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忙碌的社會,就算小家庭,家人要湊同桌吃飯,都已難上加難。但偏偏吃飯這檔事,在信昌機械奚家,卻是省略不得的大事,這一吃就超過半世紀。
誠如奚家第三代、現任信昌機械營銷長奚仲豪所說,人家家族吃飯用約的,我們是預設「全員到齊」,反而是缺席的人要請假。
舉箸置匙間,看似再簡單不過,卻隱含奚家數十年來維持團結的關鍵。
奚家人的習慣是,沒有應酬就要齊聚吃飯,一天開飯兩次,午餐、晚餐,12人座的大桌總是坐滿,常常第四代成員必須夾菜,坐到一旁吃。
專訪奚仲豪當天,訪談已開始,一聽到手機傳來家族飯局的line,他立刻接起,回覆缺席的主因。問他:「你們和家人吃飯都這麼慎重?」奚仲豪回得理所當然:「幾年前,全家族都還統統住在新莊同一棟別墅裡呢!後來人數愈來愈多,擠不下了,才搬離。但都還是住在同一社區喔!」
一般人對未上市櫃的信昌,可能陌生,但一問起汽車零組件同業,對這家年營收近50億,產品逾2000項的公司,幾乎無人不認識。
但不管企業有多大,「家」始終是不容動搖的信仰。從第一代創辦人奚傑就奉行不悖。
1990年代,絕大多數汽車零組件廠都緊隨汽車大廠西進,並在周邊設廠,奚傑卻選擇當時還是汽車處女地的江蘇無錫,原因無他,這是奚家奚傑的祖籍地。
這種以「家」為最高指導原則的概念,傳到第二代,奚仲豪的大伯、爸爸和姑姑採三人共治,當意見相左時,「長兄如父」變成最高指導原則,以大伯意見為依歸。
到了第三代,即便家族成員觀念新潮,自主性高,仍堅守「長幼尊卑」。飯局一定按長幼順序坐定。
「我們很多決定是在飯桌上完成的,如果只在公司見面,回家卻見不到,長輩會覺得溝通障礙,」奚仲豪表示,從小在飯桌上建立起家人共同的觀念,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正因多年來一直住在一起、一起吃飯,讓奚家成員彼此瞭若指掌。當《遠見》記者問起,同個屋簷下的表弟、表妹在做什麼時,奚仲豪居然對12個堂弟妹分別是幾年次,哪個嫁娶了,從事什麼行業、專長是什麼,如數家珍。
這樣緊密連結,第三代自然以家為重。奚仲豪18歲起,每逢寒暑假,就待在信昌生產線,後來到日本留學,原已在日本愛信精機(豐田關係企業)工作,但當家族一呼喚,就義無反顧回家。
奚仲豪說,他不是沒有能力去其他地方工作,而是長輩的期待,沒辦法做其他選擇。多年日積月累的情感維繫,讓回家不是被強迫,而是一種使命。
【小檔案】 信昌機械 成立:1966年 主要產品:汽車零組件 溝通習題: 1.家族成員枝繁葉茂,如何取得共識? 2.兩代觀念落差,如何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