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心理專家,媒體算命仙?

王淑雯
user

王淑雯

1998-09-05

瀏覽數 16,050+

心理專家,媒體算命仙?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8 / 9月號雜誌 第147期遠見雜誌

世紀末的台灣流行喝起認識自己的「心靈雞湯」。

從星座、命理、血型、心理分析到密宗、新世紀(New Age)各類雞湯都有民眾躍躍欲飲。在這波浪潮中,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學家愈來愈受到媒體重視。這些媒體上的心理明星在書籍市場開出紅盤,成為各大傳媒爭相邀請的對象,甚至成了「廣播、電視、報紙」三棲紅星。

早在七0年代以前,薇薇夫人等心靈導師就在媒體上為人排憂解惑,但曾幾何時,心理專家變得炙手可熱。他們頂著專業光環,在綜藝節目和明星大玩心理測驗、解答民眾的叩應電話、用超能力開發潛能、分析人們最感興趣的性愛話題,凡此種種都已變成流行趨勢。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分析,這是社會漸趨現代化的產物。科學的心理學源自西方個人主義傳統,強調自己做主,與台灣民眾尋求權威指點迷津的習性有差距,無法被普遍接納;而命理、拜拜等傳統「助人」事業又進不了學術殿堂,這中間產生模糊地帶,讓媒體上的心理專家得以嶄露頭角。不過他卻表示,目前媒體上常出現的心理分析往往「包裝是西式的,內容是傳統的」。

就拿時下最流行的心理測驗來說,從「口紅看個性」「從皮夾看男人會不會外遇」到「買鮮奶看工作態度」等等大眾期待透過簡單的類型化測驗,來增進彼此的瞭解。設計這類測驗的心理專家一砲而紅,但他們的做法卻也引來爭議。

一位常在電視綜藝節目分析明星的圖畫和簽名的心理專家,根據明星畫的樹、雲和房子來分析性格,甚至告訴對方會早婚或晚婚。這位專家擁有心理學碩士學位、並曾在國外社福機構擔任臨床工作,她表示,在電視上「玩」心理測驗其實表演的意味濃厚,主要是希望引發更多民眾對心理測驗的興趣。

相較於坊間的心理測驗出版品,她認為自己的做法與說法具有心理分析的理論基礎,準確度較高。頗為關注青少年的她亦針對這個族群出版一系列心理測驗叢書,希望藉由輕鬆活潑的形式,讓青少年更願意瞭解自己,也使心理測驗更為普及,而透過電視綜藝節目推廣正可達事半功倍之

心理分析和星座問卜沒兩樣

但在真正的臨床心理師眼中,心理測驗的運用必須謹慎為之。臨床心理師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在醫院幫病人做心理測驗,而正式的心理測驗分析必須以統計學和嚴謹的推論為基礎。擔任臨床心理師已二十多年的台大醫院精神部王若蘭體會,繪圖測驗雖可用來分析性格,但這類測驗是從人的潛意識和不自覺的反應中推論受試者的性格,難度比問卷式心理測驗更高。

台北市立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楊大和也認為,即使書上對繪圖測驗如何分析有解釋,也不能照本宣科,因為兩個人都畫了樹根就給他們相同的解釋,而必須參照個人背景和其他測驗相互組合等因素來做解釋,不能單憑一張圖做論斷。

楊大和擔憂,「電視心理專家」簡化解釋的做法會產生誤導,「民眾會以為,電視上就是這麼做,你不這麼做就不是專家,我不要找你。」他就曾碰到求診的民眾有這種反應,甚至連護士都拿著兒子畫的圖要他分析,令他啼笑皆非。

對於是否產生誤導作用,前述電視心理專家認為自己的分析具有心理學的根據,應不至於造成偏差的影響。但她也同意,一張圖中雖可透露出許多訊息,卻不是完整的,並呼籲民眾不要只因一、兩個測驗就決定自己的一生。

即使電視心理專家分析的內容可以反映其專業背景和訓練,解釋起來也是有理有據,但問題在於鐵口直斷的傳達方式,讓心理分析變得和算命、星座沒什麼兩樣。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西式包裝,內容傳統」不僅呈現在電視心理專家的講談內容,也反映在民眾尋求協助的心態上。許多民眾還是習慣以求神問卜的心態,要心理專家告訴自己該怎麼做,尤其在強調現場即時性的叩應節目中更是常見。

主持廣播節目的婚姻諮商專家黃越綏便常常遇到這種狀況,有人問她:「我已經懷孕三個月,要不要結婚?請老師告訴我。」黃越緞強調:「我又不是上帝,怎麼能幫人家做決定?」

有多年輔導經驗、也在電台主持叩應單元的現代人力潛能開發中心執行長張小鳳表示,心理輔導最忌諱為個案做決定,在深入分析求助個案的問題後,應該將最後的選擇和決定權交給個案本身。如果單憑電話中簡單的陳述就驟下結論,像蒙古大夫般隨意開藥,既不負責也缺乏專業素養。

因此,對心理諮商專家來說,叩應節目其實是刺激甚至危險的場域。聽眾的問題五花八門,如何立即正確回應,更是大學問。

黃越綏回憶,曾有一位女性打電話進來說自己不想活了。黃越綏先用幽默的口吻緩和她的情緒:「你打電話跟我講你就不會死了,因為你現在陷我於不仁不義,如果你去死,人家就知道我輔導不成功,你才會去死,你要去死千萬不要拖人下水。」等到危機化解後,再進一步分析來電者的問題,並建議對方必要時和男友共同接受諮商輔導。

關懷與傾聽,是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秦夢群認為回應叩應時必須掌握的兩大準則。佛教觀音線協會諮商組督導李宗燁舉例,如果在叩應節目中來電的考生感到很焦慮,他能做的就是「讓對方瞭解之所以那麼擔心,背後害怕的是什麼,或他可以做些什麼事讓自己比較放鬆,或傳達一些心理衛生的觀念」,但根本之道是到專業機構接受面對面的諮商輔導。

心理專家明星化效應

從心理測驗到叩應節目的風行,媒體心理明星究竟帶來哪些效應?台北市立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杜仲傑認為,至少民眾「把心理學這幾個字記住了」,通俗的東西不見得就不好,畢竟「心理學是拿來用的」,如果把握專業原則,心理專家仍可藉媒體傳達心理衛生觀念,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但媒體心理專家提供的,究竟只是娛樂,還是真的具有心理學的專業內涵?「如果要頂著專家的頭銜,就得接受專業的考核,」政大心理系副教授許文耀直言。而媒體明星也必須經得起來自專業的挑戰和質疑。

然而,缺乏專業考核的正式機制正是目前台灣的問題所在。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吳光顯將心理專家各憑本事闖名堂戲稱為「跑單幫」,他以精神科醫師嚴格的篩選和監督為例,認為只有「證照制度」才能做到權責平衡,使心理專業人員獲得能力上的肯定和職權的提升,並做為民眾選擇的指標。

在心理專業「證照制度」尚未健全的情況下,許文耀建議民眾在瞭解自己或面對心理問題時,必須調整只求「快、狠、準」的特效藥心態。「一個人要瞭解或突破自我,都需要細水長流。但在強調「快、狠、準」的速食文化之下,民眾往往只投入算命、耍嘴皮子的演藝人員、江湖術士保證馬上改變的假象中,」他語重心長地說。

黃光國更指出,當心理專家的作為損及個人權益時,必須透過選擇和抗議來回應。民眾應該建立自主的觀念,「不能像陳進興所說的,反正被槽踢很多次了,再多一次也沒關係。」

下次在品嘗媒體名人為你熬製的雞湯時,即便喝來順口美味,也要記得瞧瞧裡面放了什麼料,可別錯把穿腸毒藥當成救命仙丹。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