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算是朋友裡創業經驗最豐富的人之一,不到40歲的年紀,就開了兩間完全不同商業類型的公司與兩間餐廳,而且還在一家網路公司裡擔任高階主管,身邊很多也想創業的朋友都想知道他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他謙虛地說:「我之所以能夠有這些小成績,主要都是利用下班後的幾個時段,逐漸地把這些想做的事業建立起來。」
很多的「上班族」也想要創業,但是考量收入、時間問題,所以都只能「說說而已」。比較有行動力的人,可能會著手寫一些「公司派」的「事業計畫書」,但也就僅止於此,因為根本沒有餘力可以跨出去執行。Jason稱呼這類型的創業家叫做 「柏拉圖創業家」。
「其實,創業這件事一點也不難,重點都在兩個關鍵字:夥伴,以及切分。」
Step1 確認專案夥伴
他說因為平常他自己也在工作,他會先把要合作這事業的夥伴先找到。
尋找夥伴有兩項最重要的原則,一是「無私」,二是「專才」。由於大家可能都是「兼」著創業,所以所謂「無私」,就是永遠先問自己,還能為這事業做什麼,而不是每天擔心自己做得比夥伴多。
另外一方面,「專才」則是要找到能夠與自己專長互補的夥伴,如果自己比較專長在內部營運,就要找到擅長能夠對外拓展業務的夥伴。
但初期的專案夥伴大約1至2位就夠了,可以避免意見太分歧,也可降低聚在一起開會的困難度。如果需要其他的專業內容,還沒辦法由專案團隊完成,可以先使用外包的方式。
Step2 把Project切分成小單位工作來接龍,才能專注;把每個過程都記錄下來,才能逼近成果!
假設你想要開餐廳好了,開餐廳就是你的Project,但它不是一個「可執行的項目」。
「要開餐廳,你要想菜單、找店面,還要找對的投資人──這些才是可執行的項目。以上這些事,我非常建議使用『專案管理App』討論,而不是用聊天軟體。以前我們都用LINE做即時溝通,但LINE是把所有人拉在同個群組,所有事混在一起談,不容易讓資訊被記錄與追蹤,」Jason說,「所以我們又找了其他專案管理專用App,如Slack就是其中一種。」
「善用這類行動專案管理App好處是,可以把大型專案往下細分成各個『頻道』(Channel)。如此一來,找店面的進展可以開一個頻道,菜單有什麼也有自己的頻道,投資人找誰也設一個頻道。」
「你看這是我們『找店面』的頻道。」他秀給我們看,「這個『頻道』只記錄與討論我們看過的所有店面,不像聊天軟體,突然有人問今晚開會要訂什麼便當或分享笑話。」他苦笑。
「細分後,可以變得很專注。沒有其他不相干事情混淆,究竟是找店面還是想菜單太久沒進度?馬上一目了然。」
「你有看到最近有人分享普林斯頓大學寫給學生的建議嗎?也是『把大型專案細分,變成可以追蹤、管理的小單位(Chunks)』──正好跟我們的『小單位工作法』概念不謀而合!」
「所以,每次聽到有人說:『今天』要來想想『創業的事』──這樣模糊的時間和議題,我就知道他還沒有把計畫切分,這樣效率不會太好的。」Jason強調,「切分,才會有進展。」
Step3 別停下來!一直問自己:關於這事業,還有什麼該做的,立馬再切分!
「別人打開手機看臉書的時候,我就打開Slack,看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想到了,我就趕緊丟上去。例如我最近就在App上開了一個新頻道,研究『該用哪個軟體做餐廳管理』才適合我們餐廳,」Jason說。
事業是一連串行動的累積,公司上班會容易養成「Paper Work」的能力,但到了現實中的執行,卻不
一定有頭緒該往哪走,畢竟創業不像公司裡面,總有頂頭主管能夠給予指示。
善用零碎時間「兼著做」
記錄累積的成果,才能更持久創業最難的是「維持初衷與熱情」。剛開始時,大家都很熱中,但是進度往往不如預期,一旦一段時間沒有人再提,再加上合作夥伴都可能還在公司裡上班,難保沒過多久大家就做鳥獸散了。
對忙碌的上班族來說,誰能善用零碎的30分鐘、1小時,只要累積一週,幾乎就比別人多花了一個工作天在開創自己的事業。
寶貴的時間不等人,與其突然有半小時空閒了,才來想可以做什麼,不如趕快進行小單位的「工作切分」與「詳細記錄」。如此一來,除了讓每個執行的內容能專注地被即時追蹤、持續進行之外,在一段時間之後,大家回顧累積的成果,就會覺得「已經一起完成一段工作,就這樣放棄好可惜」,也更有支撐往下進行的動力,不會永遠只是一群「柏拉圖創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