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郎如何進矽谷工作?

矽谷不是一個地方,是一種態度

劉子寧
user

劉子寧

2016-06-30

瀏覽數 19,100+

台灣郎如何進矽谷工作?
 

矽谷,又被稱作灣區。但若要給個更傳神的外號,它該會是「改變世界的起點」。無論是Google、Facebook、Apple、LinkedIn,還是Dropbox、PayPal、Twitter、Square、YAHOO! ......這些耳熟能詳的科技公司在各個層面上都曾大幅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而它們的所在地,正是許多人夢想中的求職聖地──矽谷。

關於矽谷的傳說甚多。包括創新的職場文化、優渥的薪資,甚至是各企業誘人的福利(像是吃不完的食物或免費按摩),又或者像電影《實習大叔》裡那些誘人的片段:追求夢想的人永遠都有舞台、天才團隊彼此激盪火花......,在在令人憧憬不已。

看看下面這些數字:首先是位在矽谷的幾間天價公司──5900億美元的Apple、5300億美元的Google、3200億美元的Amazon及3000億美元的Facebook。在矽谷,如果你是一名優秀的工程師,即使你是菜鳥新鮮人、投身於最小的團隊,也能擁有令人稱羨的報酬。根據美國薪酬數據追蹤公司 Glassdoor的資料顯示,在矽谷,員工的平均年薪高達11.1萬美元(折合新台幣約360萬元)。如果你夠優秀,甚至還能得到那些被稱為獨角獸的公司天價的股票,立刻晉升為千萬富翁。

除了現實的經濟考量之外,矽谷的新創文化也是許多人趨之若鶩的原因。Glassdoor每年會產出一份「Employees’ Choice Awards」,列出全世界員工最喜愛的企業。在2016年的排名中,Airbnb榮登第1名寶座,前10名當中還包括Guidewire、Facebook、LinkedIn、Google等,都是位在矽谷的科技公司。

這些公司被推崇的不外乎是展現出來的文化獨創性:透明、平等、對人才的尊重。矽谷規模大一些的公司,都相對重視員工的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週五下午都早早下班,與台灣的職場文化大不相同。

《從0到1》作者、也是PayPal的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iel)也曾在演講上說,「我絕不會投資一個穿西裝打領帶來提案的人。」灣區的文化就是:不喜歡刻板、守舊與體制,思考大膽而前瞻。

目前在矽谷工作的工程師Janet就分享,在她目前任職的公司裡,企業文化相當開放且尊重員工,「他們重視員工自己的時間,請假時老闆通常都沒有意見,不像在台灣請假還要擔心很多。另外,福利超級好,不少公司提供免費接駁車、免費洗衣服、電動車充電站、泊車服務,都是為了減少你做雜事的時間,可以專注在工作的創新。」她說,甚至連面試時的文化都差很多,「雇主尊重人才,面試官是把你當成他未來的同事在討論問題,這跟我們熟悉的面試非常不同。」

總結來說,矽谷的致命吸引力有三:一是優渥的薪資、二是彈性創新的職場文化、第三則是能為「改變世界的科技產品」出一份力的影響力。

矽谷在找什麼樣的人才?

但是,要跟全世界前10%聰明的人當同事,你身上可得有兩把刷子。在台灣長大、畢業後才去矽谷找機會的Cathy Hsu,曾在矽谷Salesforce擔任工程師,她以自身經驗歸納出4個要挑戰灣區最基本的特質:

1. 英文能力

強調創新的公司通常也更注重團體的討論,而不僅僅是做老闆交代的事情就好。在矽谷,你甚至必須自己發起計畫,還得四處說服各部門同事幫你,如果英文不夠好,你要怎麼聽懂、對話?在這種注重「討論」、「辯證」的職場文化裡,惦惦吃三碗公這種事是不可能發生的。

2. 專業能力

無論是應徵工程師、設計師、行銷人員或各種職位,你必須非常清楚自己能做什麼、要做什麼,還要說得出來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平時也要累積作品,展現出實質的實力。

3. 觀點

你必須要有自己的意見,如果你習慣不說話,團隊裡的其他成員就會覺得不需要你。不要只當動手的人,而必須做可以思考、提出點子或質疑點子的人。

4. 熱情

雖然說美國企業通常會尊重員工的「Work-Life Balance」,但事實上是,當一個新產品在生產的過程中,難免還是需要員工花上許多力氣跟時間。這個時候熱情與否就是你可不可以在矽谷撐下去的一個關鍵點了。

以下,《30》邀請了兩位擁有矽谷經驗的台灣年輕人,一位是目前正在芝加哥大學念MBA的Cathy Hsu,她曾為世界頂尖的CRM軟體公司Salesforce工作;另一位則是正在Amazon Lab126擔任UX設計師的Andrew Ku,兩位都以自身經驗分享他們如何從台灣出發、前進矽谷。

Case 1

Cathy Hsu:試了,你才知道自己行不行!

台灣郎如何進矽谷工作?_img_1

Cathy,中文名徐君鳳, 若你在2008年時遇見她,她跟一般台大畢業的學生無兩樣,進入了優秀的外商公司,擁有一份比同儕好的薪水,一切可以照時間安排的那樣順利發展。

但有兩件事情改變了她的人生:第一件,是她大學時到美國喬治亞大學交換學生,美式的教育方式顛覆了她思考與辯證的方式;第二件,則是她畢業後在台灣微軟工作,她發現到自己每週都跟國際同事視訊開會,但在台灣做的事永遠只是一個小螺絲釘,她於是起心動念:「我想進總部,我想知道在矽谷事物是怎麼發生的。」

也許有些人會質疑,自己的能力夠不夠進到全球最頂尖的公司總部?或是在一開始就妄自菲薄,阻擋了改變的機會。但Cathy卻決定將「嘗試」變成常態,她說,「唯有去試了,你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才知道自己能不能。知道了,就有空間去努力、去改變。」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為了進到矽谷工作,她放棄在台灣的工作,2009年申請上卡內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2011年畢業後就順利進入位在矽谷的CRM軟體公司Salesforce擔任軟體工程師。她是怎麼做到的?

她分享,通常在美國找工作有兩個管道,一是透過學校的資源、二是自己向企業提出申請。幸運的是,卡內基大學畢業的學生在大企業間算是搶手的人才,因此她的第一份工作便是透過學校幫助找到的,也因此避開了所謂「投百中二」的履歷地獄,只面試兩間企業就找到工作。

在面試的技巧中,Cathy認為搞清楚「動機」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們很常問:你從哪裡知道我們?為什麼你想要來我們公司?」在矽谷,每間公司都有它不同於其他企業的特色,在面試時必須要相當熟悉企業的文化特色,並且知道自己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文化,才有可能被面試官接受。「當然,過程中你會被很多人拒絕,但當人家願意給你第一次機會時,你就要把握住、講出與眾不同的道理,展現出你對公司的了解。」

因此,Cathy認為,如果你真的想要進到矽谷公司工作,有幾件事情你一定要先準備:

1. 搞清楚自己為什麼想去矽谷工作?

是因為想看環境嗎?還是想進新創公司?搞清楚你想進的產業、職位、工作地點,如果不能兼得,你可以放棄哪一個?

2. 你有什麼樣的能力去挑戰這個地方?

你的長短處是什麼?不要從台灣的角度看矽谷,最好的方式是直接跟在矽谷工作的人談,更不要害怕去接觸他們,但也不要只聽一個人的說法,而是要多方打聽。聽多了你就會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會知道自己的能力在矽谷有沒有機會,或是知道如何加強。

3. 自己去試,試了就知道成不成

你說自己英文不好,但沒有經歷一個英文面試,你怎麼知道自己能不能?所以努力去增加經驗,甚至在台灣也可以申請國外的實習。大學時也可以試著主辦課外活動,學會如何從無到有創造一件事,並在過程中學會溝通、安排協調,不一定要是商管營、國際營,只要是你喜歡的,積極去參與就對了。

Case 2

Andrew Ku:你的課外興趣往往是加分題

台灣郎如何進矽谷工作?_img_2

當多數人焦頭爛額在趕學校作業、應付考試,或是忙著完成工作上的專案,Andrew卻選擇付出額外的自由時間在他喜歡的事情上──做兒童電子書、做各種他自己喜歡的設計。但他沒想到的是,這些興趣有天竟會成為他走入科技龍頭公司的門票。

他在台灣念書時,念的是政大新聞系雙主修政治系,聽起來像是要進入新聞產業的人才,但在畢業前一年,Andrew 提早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是做多媒體互動設計。於是他不顧跨領域會遇到的困難,趁大學時期就主動參與相關數位內容課程,也到新創公司「龍骨王」擔任UI/UX 實習生。但你要知道,那可是個新創公司還不火熱、數位內容也還沒成為主流的年代,對一個新聞系學生來說,這可是一場跨界的豪賭。

但也就是因為這種敢於轉換的多元思維,讓他順利在2013年進到密西根大學人機互動研究所。甚至在暑假時進到Amazon擔任實習生,2015年變成正職UX設計師。

他分享在矽谷觀察到,最容易也最需要具備的幾種特質:

1. 多元思維是企業門票

除了專注在課業或工作上的專案之外,也應該要培養另外的興趣,或「Just for fun」的事情。他自己就是在就業博覽會時,向面試官分享自己課外做的兒童電子書,沒想到竟讓對方留下深刻印象。後來直接跳過初審,進到後期面試,不必像其他學生可能得要投100多封履歷,才能收到個位數的回應。他只投了30間,就順利找到理想的工作職位。

「他們非常在意你工作外的興趣,像Uber、Google也都會問類似的問題:在工作之外,你做過什麼有創意的作品?你工作外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Andrew說,「多元思維、多方嘗試,是他們在意的事情,所以你必須平常就做相關的準備。」

2. 跳出框架、回到本質

不要被現狀困住,而是回到原點做邏輯思考。Andrew在念研究所時有個與政府的合作專案,是要跟當地居民做建物拆除的政策溝通。當系上同學都選擇用App、網路等科技相關方式做作業,他跟團隊卻反其道而行做最傳統的平面設計,反而成為亮點。「年紀偏大的居民不會用App,你就不應該用科技方式解決問題,就算我是學『人機互動』,回到原點,人的溝通需求才是重點。」

他也分享自己在Google面試時,被問到:「如果要你建造出一座最棒的10層樓建築物,你會怎麼蓋?」當時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開始反問面試官:「是為老人蓋的嗎?」、「這座建築物的功能是什麼?」等等問題,展現出自己思考事物的邏輯思維,而不是被表面的敘述框架住。

3. 表達意見的勇氣

在矽谷工作,你不只要非常聰明,還要能在體制裡生存。Andrew就分享,在Amazon,有時候一個專案要跟好幾個部門討論,你不只得發想創意,還要自己去說服其他部門幫助你實現想法。這時候你就要夠堅定地捍衛自己的理念,懂得反駁,但同時保持接受質疑的彈性。

「在台灣的文化裡,我們比較不習慣這樣的溝通方式,所以很多人初來乍到會覺得挫折而離開。但這是必須要學習的事,所以這裡也有個很大的前提,就是英文能力必須要夠好。」他說,就算困難,也得逼自己跟外國人多接觸,若只是待在華人圈裡講中文,就永遠不能在這方面進步。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