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比賽即將開始,在我左手邊角落的拳擊手,是一百三十九磅重、最近才以一場KO(完全擊倒)獲勝的梅洛,今年十六歲;今天的挑戰對手是同樣一百三十九磅重、二十一歲的希瑟!
這是一場值得紀念、也是史無前例的比賽。當梅洛(D. Malloy)走到擂台中央的時候,鏡頭都聚焦在她身上,記錄這歷史性的一刻。
在一九九三年十月以前,美國並沒有「女子業餘拳擊賽」,因為美國業餘拳擊協會明令禁止女人從事這項運動。
一切都從梅洛開始。當年這位年僅十六歲的金髮少女,有著湛藍的雙眼及娟秀的臉龐,但她的行事卻跌破所有人的眼鏡。梅洛不僅酷愛拳擊,還因為拳擊協會不准她參加正式比賽而一狀告到法院。這件事成了全美大新聞,結果法官也被她說服了。
梅洛憑一己之力扭轉了由來已久的歧視。但有趣的是,這項成就不過源自於一場電影。馬龍白蘭度在電影《岸上風雲》中飾演的落魄叛逆拳擊手梅洛(T. Malloy),激起了一位名叫珍妮佛的小女生的種種嚮往。這個小女生與他人不同之處,在於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渴望,而且堅毅執拗無比。為了模仿心目中的英雄,她改名為「梅洛」。
這場歷史性的比賽沒有性感服裝、沒有譁眾取寵的招式,兩名選手都來自中產階級家庭。梅洛的父母皆為大學教授,希瑟則是警校學生,受過三年軍事及泰國拳訓練。比賽的示範效果好極了,兩年不到,就有將近五百名婦女登記為業餘拳擊選手。
和自己的恐懼對峙交鋒
西方的拳擊就像中國的武術一樣歷史悠久。在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上流社會,拳擊被視為「溫和的技藝」。當時的年輕英國紳士要鍛鍊好幾種技能,包括劍術、刺槍術、手槍射擊和拳擊。直至今日,一些老式名人或政治家,仍有打業餘拳擊的個人歷史。
女人登上拳擊擂台,有什麼特別意義?過去女人即不斷侵入男人專屬的領域,多一個女拳擊手跟多一位女籃球員、女游泳好手、女短跑健將又有什麼差別?
自承受到梅洛精神感召的女作家丹菲爾德(R.Denfeld),幾個星期後也踏入拳擊體育館。她以六年的親身體驗如此反省:「打拳擊得學會拿身體當武器。這裡沒有球或球棒,也沒有畫在地板上的界線,更沒有門柱或球框。大部分其他運動所具備的設備、儀式和請求通融的理由,完全被排除掉了,只剩下最真實、最坦白的部分。 」
換句話說,拳擊將人在競賽之中的侵略及敵意,以最直接、赤裸的方式表達出來。選手衝突和爭奪的對象不再是一顆球、一定距離的路程,而是彼此親密相貼、呼吸相聞的身體。如果你不想被擊倒,唯一的方式就是讓別人先倒下。
現代女人想要品嘗任何男人曾經有過的終極體驗。丹菲爾德自白:「(步入拳擊場後)……我才明白,那種與人衝突、就要挨打了的念頭,讓我多麼地害怕;也是那時我才明白,和自己的恐懼對峙交鋒的感覺,是多麼讓人滿足。」透過身體的碰撞,揮拳擊打在肉上的觸感,血液與汗珠四散飛濺,丹菲爾德學會如何在衝突中尊敬對手,也學會貫徹意志與自我肯定。
丹菲爾德是一位叛逆且不受拘束的女性主義者,她甚至寫了一本書《誰背叛了女性主義》,指責女性主義的前輩。她以細緻豐富的筆觸寫下拳擊經驗,賦予它完整的意義,但她的拳擊紀錄並不出色。真正將女子拳擊的搏鬥技巧推至藝術境界,讓世人耳目一新、並且再也不敢小覷的人物,是一位名叫瑪汀(C. Martin)的職業拳擊手。瑪汀不善於解釋及思索,她用身體及紀錄說話。
和世俗的偏見對峙交戰
瑪汀或許是世界上最優秀、也最出名的女拳擊手。一九九六年的一場冠軍戰,使她的聲名攀至頂峰。當晚還有另一場重要賽事,是前重量級拳王泰森與布魯諾對壘的爭霸戰,但大部分觀賽者後來都一致認為,瑪汀的表現比泰森精采。前中量級世界冠軍李納德(S. Leonard)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就對瑪汀讚不絕口。據聞連泰森也私下多次觀看瑪汀的比賽錄影帶,藉以切磋觀摩。
絕大多數男人對女子拳擊的印象是花拳繡腿、裝模作樣,因此從沒有人認真當回事,但是只要看過瑪汀的比賽,每個人都會改觀。就如《紐約時報》的報導:「每次瑪汀出場,她就有本事將懷疑者轉變為擁護者。」
改變世俗眼光的過程其實是備極艱辛的。她在每一次出賽前,都只想打完這一場就好,「然後轉行當體育老師,或許養兒育女也不錯。」然而,九六年的冠軍戰之後,「忽然間,走到任何地方都有一群蜂擁而至的小女生搶著要我的簽名,或許我的家庭夢要延緩一段時間才能實現。」對那些想要一圓拳擊夢的小女生而言,瑪汀不僅是標竿,也為她們清除了路上的主要障礙。
瑪汀與拳擊結緣是在大學一年級。某晚在酒吧中,有人下了一道戰帖給她,邀她參加當地舉辦的「悍女」(Toughwoman)拳擊錦標賽。瑪汀先前是籃球健將,從未打過拳擊,但她自恃體能頗佳,便接受了。結果她贏得一千美元,也從此愛上拳擊。
畢業後,瑪汀找了個代課老師的工作,卻未忘情拳擊。當她向父母說出心中真正的渴望時,母親難過地哭了出來,因為母親一直期盼她成為家族中第一位白領專業人士,而不是什麼亂七八糟、貽笑大方的女拳擊手。但父親卻默默地找了一個麻布袋,裡頭塞上舊毯子做成練習用沙包送給她。
瑪汀拳擊生涯的第一個重要轉捩點,是她遇見往後的拳擊教練、也是丈夫的吉姆。這次會面一如瑪汀人生的其他重要際遇,都是她主動爭取來的。
她打聽到一個好教練,於是帶著母親、一條吉娃娃狗,千里迢迢地開車去找吉姆。吉姆後來回憶,他當時壓根兒不想訓練什麼女人,「我的場子跑來一個女人、一個老媽媽,居然還有一條狗!我的老天,我得想辦法趕她們走。」吉姆說,如果當時不是他的老闆正巧在體育館中閒晃,他就要找其他拳手來打斷瑪汀的幾根肋骨,讓她知難而退。
但是在一個禮拜之內,吉姆就完全為瑪汀所折服。他後來告訴《運動畫報》(Sport Illustrated)的記者:「我訓練拳擊手二十年來,從未看到一個人的自我要求比她更嚴格,練習比她更艱苦。」他開始認為「這個女孩真的能成大器」。
儘管瑪汀已經是一個有實力的拳擊手,整個拳擊界對女性的歧視仍極難撼動。她甚至連出場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賺錢維生。於是她除了有一搭沒一搭地打拳之外,只好再兼任代課老師以貼補家用。
後來,她找到精於推銷、並深諳拳擊界生態的經紀人金恩幫她安排一連串賽事,才打開知名度,逐漸被人看重。但有趣的是,金恩在第一場比賽開賽前卻一溜煙跑得不見人影,因為他害怕「觀眾看到女人上台打拳,會發生任何不測的後果。」
結果確實難測。拳賽幕後大老闆看到瑪汀展現的技巧、力量與風格,「驚訝地讓我說不出一句話,」賽後他如此宣稱。
瑪汀在一九九六年的冠軍爭霸戰,是女子拳擊有史以來第一次上有線電視、進行現場全國轉播的比賽,估計有一百一十萬美國人付費收看。雖然世界拳擊協會替她繫上女子世界拳王的腰帶,但僅為榮譽性質,因為該協會仍不承認職業女子拳擊。雖然她上了頗負盛名的新聞節目「六十分鐘」(Sixty Minutes);雖然大家都說,瑪汀比大部分男拳擊手都優秀,但她的報酬卻比絕大部分籍籍無名的男拳擊手還要低。
這一切都沒有關係。因為,長久以來是瑪汀改變了拳擊界,不是拳擊界改變了瑪汀,而且改變還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