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要在台灣開展職業生涯,看到以下數字一定感到惶恐不安。
2016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在保不保1的邊緣徘徊;預估全年投資金額占國民所得毛額比率僅20%,10年來次低;7月外銷訂單減幅擴大,已連續16黑,再創史上最長衰退期;股市房市無量、內需市場萎縮、被拒於東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門外、兩岸政策不明,似乎仍擺脫不了長久以來的悶經濟。
但白宮創新科技顧問亞歷克˙羅斯(Alec Ross)卻說:「現在是個好時機。」他研究未來20年全球經濟面貌,找出包括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未來產業,他說,台灣「都有機會善用既有優勢,成為未來產業總部,並收割從中創造的效益。」
8月初炎夏早晨,《遠見》30週年慶「看見大未來」國際大師論壇中,曾擔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創新顧問的羅斯,為信心低迷的台灣注入一劑強心針。他認為,上一波由數位領頭的全球化創新浪潮,幫助低勞動成本地區超過10億人口脫離貧窮;下一波,將使最先驅產業晉升主流,卻也嚴重挑戰全球中產階級的經濟地位。
在新趨勢下,他有兩個重要建言:「台灣在電子、資訊科技和服務業都有深厚的專業基礎,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台灣更適合發展物聯網。」「要讓這樣的優勢持續擴大,首先要認真看待年輕人、投資年輕人。」
滋滋作響清潔劑,見證贏家與輸家
在日益混亂的世界裡,下一波創新與經濟發展何在?年輕世代,該如何在新浪潮中找到方向?
西維吉尼亞州出身的羅斯,從家鄉歷史看到新舊經濟的交替。西維吉尼亞靠採煤成為工業供應中心,卻也因全球化工廠外移,人口資金流失而受重創。
大學暑假,因沒本錢像同學一樣到白宮或投資銀行當實習生,他必須回家鄉打工賺錢,因此當起收拾音樂會後混亂殘局的清潔工。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當一壺壺螢光藍的化學清潔劑倒在地板上時,滋滋作響的聲音,這聲音見證了經濟變遷下的贏家與輸家。「對我而言,值大夜班當清潔工,只不過是暑假短期打工;對他們(指其他已步入中年的同事)而言,卻是職涯中唯一剩下的選擇。」
20年後,走出衰退家鄉的他,成為創新與產業趨勢專家,獲國務卿希拉蕊延攬,特別為他增設資深創新顧問一職,也擔任美國2008年總統大選歐巴馬陣營的科技、媒體及電訊政策委員會召集人;研究下一波經濟發展所寫成的《未來產業》(Industries of the Future)一書,登上《紐約時報》、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成為當今最受矚目的趨勢巨著。
羅斯指出,由於金錢、市場和信任逐漸編碼化,帶動了機器人、基因體、網路、大數據和各種新領域的創新創業風潮。日本機器人Robina與Humanoid姊弟聯手照護年長者,肯亞新金融工具M-Pesa讓沒有銀行的地區也能進行匯款與收款,紐西蘭牧場靠大數據種牧草養牛,種種的科技創新與新商業模式,描繪出未來世界的新樣貌。
台灣機會:物聯網、大數據與機器人
創新帶來希望,那台灣的希望在哪裡?羅斯直指物聯網、大數據與機器人。
「物聯網顯然是很好的起點。」羅斯指出,2016年全世界有將近160億個裝置透過網路相聯,到了2020年將成長到400億個。「如果台灣的公司和企業家能在電子領域積極打造物聯網,則將創造出數1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以及數以萬計的新工作。」不過他也不諱言,「如果台灣在這個領域毫無創新,那麼台灣在電子業的優勢將逐漸消失。」
另外一個可能的領域是大數據。土地是農業時代的原料,鐵是工業時代的原料,數據則是資訊時代的原料,「掌握、控制、解讀數據,就能掌握未來。」
他表示,今天全球的數位資料,90%是在過去兩年產生的;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每天創造的資訊量相當驚人。參與歐巴馬兩次總統大選的經驗,運用如此巨量的數據來即時理解、分析和預測趨勢,讓他充分理解大數據的意義。
羅斯強調,在未來,「大數據將不只是個時髦名詞,大數據將改變我們吃的食物、說話的方式,也打破公共領域和私人生活的界線。」而當數據科學(data science)成為創造未來產業的基石時,數學能力也成為寶貴資產,重要性超越以往,台灣學生的數學測驗成績在全球名列前茅,絕對是發展大數據很好的基礎。
正成為高度話題之一的機器人,不只蔡英文總統一上任就把它放入經濟施政藍圖裡,也被羅斯點名為台灣的機會之一。1970年代漫畫或電影中的機器人將在2020年代成真,工廠、辦公室、銀行、賣場、手術室、教室,未來這些地方都將看得到機器人的身影,機器人或許會扼殺許多工作機會,但也會創造出新的工作,產生巨大的價值。
「台灣或許無法成為機器人大國前五強,但一定能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要角,」羅斯指出,「材料科學和電子科技的非凡組合造就了21世紀的機器人,而台灣在這兩個領域都擁有專業技術。如能結合兩者,則將有望成為機器人產業的全球總部。」
他建議台灣企業應該開始將研發資源聚焦於為機器人產業提供硬體。
年輕人冒險,才能養出一堆老闆
想在未來產業的舞台上競逐,羅斯強調,開放、包容是一大關鍵。例如美國的成功有很大原因來自於開放,「財星500大企業中,40%是由移民或移民二代創立的。Google創辦人是俄國後裔,英特爾是匈牙利後裔,雅虎則是華裔。」打破限制讓人才自由流動,才能夠不斷激盪出新的火花。
此外,也應該減少女性在文化和職場上的障礙,讓她們充分參與經濟發展。「台灣已經出了個女總統,希望美國下一任總統也是女性,」曾任希拉蕊旗下資深創新顧問4年的羅斯笑著說。
而放眼當今火紅的企業,Google、Facebook等無數資訊時代的公司,都是由20來歲的年輕人所創辦,「這絕非偶然,」羅斯表示,年輕人能以新眼睛看世界,是驅動創新的重要力量,必須設法資助年輕人發揮創意,同時讓他們在組織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也建議年輕人不要因未來缺乏希望而自暴自棄,反而應積極採取行動,以實際作為改變社會,並將這股能量轉化為創新的基礎。
「我在矽谷參加企業菁英聚會時,往往是席間年紀最大的;可是到了亞洲,我經常都是與會者中最年輕的。」羅斯這番話聽起來像個玩笑,卻直接點出亞洲企業的憂患:一旦充滿抱負的年輕創業家不被認真對待,他們可能轉往其他對年輕人較友善的地區,等於把他們趕走。「台灣社會無論在賦與年輕人更多權力,或不以年齡決定組織位階等各方面,都勝過許多國家,但仍有繼續改進的空間。」
矽谷創投家會毫不猶豫地投資20來歲的年輕人,而20來歲的台灣年輕人想要創業和推動公司成長,仍不容易。這也反映出相較於亞洲國家,美國具有不怕失敗的文化。
羅斯舉例,儘管Google與蘋果均屬於空前成功的產品,但兩位創辦人之前也都失敗過,而這些失敗卻絲毫不減他們的影響力。他建議台灣應具備不害怕失敗、能接受失敗的文化,寧願大起大落,也不要什麼都不做,「盡量鼓勵年輕人冒險,不懲罰失敗,不然你只會訓練出很多員工,卻教不出一個老闆。」
3技能,讓你在未來世界勝出
程式語言
想要進入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就必須精通背後的編碼語言。即使未來的電腦換了新的程式語言,從撰寫程式中學到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能力,仍能讓我們受用無窮。
跨領域素養
不要只是發展單一專長,誰能充分理解科學、科技、數學、人文、心理等各領域,並交互應用,才有機會成為領導者。此外,對不同文化的理解,以及使用不同語言的溝通能力,也會變得愈來愈重要
終身學習
在未來,60%的工作會有所改變,現在辛苦拿到的大學或研究所學位,可能10年後就派不上用場。唯有持續不斷學習,隨時自我更新、跟上與時俱進的新觀念,才能因應變化愈來愈快速的商業環境。
■亞歷克.羅斯(Alec Ross)小檔案
美國著名創新領域專家,現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訪問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和公共事務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