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重點:治安、交通、防水患
問:對於陳水扁落選,你個人的感受是什麼?
答:他的落選給我許多啟發與警惕。他的施政滿意度選前選後都有六、七成,得票率卻無法達到水準,支持度只有滿意度的一半,問題在哪裡?這很值得玩味,對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警惕。有人將施政滿意度解讀為對市政府員工的肯定而不全是對市長,因此支持度只反映出一半。我個人感覺是,陳市長任內有表現但建設不夠,未來我將組成一個「建設的市府團隊」。當然,建設不一定指工程,還包括其他更整體或細水長流的文化政策。
問:建設或政策通常有延續性,陳水扁任內有哪些政策是你未來要持續的?或者有哪些政策你認為不妥,就任後想停止的?
答:捷運當然是不能停的,應盡快完成。但有些就該檢討了,例如巨蛋是不是還要落在台北市立體育場?如果蓋在體育場,就得將體育館、社教館拆掉,鄰近有一塊綠地將受波及,當地居民也反彈,我比較希望設在衝擊較小的松山菸廠。另外,取締賭博性電玩我在法務部長任內就在做,以後當然會繼續。
問:從競選期間至今,一直有人質疑你可能在某些政策上態度軟化。
答: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慮。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再有疑慮,也只能以行動證明,我會拿出查賄選的魄力來掃蕩。
問:未來一年的施政重點會放在哪裡?其成果是台北市民可以期待的?
答:治安是我在選舉當中一直強調、而且要在兩年內改善的。第一年我將從制度面著手,建立犯罪預防單位,然後在社區推動自衛體系。
在交通方面,要整合捷運與公車這兩種交通工具,現在它們有點競爭關係,應該讓捷運路網更普及,公車則扮演社區接駁的角色。另外還要適度增加停車位,但不是大量增建,否則反而會鼓勵大家用私人汽車。對山坡地的監控以及水患防治的工作也是我要做的。文化方面,我希望盡快提出文化局的組織規程,送到議會通過。
問:陳水扁任內也一直想成立文化局,但沒有成功,你有把握在四年內完成?
答:據我所知,陳市長做不成是將原因歸於國民黨與新黨的反對,我相信現在不至於發生這種情況。文化局成立對台北市民是有利的,最主要是溝通的態度和技巧。將來我會盡量和議會溝通,否則四年都沒有成立,再拖下去對台北市民非常不利。
問:所以你有把握在任內成立?
答:我會提出來,一上任後列為重點。因為文化工作沒有專責單位推動很難做。
府會關係:首重溝通態度與技巧
問:在前面這些問題中,有哪些是可以在《遠見》今年底的民情報告中被檢驗?
答:我的競選白皮書共提出十五本,在新任局處首長上任後,會立即將可行的政策挑出來。不過因為今年度的預算已定,有些來不及在今年度做,我們會從八十九年度,也就是今年七月一日開始做。若要檢驗的話,從明年下半年度開始比較合理,因為預算是我編的,才能代表我的政策。
問:你在競選辯論時,曾多次引用《遠見》等媒體做的民意調查,英文《亞洲週刊》(Asia Week)也是其中之一。在他們歷年來的亞洲城市調查中,台北市由第十一、第十名一路上升至今年的第五名,明年你的目標是第幾名?
答:《亞洲週刊》的調查通常只挑幾個指標,如刑案發生率、小汽車數與道路面積比等,今年提升的原因可能與捷運通車、犯罪率下降有很大關係。不過據我瞭解,這些統計數字的正確性,可能還需要再確認。將來我希望統計數字能更確實,因為行政首長要求限期完成的壓力,數字有時就不那麼客觀。所以,應該建立更真實的統計數字,否則就沒有意義。
問:民眾看的是結果,你在選舉期間也直接引用調查結果。明年相同的調查,你會不會有壓力?
答:任何一種民調對我們都有壓力。明年再做調查,我們有希望進步的壓力,但也擔心會退步。依我看,明年部分指標的數字恐怕不容易大幅提高。
民意拿捏:尋求政策的平衡點
問:「共識」是一個城市發展運作的關鍵,你如何凝聚市民對城市發展的共識?
答:老實講,教育局長採遴選的方式,就是一種凝聚共識的方式。在社會福利政策方面,我們希望成立「社會福利論壇」,讓更多人參與討論。都市發展,特別是老舊社區更新,是我未來的重點。對於社區特殊議題,如興建停車場等,我不排斥在條件成熟時以公投的方式解決。共識不一定是全台北市的共識,社區的共識也很重要。
問:你如何評估所謂的條件成熟?
答:台北市在這方面的經驗還不夠 ,我想可以再研究。如果沒辦法做,至少社區居民的民意調查也滿重要的。
問:民意是施政的重要基礎,但有時候民意會與政治承諾,甚至與長期政策規劃矛盾。一味地遵循民意,有時會變成討好而不是求好。你如何拿捏民意的分寸?
答:好的政策一定有兩大支柱——民意與專家的認同。有些事情只要民意支持就可以做了;有些如巨蛋設置地點,由於牽涉到環境影響評估的專業問題,就必須兩者兼顧。當然有時也會有政治因素的考慮,但我希望盡可能找到平衡點。
這次新市府找了幾位社運界人士,令許多人感到訝異,這表示我在人事上沒有包袱。邀請社運界人士,是希望透過他們搭起一座橋梁,瞭解政府體系外的聲音,讓政策更平衡。
問:找他們進入市府是你自己的想法,還是幕僚的建議?
答:都有。我在競選過程,乃至離開政府的那一年,都曾和社運人士接觸,對他們有些瞭解。最早是在十四、十五號公園的抗爭時,認識了許多年輕朋友。他們給我許多啟發,對台北市的瞭解可能都比我深入,但他們大多在體制外。我想,為什麼不把他們納入體制,讓他們的熱情與理想有一個制度化的管道可以實踐?有些黨政界人士知道我找這些人,還揚起眉毛說:「怎麼會找這樣的人?」我想,任命進取的人有風險,任命保守的人同樣有風險。風險總是存在的,我樂於做這樣的嘗試。
瞭解民心:繼續「台北跑透透」
問:有些行政首長受限於層層官僚,常常無法聽到真正的民意,你如何避免這樣的問題?
答:我將來會勤跑基層。例如我這次參選,時間只有短短六個月,但四百三十五個里我都跑完了。未來我還會繼續「台北跑透透」的活動,到基層瞭解民心。官僚體系難免會有你說的問題,將市民與市長隔絕了,就看市長有沒有誠意去突破。利用電子信箱也是方法之一。
問:美國副總統高爾很喜歡自己回電子郵件,你會不會做這樣的事?
答:有啊,以前我就回過。不過現在時間上比較不可能了。
問:你有沒有想過藉由什麼樣的機制,讓自己接受民意時比較客觀與真實一點?
答:我想,報紙資訊是其中之一,但必須進一步評估是否每一種聲音都能發出來。這工作不容易,將來可透過研考部門,更精確掌握民意。
問:目前最大的壓力是什麼?
答:市民的期待;每個人都等待我去實踐。例如新市府的人事決定過程,就有各種聲音。如果要平衡,都找行政官員就解決了,但一定有人認為這樣不具開創性。不過我想,做一個市長,還是要盡量滿足全體市民的利益。
(孫秀惠、劉鳳珍採訪,劉鳳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