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幸福的另一種思考?
你正在掙扎要不要放棄某件事情嗎?或是要或不要的兩難?李維特在他的部落格上開啟一項「擲硬幣實驗」,要請大家上網站寫下疑慮,然後擲硬幣,如果是硬幣正面就是改變(「辭職算了」、「離婚吧」),反面就是維持現狀。2個月跟6個月後再回報,讓李維特知道放棄是否讓他們變得更快樂或更不快樂。
前5大重要問題是:「是否要辭職?」、「要不要搬家?」、「可以求婚嗎?」、「是否要生小孩?」、「要不要分手?」結果發現,硬幣的結果是正面(改變、放棄),並且照著去做,在2個月及6個月後,都會比硬幣反面(維持現狀)的人更快樂。只有一個例外:決定去刺青的人,日後比較不快樂。
有時放棄反而是好事,不要因為放棄而覺得羞恥,勇於改變的人比較快樂。
2 如果投票要付錢...會怎樣?
大多數經濟學家對選舉沒啥興趣,因為在他們看來,個人單一選票影響選舉結果的機率非常低,除此之外,又有「阿羅悖論」,也就是我們很難設計出一種能有效滿足所有選民偏好的政治制度/投票方式。
但如果有一種投票方式是:每個人愛投幾票就投幾票,但每次投票都得付錢,金額是投票次數的平方:假設第一張票是1美元,第二張票就是4美元,以此類推,第100張是1萬美元,這樣的投票方式可以完全顯現大家有多喜歡某位候選人。
3 自己動手做種食物,真的比較環
保、營養、便宜又美味嗎?首先,家裡自己種的食物是否比較營養有討論空間,再者自己能種的食物種類有限,還是有營養空缺必須另外補足。而自己種食物比較便宜嗎?自製食品有很大的效率問題,假設你弄一個大型的蔬菜園,你必須買種子、肥料、發芽器各式工具等,還要計算運輸成本和機會成本。
自己種食物比較環保?食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主要和生產階段有關,占美國家庭的年平均食物碳足跡的83%,運輸其實總共只占11%。所以「從產地到餐桌」就算再短,也比不上你把紅肉與乳製品改成吃雞肉、魚肉、雞蛋或吃素,能減少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換句話說,專業化的栽種可以減少運輸、降低價格,而且在大部分的時候,還可以帶來遠遠更多的食物種類,這意味著更好吃、更營養。
4 用經濟學懲罰壞朋友
棒球選手彼得‧羅斯在很久以前曾在幾顆棒球上簽了「抱歉,我簽賭了」,沒想到他的朋友竟把這些球拿去賣錢,而且還在網路上賣到好幾千美元。此時,羅斯做了一個經濟學決策:只要有相近的替代品,價格就不會太高。所以他在自己網站上出售寫著相同文字的棒球,一顆只賣299美元,直接摧毀了拍賣市場。
5 能不能出名,其實算得出來?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能不能實現並非不能預測,其實,可以算得出來。李維特一直夢想著參加高爾夫球冠軍巡迴賽,那是給50歲以上人士參加的職業比賽,而李維特在44歲生日的前夕決定開始準備。根據一萬小時可以成為專家的說法,他決定仔細制定計畫:如果要當冠軍巡迴賽裡墊底的選手,統計過後,大約需要進步9到10桿。所以代表每500個小時要進步一桿,一萬小時後就可以成為「Plus4」。不過,雖然他訂了很精準的練習計畫,最後還是沒參加比賽就是了。
6 用錢賄賂小孩好好考試有用嗎?
生活中有許多財務誘因,但對學齡孩子卻少有這樣的做法,因為會引來道德上的爭議(例如,小孩應該打從內心熱愛讀書,而不是愛錢才讀書)。
為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用功程度是否和金錢誘因有關,李維特和兩位研究者一起做了實地實驗:在學生坐下來考試時才臨時告訴他們,如果這次考得好就可以拿到20美元的獎金。
李維特想測試,在不改變平時努力程度的前提下,金錢是否可以讓孩子認真考試?結果發現誘因要有用,必須讓學生立刻拿到錢,如果是一個月後才拿到,他們的表現會是一樣的。
這對那些認為「孩子會為了以後的成就跟薪水等獎勵而好好念書」的人來說是個壞消息。另外,如果在考試前就先發獎金,但如果未達標準就收回來的情況下,孩子的考試表現最好。
7 花錢時請三思
一家大型跨國零售商一年花數億美元打廣告,主要是電視廣告和星期天報紙的廣告傳單,但他們追蹤廣告與產品銷售之間的關聯,發現每次廣告播出時銷售就大幅增加。所以廣告很有效,對吧?但仔細一看,那些廣告只集中在黑色星期五、聖誕節,以及父親節。
換句話說,這間公司砸數百萬美元吸引民眾購物的時間,正好是民眾原本就準備好出門購物的時候。所以他們其實並不知道,到底是電視廣告造成銷售高峰,還是預期中的銷售高峰,造成公司買電視廣告?
這時這間公司說,曾有個暑期實習生忘記買廣告,結果一整個夏天,公司在匹茲堡很大一區完全沒有報紙廣告。李維特問,所以那年夏天在匹茲堡的銷售怎麼了?答案是:那次的廣告空窗期,完全沒有影響匹茲堡的銷售!
8 好策略,讓大家乖乖聽你的
微笑列車是一個幫助兔唇手術的慈善機構,他們跟一般要求捐款的慈善機構不同,募款人白澗龍更懂得誘因結構。他認為除了利他主義跟捐錢使人感覺良好之外,捐錢其實還有第三種理由:一旦人們被要求捐款,社會壓力會大到他們不得不捐錢,而他們可能希望自己永遠不要碰上這個募款人。而且,你捐一次錢後,一年平均會收到18次DM,但很多人可能感到厭煩。
因此,白澗龍想出一個辦法,可以提供潛在捐款人一種不但可以減輕社會壓力,同時又能捐錢的方式,叫做:「一次就好」。他們請捐款人捐錢,並且保證這可以是「唯一的一次捐款,再也不打擾你」,但如果對方願意,可以勾選「願意一年收到兩次通知」或「我願意定期收到通知」。
這個方式讓整體捐款率提升46%,而且還省下許多不必要的廣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