟妹放到有一股日光燈管刺鼻廢鐵味的中國書城兩、三個小時。他們對於零用錢很慷慨,我們逛完書店總會選好一落書,他們也不檢查,只幫我們付賬。從八 、九歲到十五、六歲 ,就是這樣一天看兩 、三本書。

嚴肅閱讀是從高中開始。累積了八年左右的閱讀習慣,讀一些所謂西方經典文學 ,與書的關係變成一種渴求,不覺得是嚴肅難懂。我的讀書生涯,似乎總是書桌上是一本書,書桌下是另一本,從沒有好好聽老師在說些什麼。那時對人生複雜的情感或生命經驗有很大的嚮往,由書中得到許多二手的生活體驗。高一時,我看完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被其中情緒性的情節所感動,興奮地到操場跑了好幾圈。有一次坐火車,花了六個小時看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看完其中描述的人性陰暗面之後,有一種喘不過氣的感覺,好像得了熱病。

我在中山女中念書時,請假加曠課超過三分之一,後來轉學到台南,也許與沙林傑的《麥田捕手》不無關係。我喜歡《麥田捕手》,也過著類似小說的生活,不上課而跑去郊遊或逛書店。那時每個月的零用錢大都用來買書,一個月可買兩、三千元。

六○年代,「垮掉一代」(Beat generation)的經典書《在路上》(On the road),與紀德《一粒麥子不死》、赫曼赫塞等世代書籍陳列在巴黎、布達佩斯等不同文化的城市,使我意識到每個青少年在他們的人生階段,都閱讀一樣的作品。

把閱讀變成一種生活儀式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早期喜歡書的人,常常在書店相遇。高二,我常在公館的某一家獨立書店遇見詩人楊澤;那時他總是出現,就像書店的工讀生。

我們的生活都有慣性,我會刻意維持一些慣性,讓它像儀式,逛書店、買書、看書就是其中之一。有些不斷出現的行為,你把它提升到儀式的境界,就比較容易感受其中的力量與豐富性。當不是無意識地重複慣性,生活就不無聊,同時也提供一個比較寬廣的力量。

人應該養成對生活很自覺的生命態度。我在生活中創造自己的儀式,包括做菜、閱讀等;同時我也刻意打破一些慣性。

我會看某幾個作家一系列的書,某種程度就是和那些作家進行的一種儀式,如杜斯妥也夫斯基、康拉德、格林(G. Greene)等。我到倫敦,第一件事就是買了格林所有的書。我看了格林十幾本書,其中四、五本是我最喜歡的,但如果和作家維持一種特殊的關係,你連他比較不好看或較不重要的作品,都會想要閱讀。閱讀一個作家的經典傑作,是看他做為文學家最完整的呈現;看次等的作品,是瞭解他做為一個人相關的軌跡。

二十二歲之後,我開始讀理論書,常到重慶南路的西風書店找一些原文書,包括法蘭克福學派、解構主義、女性主義和文學批評等書籍。閱讀理論書,就像做頭腦體操。絕大部分的理論書都不太好看,只有少數大師的書,因為已有了相當於原創作者的高度,十分好看,例如李維史陀的人類學論述。但大部分理論家都達不到那樣的境界。

儘量在年輕的時候看各種書

心靈就像一個沒有範圍的園地。從小到大不管你種詩、種小說或種經濟學、 電影,是可以無盡延伸的。當我四十歲,回顧我的閱讀經驗時,會認為十二歲至二十歲應該種需要花很多時間長成的東西,如詩與小說,那是生命中原始、原創的情感或情緒經驗。

儘量在年輕的時候看各種的書。早期我讀淡江出版社的外國詩集,很喜歡狄更生(E. Dickinson)或福斯特(R. Frost)的詩,卻不會欣賞葉慈或惠特曼的詩。但我三十五歲開始深入研究神秘主義之後,竟然開始知道這些詩人在對你說些什麼。年輕的時候與這些心靈種子保持接觸,也許未來某一天就會開花結果。

讀過的書像伏流一樣,往往不會消失。一次旅行途中,我遇見一本過去曾讀過的書;在旅館深夜拜讀,使我對這位作家有不同的瞭解,並成為旅途中最愉快的偶遇。常常廣泛的閱讀,類似撒網一樣,豐富人生的閱歷。

時間變成一個釀造的過程。之前的閱讀都不成系統,一直到三十多歲後,我才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三十二歲時,我沒帶一本書到了倫敦,在倫敦重新買書、看書,並在心智上整理過去閱讀的東西,買了早年喜歡的書來重讀(如格林的書),自然做了生命的回顧:在書店書架上,看到《大亨小傳》,我想到高中在操場上的興奮奔跑;觀看倫敦雪地,想到十七歲讀福斯特的詩《未竟之路》。

後來進了倫敦占星學校,讀了一百多本占星書,發現要把文學和科學念好,才適合讀占星學,於是也開始讀費曼和古爾德等科普書。占星學大可以類似哲學,小則是厚黑學或經世之學,若沒有其他知識的薰陶或提升,就會把占星學念到小用的泥淖之中。

年輕時若有豐富的閱讀打底,建立了正確的情操,在小用與大用之間,就容易拿捏分寸,不易受世俗風氣的影響。如果從小就讀契訶夫小說的醫生,一定有對人的基本尊重,我不相信現在能壞到哪裡去。

每爬一層山,你看到的視野就會寬一點。讀書之旅有點類似登山,你讀書的品味、需求、見識,可以在時間中被提煉出來。一個人的讀書之旅,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

我也讀許多雜書,這是我樂趣的來源。我有超過一百二十本食物方面的書、三百本旅行書,以及二十七、八本與猶太人歷史、律法、生活習慣相關的書,這些都是我心靈花園突發的耕耘。怪書也會提供人更多樣的想像力。

我身上永遠有一到兩本書,可以隨時閱讀。我不怕約會時別人遲到,因為我可以看書,有時覺得利用空檔看的書,比後來遇見的那個人還有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