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歐美企業,趁病練身體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1999-01-01

瀏覽數 15,800+

歐美企業,趁病練身體
 

本文出自 1999 / 1月號雜誌 第151期遠見雜誌

去年以來,歐美地區跨國大企業的負責人,紛紛感染「亞洲(金融風暴)型流行性感冒」,集體患了頭痛症,他們的共同藥方是:大刀闊斧改造企業,趁病練身體。

美國的軟片巨人伊士曼柯達公司總執行長費雪(G. Fisher)去年宣布全球裁員兩萬人;科技教父葛洛夫(A. Grove)領導的半導體業霸主英特爾公司,去年底將全年投資額較年初預定目標削減約一五%;日用品業龍頭寶鹼(P&G)公司總執行長裴伯(J. Pepper)將全球一百四十四個依地區別設置的事業部門,大幅精簡改組成七個依產品類別劃分的事業部門……。

橫渡大西洋,他們在歐洲掌舵超大集團的領導人同業們,也在進行這類震驚外界的棘手行動。例如,德國西門子集團的總執行長范皮耶(H. von Pierer)在去年十一月宣布將數個部門獨立出去或出售,這些遭精簡的部門共有六萬名員工;荷蘭飛利浦集團的總執行長彭世創(C. Boonstra)在出售寶麗金唱片公司、中止與美國朗訊公司合作行動電話手機業務之外,更決定到西元二○○二年關閉全球三分之一的製造工廠,飛利浦在台灣的八個事業部也將隨之調整、精簡。

亞洲重感冒,歐美跟著打噴嚏

全球的經濟生態向來是歐美打噴嚏,亞洲就跟著感冒;前年中開始肆虐的亞洲金融風暴卻扭轉情勢,這回是亞洲重感冒,歐美也隨之打起噴嚏來了。在歐美地區,年底聖誕節假期前後本是溫馨報佳音的季節,但企業界傳出的卻有許多是裁員、關廠等令人沮喪的消息。

原以為金融風暴只是亞洲地區性問題的跨國企業,至此不得不承認,區域金融風暴已引發全球性、長期的經濟問題。因為他們逐漸發現,萎縮的亞洲市場已造成歐美國家整體出口不如預期,以及個別企業的海外業務不振。再加上歐洲和美國內部又各有不同的問題,亞洲風暴引發的經濟衰退已不只是區域性的問題。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資料,去年第三季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三.三%,雖然較原估的二%高,仍不如第一季的四.五%,而且支7第三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個人消費支出增加三.九%,遠不及前兩季的六.一%。此外,美國經濟諮商理事會針對美國一百五十家企業最高負責人進行的調查顯示,第三季企業信心指數跌到七年來最低水準,而且有三四%的受訪者看壞未來六個月的景氣。

美國《商業週刊》針對九百家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所做的調查也顯示,第三季企業銷售額雖成長七%,獲利卻衰退四%,是一九九五年第四季以來最糟的情況,有些情況很差的大企業,拖累了整體表現。例如,杜邦公司的虧損較一年前增加一倍,達五億六千四百萬美元,重要原因即是在美國市場遭到廉價亞洲產品重擊;刮鬍刀大廠吉利公司也因亞洲市場表現不佳,第三季淨收入較前年同期減少約一倍。「這次全球經濟不景氣是二、三十年來所僅見,」吉利公司總執行長塞恩(A. Zeien)感嘆。

全球布局的反思與歐元啟用的競爭

全球景氣趨緩,去年美國已數度調降利率,歐洲十一國也在去年十二月三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同步調降利率。

飛機製造業龍頭美國波音公司面對亞洲金融風暴的反應相當具有代表性。金融風暴引發亞洲經濟衰退之後,波音公司一直宣稱影響是短暫的,不必為此大幅改變生產計畫。但亞洲市場衰退的影響漸漸顯現,波音公司從去年開始獲利下滑,預估到西元二○○○年時,交機架數較今年減少二五%,營收將衰退一○%,毛利則逐年下滑。去年十二月一日,波音公司首次承認問題的嚴重性,對公司產生全面且長期的衝擊,並宣布減產多種商用飛機,以及在西元二○○○年之前裁減近五萬名員工。

除了共同面對衰退的亞洲市場之外,歐洲和美國還有各自的問題要面對。較歐洲更開放的美國市場,面臨來自亞洲的產品挾低匯率優勢,以超低廉的價格揮軍美國市場的直接衝擊;美國消費者也因為對經濟前景有疑慮,消費較過去更謹慎;再加上跨國企業在亞洲市場的業務受挫,內外交迫之下,跨國企業的全球布局原為優勢,現在反而成為處處掣肘的因素,若非大刀闊斧徹底改革,不足以應付目前及下一個世紀的挑戰。

對歐洲而言,內部最大的變數來自兩方面:在經濟上,歐元自今年元旦開始啟用後,一個統一的歐洲市場將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在政治上,目前歐洲國家執政的多為中間偏左的政府,雖然今天的「新左派」號稱有別於傳統的左派,但企業對於政府是否會加強對經濟活動的管制和規範,仍有疑慮。

在這樣的情勢下,歐洲的企業集團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來自股東要求改革的壓力,特別是法人(投資機構)大股東。

比較大西洋兩岸,美國企業較歐洲企業更注重獲利能力,歐洲的大企業集團就不那麼把股東的「利益」放在心上。多年來,法人股東要求企業提升競爭力,但企業的回應相當遲緩。如今在上述歐洲的政經變數下,企業的危機意識升高,法人股東們也愈來愈不耐煩,要求改革的聲音愈來愈大,最近他們甚至聯手把不願加速改革或表現不佳的公司領導人趕下台。這樣的「政變」去年九月就曾在瑞士一家產品測試公司發生,該公司的董事長和他一手挑選的董事會成員被逐出董事會。

面對嚴峻的經濟情勢,跨國企業領導人紛紛推出各種治標治本的行動,除了希望安然度過風暴之外,更思化危機為轉機,藉機調整體質,強化競爭力。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徹底改造,為組織變身

組織徹底改造,是因應變局的大幅度動作。擁有SK--II、幫寶適紙尿褲、沙宣洗髮精等領導品牌的寶鹼公司是典型的例子。兩年前,寶鹼的領導人大膽宣布,西元二○○○年時,公司的營收將翻升一倍,達到七百億美元,主要的成長動力來自海外市場。但現在看來,這個目標恐怕難以達成,主要原因是寶鹼寄望甚深的新產品Olestra(一種脂肪代用品)上市後反應不如預期,而且亞洲市場在金融風暴的摧殘下表現不佳。

在亞洲危機之後,寶鹼的高級主管發現,過去為了達到七百億美元營收目標所做的努力,如削減成本(一九九二至九六年減少支出達三十億美元以上)、淘汰表現不佳的產品等,已不足以應付目前的變局,他們需要更大的變革。痛下決心的總執行長裴伯和其他高階主管放下身段,向惠普科技、3M等美國大企業的負責人請益,特別是奇異公司總執行長威爾許(J. Welch),他因大刀闊斧改革奇異,使這家百年老店重獲新生而備受尊崇。四處請益的結果,裴伯構思了「二○○五年組織改造」計畫,過去依地區別在全球設置的一百四十四個部門,將一舉整合為七個依產品種類區隔、負責各產品全球業務的事業群。

歐洲的三大企業集團巨人也紛紛操刀,為組織變身。德國的西門子將出售通訊暨電纜部門、零件部門、火車車廂製造部門等;至去年九月底的會計年度虧損七億兩千兩百萬美元(相當於台灣第二大半導體公司聯華電子前年的全年營業額)的半導體部門將獨立出去;至於個人電腦部門,去年原已獲得宏B電腦公司同意收購,但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計畫生變,西門子將另洽買主,或將此一業務獨立出來。這些將遭整頓、精簡的部門營業額合計達一百零二億美元。

荷蘭的飛利浦決定關閉全球三分之一的工廠,預計去年底將兩百六十九座工廠減為兩百二十六座之後,未來四年將再減少六十座;出售寶麗金唱片公司所得的六十億美元,將用來購併美國矽谷有潛力的公司,尤其是具有網際網路技術的公司,以跟上科技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法國財團阿爾卡特爾公司則關閉六十座工廠,將運輸及工程部門獨立出來,並宣布將繼續徹底整頓通訊部門。

管理階層也要換腦

組織調整已夠棘手,更難的是觀念的調整。費雪接任柯達公司總執行長五年來,陸續面臨多項挑戰,包括強勁對手日本富士軟片公司自前年中開始發動的一連串削價戰,亞洲市場受到金融風暴影響而衰退等,使得柯達前年的營收衰退約九%,獲利更由十三億美元遽降為五百萬美元,一名產業分析師以「瀕臨死亡」來形容柯達當時的處境。

為了引進新觀念和新作風,把百年老企業柯達公司推進數位影像時代,費雪在前年底一口氣撤換了三個核心事業部的最高主管,並刻意從紐約州羅徹斯特總部以外的部門和地區引進人才,進入總公司的管理階層進行「換腦」。為了更容易吸引好的人才,他也同意部分業務部門遷離羅徹斯特,例如國內行銷部門遷往亞特蘭大。此舉遭到羅徹斯特當地報紙的猛烈抨擊,指責他坐領高薪卻扼殺當地的就業機會。「這是我這輩子最難捱的一年,」費雪感嘆。

原本就在行銷和創意上落後美國的歐洲大企業集團,必須調整觀念的幅度更大。產業分析師們認為,歐洲大企業往往在觀念上重工程技術、輕行銷和創新,技術水準可能數一數二,卻欠缺在高科技產業致勝的企業家精神。「當世界上已是動作靈活的哺乳類動物當道之際,這些公司仍像恐龍般蹣跚移步,當務之急是徹底改變本性,」位於慕尼黑的Globus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華特斯(K. D. Walters)說。

其實恐龍也知道已到了該改變的時刻。歐洲大企業的領導人開始物色新一代的管理人才,借重他們整頓這些歷史悠久、作風老大的公司,並進軍高科技產業最有前景的領域,例如網際網路、行動通訊等。這類人才有許多曾在美國受教育,或曾任職美商銀行、管理顧問公司,知道什麼是企業家精神。

下一波全球經濟戰的關鍵時刻

在這些任重道遠的新生代管理人才中,西門子的舒瑪哲(U. Schumacher)特別受矚目。四十歲的舒瑪哲是西門子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董事會成員,他將負責整頓西門子的半導體業務部門,並獨立成一家關係企業。業界都睜大眼睛看舒瑪哲怎麼讓這個虧損了七億多美元的部門起死回生。如果他成功了,西門子才有信心把更多部門獨立出來,使部門享有更大的自主權,甚至其他的企業集團也會跟進。

改革組織、改革觀念這些大動作之外,各種削減支出的方式,包括裁員、減少資本支出等,在各大企業更是屢見不鮮。

例如,美國的嬌生公司去年底宣布全球裁員四%,共四千一百人;美林證券集團去年十月中旬裁員三千四百人,約為員工人數的五%。歐洲的富豪汽車公司去年十一月底宣布,全球七萬多名員工將裁減五千三百人、七百名顧問,希望每年可以為公司節省三億六千七百萬美元的人事經費。

娛樂傳播業巨人美國迪士尼公司,去年夏天推出的電影「花木蘭」雖然很賣座,但對公司的困境助益不大。對於電影事業部、ABC電視網的獲利下降,迪士尼歸咎於亞洲市場不景氣,因應之道是削減五億美元的投資,包括減少拍片計畫、尋求合作對象以分攤支出等。

亞洲國家在金融風暴吹襲下,自願或非自願地採取許多應變措施,這些措施到底能不能奏效、何時能見效,都還是個問題,更遑論能否恢復本身和外界對「亞洲世紀」有過的樂觀期待。

當亞洲經濟在生死邊緣掙扎之際,歐美的企業不只是隔山觀戰,受到亞洲金融風暴波及的跨國企業,更掌握這個機會調整體質。下一波的全球經濟爭戰將會出現什麼樣的競爭力消長態勢,目前正是關鍵時刻,值得持續關注。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