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了,風靜了;2018尾聲將至。
這一年,帶動台灣前進的學者文人殞落不少。沈君山、胡佛、楊國樞、王大閎、張俊彥、孫明賢、李敖、洛夫紛紛走了。
這一年,貢獻台灣經濟發展的財經關鍵領袖張忠謀、彭淮南退休了。
這一年,台鐵自強號剛慶祝40週年,10月就發生出軌翻覆意外,18人死亡,187人受傷。
這一年,蔣經國總統逝世30週年,國民黨在彈盡援絕中出現了非典型黨員韓國瑜、侯友宜,翻轉高雄,翻轉了台灣。
這一年,堅持「台灣價值」的民進黨選舉崩盤,人民給了「施政偏狹」「權力傲慢」「兩岸失策」的執政者重重一擊。
「對的人」才是轉動國家的鑰匙
2019將是台灣重建的一年,新的地方首長將是國家的「經營者」,人民是國家「成員」,也是「股東」。
《21世紀的21堂課》作者哈拉瑞說:「在人類的歷史上,富人高官總以為自己資質本領高人一等,能掌有大權。事實不然,真正的差別是不公平的法律和經濟資源不同。」
「21世紀的大衰退時代,壞消息舉目皆是,但是人對、策略對,再困難的問題,還是能克服。」這是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總編輯迪波曼(Jonathan Tepperman)在新書中所說。
迪波曼在新書《國家為什麼會成功》中參訪研究了10個國家,在面臨不同問題時,如何去解決。
巴西前總統魯拉如何讓「全民財富均霑」是其中一例。巴西是全球貧富差距最嚴重的國家,約1/3人在貧窮線下,15%是赤貧。2003年,魯拉開始轉變巴西,2011年,巴西經濟出現4%成長。4000萬巴西人掙脫貧窮,成為中產階級。
他把自己左派、靠暴亂起家的「革命家」形象,轉變成「大妥協家」。他延續前任的財經政策,但大幅刪減浮濫的預算;一方面緩慢的徵收富人「全球性財產稅」,一方面對窮人推「家庭補助」。魯拉出身窮人,最了解什麼樣的補助有效。他得全民支持,是靠實際施政成果。
加拿大是另外例子。他們擔心國家特性變質,一向緊縮移民。2015年情況改變,杜魯道總理在機場入境廳,親自歡迎第一批入境的敘利亞難民。從此移民率比美國高出不只一倍。
為什麼加拿大改變?因為非做不可。首先,人口太少使聯邦政府很難控制廣大的土地;其次,加拿大經濟正開始起飛,需要多元文化的移民。
其他還有「印尼如何打垮收服伊斯蘭極端份子」「新加坡怎麼征服貪腐」「南韓如何保持經濟成長、再成長」等。個個都是實際處理國家難題的故事,也是台灣政治領導人物的借鑑。
風起了,風靜了。選舉結束,才是台灣改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