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可以登錄銀行帳戶?3分鐘線上搞定銀行貸款?移工跨國匯款不再被收取高額手續費?隨著Fintech(數位金融)發展逐漸落地,讓傳統金融服務綻放出意想不到的新火花。
從行動支付,到使用金融服務,許多人都發現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都跟過去不一樣了。以前一年難得跟銀行打幾次交道,現在可能1天就透過手機完成不同的金融需求,Fintech如何讓台灣金融業產生量變與質變?
產官學界代表,共同指向「以人為本」「深化體驗」與「普惠金融」三大DNA。
「政治大學國際產學聯盟NCCU GLORIA」、「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與《遠見雜誌》,攜手舉辦「台灣金融科技新藍海:關鍵政策市場發展趨勢」論壇,邀請美國柏克萊大學工業工程與作業研究系Coleman Fung講座教授郭新、政大國際產學聯盟營運長王儷玲、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與學界、銀行業、科技業專家進行專題演講與座談。
(圖說:美國柏克萊大學工業工程與作業研究系Coleman Fung講座教授郭新)
會中深度討論「數位金融」「前瞻政策」與「FinTech市場創新與商機」等議題,與會來賓分享內容各不相同,卻共同隱含上述三大DNA精神。
從需求出發,以人為本
透過數位足跡,金融機構更能了解客戶需求。玉山銀行副數金長劉美玲舉例,當初玉山銀行發展「e指可貸」的初衷,是希望解決申請貸款龜速的痛點。e指可貸從過去花5天申請貸款縮短為3~5分鐘,還能協助用戶從可貸額度估算房價,「就是希望能讓客戶覺得玉山貼心。」
中國信託金控技術長賈景光分享自家經驗,表示2017年中信想優化行動網銀APP,但萬事起頭難,「我們有600萬存款戶,要有打掉重練勇氣,這是大型機構最難的地方!」從用戶訪談到動員6000名員工實測,中信端出新服務:臉部辨識等生物認證,取代過去輸入帳號密碼等登入程序,上線第一個月,有客戶拍手叫好,也有反對聲音。
除了挖掘需求,更要深化體驗。大象轉身的中信一改產品流程,以前三個月調整系統一次就好,現在2~3禮拜就立即更新版本。
敏捷式開發,深化體驗
不斷根據顧客需求及時優化,才是敏捷模式思想。國內第一家網路原生銀行王道銀行個金資訊長林愛國表示,團隊每天早上8點半就開會,一早檢討、解決過去24小時的客戶回報問題,連自家董事長駱錦明、副董駱怡君與總經理楊錦裕也常簡訊反映使用上又遇到哪些問題。
(圖說:王道銀行個金資訊長林愛國、國泰金控數位暨數據發展中心協理陳冠學、玉山銀行副數金長劉美玲、中國信託金控技術長賈景光)
為了跨界了解用戶,如今金融業也逐漸提高非金融背景的招募比例。從事網路業跨足進入國泰金控的數位暨數據發展中心協理陳冠學指出,金融業受到高度監管,容錯度低,需要高度嚴謹與責任心,導致偏向過度保守不願意嘗試,如何從中取得平衡,是現在金融業走FinTech一大考驗。
穩定新秩序,普惠金融
發展數位金融的明顯優勢,是利用科技降低成本、風險,讓更多人享有金融服務。像是目前監理沙盒內,有個實驗是業者要協助移工匯錢回家,解決手續費過高和洗錢疑慮等問題。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認為,金融秩序的穩定是一切的基石。以此為底,作為監管機關要努力完成公平、效率與創新這三個目標。
他表示,進沙盒的實驗創新性不用像申請專利這麼高,很多時候是因為牽涉到法規或自律規範的調整,才需要進場實驗。「如何核發有限執照給非金融業者做這些創新,是接下來要面對的課題。」
落實數位化、行動化和客製化
政大金融科技監理創新實驗室執行長臧正運建議,除了創新外,監理沙盒的一大目標是累積監理實證,協助主管機關做內部創新,更新既有思維框架;另一重點,是學習差異化監理,讓沒有金融特許執照的業者有機會做實驗,甚至正式上路。
普惠金融之外,Fintech更有機會做到返還資料予民。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桂先農以保險業為例,他期待能出現一個平台蒐集整理各家保險資訊,建立共享資料庫,依照資料不同權限供外界使用,帶動更多新應用。
例如,民眾可以透過手機了解自己的保險規劃有哪些缺口待補強,系統再推薦相對應的商品比較平台,落實數位化、行動化和客製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