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未來世界,有什麼樣的想像?現在我們先來幻想一下未來世界的生活:2030年的某天,你起床,在家中戴上一套居家必備的VR裝備,和大洋洲的客戶開會。兩小時後會議結束,你搭乘Uber推出的第二代無人駕駛車輛,到隔壁城市和朋友午餐。午餐你點了一份用牛的幹細胞培育出的人工牛排。晚間運動,你選擇了以海島為背景,慢跑在沙灘和夕陽的虛擬實境中。
也許你會想這裡假設的未來,為何不是50年或100年後?老實說,那麼久以後的事,先別想了!
Google的工程總監庫茲韋爾(Raymond Kurzweil)就說過一句話:「我們的未來將不再經歷進化,而是經歷爆炸。」他有本著作《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Near),談論到人類正前所未有的接近人工智慧主宰科技發展的時機點,最多再20幾年就將迎來科技的「奇點」,在那之後世界的發展就不再是人類能猜測、主導的。
聽起來有些科幻,但今日的科技,本來就是過去的科幻想像,這樣想想,一切看來就比較真實了。別忘了,今年年初,人工智能AlphaGo大勝人類棋王的畫面還歷歷在目。
就算人類已如此靠近奇點了,有些事是我們起碼能夠確定的:只要這世界有人類,人就需要吃、喝,需要愛,必須傳宗接代,所以永遠都會有餐廳,也總是會有通訊、保險、教育的需求。
不可否認未來是科技的世界,於是很多公司關注科技,強調它們的產品對人類很有用處、甚至可以改變人類;但有時卻忽略了人類的需求,可能不只科技。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鑽孔機,是「洞」
這樣的案例很多,像是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手機業龍頭的Nokia,在2007年蘋果公司做出第一支iPhone後,它們依然緩慢的堅持在舊有手機基礎上,致力做出更輕、更流線的手機,因為從前,這就是它打敗Motorola的關鍵。但新的智能手機卻比這些更貼近人類需要,於是Nokia黯然退出手機市場。
和Nokia一樣的,還有在iPhone之前最被看好的智能手機黑莓(BlackBerry)。它最初以安全性為賣點,但隨著Android和iOS系統安全性愈來愈高,它不再那麼獨一無二。比起安全性,其他廠牌的智慧型手機可能還更貼心、更簡單上手。
這些公司重視科技,但卻忘了科技是用來輔助人的,而不是讓人去適應科技。一個晶片的效能,有時候比不上一個為生活加分的小設計。
更何況,當一間公司執著於賣出更多產品、得到更多客戶時,那雙盯著業績、盯著銷售數字的雙眼,難免變得很短視。這毛病雖小,比起過時,可能更致命。
西奧多‧李維特(Theodore Levitt)1960年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論文,就稱呼這樣的毛病為「行銷短視症」(marketing myopia)。賺錢商機是一把雙面刃,也是造成企業近視的原因,看不清自己成功的初衷。就像剛剛提到那些品牌,後來,它們也許都忘了行銷界那句名言:「人們想買的不是1/4英寸的鑽孔機,他們要的是 1/4 英寸的洞。」
它們搞錯重點了。
重點到底是什麼?重點絕不是某個很酷、令人目眩神迷的發明,而是能夠讓人方便生活、滿足需求的產品。別忘了,馬斯洛的人類五大需求理論,有生理滿足、安全感、社交生活、成就感,這些達成了,人類才會覺得自我被實現了。
時代在變,不變的是人的本質
比如現在前景正好的虛擬實境(VR)技術,它的當紅,不只是因為透過它,遊戲刺激感被大大提升;除了刺激之外,更因為它能滿足其他人類需求。比如VR可以被運用在醫療、照護、教育,甚至通訊、軍事上,它提供一個可以想像的、更便利的未來世界藍圖。
也許在未來有生之年,你搭著超級高鐵(Hyperloop),使用可彎曲面板的手機、電腦計畫太空旅行時,會更懷念從前原始一點的生活方式。但不論未來的人類如何選擇,人類工作再怎麼改變,它的本質從未改變,我們要問的還是同一個問題:「人類需要的是什麼?」
讓我偷用一下往日Nokia影響世界最深的一句標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別忘了這點,即使未來世界發展到你無法想像的一天,它都是永不過時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