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騎向里約

散光850度,依然拿下奧運亞洲資格冠軍》汪亦岫

採訪|成章瑜、葛翰勳 葛翰勳
user

採訪|成章瑜、葛翰勳 葛翰勳

2016-02-25

瀏覽數 13,650+

騎向里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To see is to believe!眼見真能為憑?《小王子》曾提到: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而這個「重要的東西」,會在最關鍵的時刻,完全翻轉命運。

馬蹄在沙地上撞出規律的節奏,步調愈來愈快,就快要劃破現場繃到極限的緊張氣氛,一個縱身,跳過眼前1.6公尺的障礙,女騎士配合馬身抬起身子,放鬆韁繩,完美落地,如雷的掌聲響起,鎂光燈閃閃不停,見證了女騎士和她的馬共同的勝利。

看不見真的看不見嗎?看見真的重要嗎?另一個小王子般神奇的故事,主角是女騎士與她的馬。

26歲的台灣選手汪亦岫,去年8月在德國奧運馬術障礙賽亞洲資格選拔賽中,擊敗各國好手一舉拿下金牌。這是台灣史上第二次拿下奧運資格賽門票,今年她將再出發代表亞洲進擊2016巴西里約奧運!

有意思的是,汪亦岫奪冠的馬術障礙賽,是1秒內精準判斷起跳點,需要鷹眼般視力的比賽,沒人想得到擔任騎士的汪亦岫,居然先天散光850度,在無法開刀治療下,一個霧茫茫的騎士,憑什麼打敗所有澳紐日韓世界級的選手,甚至她的老師,拿下唯一一張奧運資格賽門票。

眼前所有因素都不利,她扭轉局勢,或許 to believe is to see,藏在背後的價值觀,如何起心動念,才是影響大局的關鍵。

馬兒,你是我的眼

和馬一起飛躍,汪亦岫和很多人不一樣的是,從來不是她駕馭馬,也不是馬帶領她。850度霧茫茫的世界,在所有人都認為根本是人生的超級障礙賽,她卻可以突圍甚至贏得亞洲冠軍,靠的究竟是什麼?

因為個頭大,汪亦岫從小就很喜歡大型動物,尤其是大象,連卡通都喜歡Dumbo小飛象。從小她就夢想,總有一天會有一隻大象會出現在花園裡;9歲時當她在陽明山的梅花馬場見到馬時,不但對這個大型動物完全不害怕,而且一騎就是17年。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她每天一下課就到馬場報到。練馬術常常一星期七天就練七天,偶爾七天練六天,風雨無阻;但一個孩子從熱愛動物開始的興趣,到必須與全世界競爭的高壓比賽,除了850度散光從沒有變過,汪亦岫有著什麼樣的特質,可以不怕人生重重的障礙賽?

人總認為動物就是動物,不需要看得太重要,但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尊重以對,便會得到出乎意料的回饋。

汪亦岫說,動物和人一樣,馬兒各有各的個性;騎士和馬,從來不是駕馭的關係,而是一種奇特的信任。

「那你就去吧!」這是汪亦岫最常跟馬說的話。不同於一般運動員,對有850度的散光的她,馬兒就是她的眼。她說,多年下來合作的默契,反而讓馬在賽事中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她也曾試著戴上眼鏡,想掌握主導權,沒想到反而算不準起跳距離,看得更不清楚。因此她不主導馬該怎麼跑,反而是順著牠們的個性。

人類的盲點與傲慢,除了認為生命有分等級,更會用「人類的方式」去對待。

馬兒有時突然站在原地,或是跑離軌道,這時你怎麼生氣,或是罵牠打牠一點用也沒有,因為「馬是草食性動物,膽小害怕隨時準備逃離現場。」汪亦岫笑著說。

這是牠們的「原廠設定」,在人類看來不怎麼樣的東西,在馬兒眼裡都可能是威脅。因此,站在人的立場思考,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唯有透過理解,關係才能建立。

騎向里約_img_1

三位公主馬,應對如跳探戈

高中畢業,汪亦岫到德國訓練馬術同時,特別選擇讀心理系。

如果說汪亦岫的馬術神乎其技,她的動物讀心術更是一絕。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為了學馬術,她先到德國受訓,那兒較一板一眼,在制式化的訓練下,馬兒的眼神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光芒;後來到荷蘭,較為開放的環境之下,雖然有些孩子氣,名副其實就是脫韁野馬,但卻是滿身朝氣。

因為比賽頻繁,汪亦岫同時有三匹馬輪替。「每隻動物都有自己的個性」,她細數自己的三匹母馬,每匹個性截然不同,照人類的說法,就是都有各自的公主病,若要全都帶上戰場,就得像教育一樣,對不同馬匹因材施教。

以這次讓她在選拔賽脫穎而出的「奧運馬」來說,從小跟人一起生活,非常親人,特別知道人類的想法。很多馬都是跟馬一起長大的,但跟人一起生活的馬,會特別了解你,「牠很愛人,超愛人,而且很喜歡比賽,沒比賽就很調皮,一比賽就很正經,會展現出王者之風」。

在訓練時,汪亦岫便會不斷地跟牠「溝通」,不論是說話、撫摸、或是調整韁繩的鬆緊,「牠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完全可以心電感應。」馬術障礙賽馬的特質就是要很小心,速度和零掉桿都是必要條件。但是也因為小心的特質,另外一匹,生性膽小,天生怕東怕西,連樹枝在動、葉子在動、風太大都可以把牠嚇死。

很多男性騎士碰到這種馬做法就是「逼馬」,用力氣馴服。但熱愛動物的汪亦岫認為食草性的馬,愈逼牠愈會逃。

因此,她的做法是,當牠害怕時,不拉也不踢,而是將繩放開,讓牠慢慢看,或轉個角度讓牠仔細看,如果懲罰牠,原本牠怕的東西,反而更害怕,「我要讓牠知道這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拍拍牠,跟牠說,不要怕,相信我!」

很多人比賽都很急,不想花這個時間,但汪亦岫願意花這個時間,取得彼此的信任,「當我的腳感覺到牠的心跳時,就知道牠已經冷靜下來,下次很簡單就跳過去了!」

「其實,母馬跟女人一樣,你愈要牠做什麼,牠就是不要。」第三匹馬的特質就是很懶,大老遠聽到汪亦岫的腳步聲,知道要練習了,就會躺下去裝睡或是屁股朝外不肯走。這一匹很懶散,總會不甘願地進入練習場,她說,騎士一定要摸透馬的脾性,就像交女朋友一樣,總要花心思懂得馬兒心。因為這匹馬不喜歡進練習場,她就改變訓練策略,改變路線往戶外走,讓馬兒以為是在玩耍,用玩的心態來代替訓練。

心慢,才會快

從9歲開始騎馬,17年經歷過無數大小比賽,汪亦岫說,「在馬界你今天可能是神,明天可能什麼都不是。」

就像這次比賽前,就出現一個天大的變數。

已經26歲的她,本來視此次比賽為最後一次拼搏,接下來要完成她的荷蘭行銷碩士學位,但是老天開了一個玩笑。

就在比賽前,那匹特別喜歡人的奧運馬,腳跑硬地受了傷,即使那麼愛比賽出風頭的牠,也特別意興闌珊,而獸醫剛好在這時出國,直到賽前一個禮拜才接手醫治,所剩練習時間根本不多。從小父母花了那麼多錢栽培,又是自己的最後一役,她怎麼跳過自己這場最難的障礙賽?

馬術比賽考驗的,是人與馬之間的默契,但比賽當前,腎上腺素激升的狀況下,難免雙方都會緊張,除了要放心交給馬兒衝刺,更要讓馬相信人的指揮,這時騎士的心理狀態便十分重要。

情緒是會感染的!在馬術界,有一個有趣的實驗,一位奧運金牌騎士和他的馬各自綁上心跳測試機,在練習場走進比賽場那段路,人與馬的心跳都會加快,但一旦進場到起跑點,心跳就會慢下來。這就是winner必須要有的心理素質。就像電影一樣,如果能心靜,「everything is slower,就會比較clear。」慢下來,就會反應好,不會慌就不容易失常。

練了17年的馬術,再大再困難的環境以及不利因素的挑戰,一個訓練有素的騎士,站上起跑點,就是跟自己比賽的開始。你知道在起跑點上,汪亦岫跟她的馬兒說了什麼嗎?

「I promise you this is the last one,接下來就是你的holiday。」汪亦岫很了解,在這個起跑點上,唯一要做的就是像小王子一樣,相信自己看不見的事,那是她和馬兒多年朝夕相處培養出的默契。汪亦岫說,「只要得到母馬的信任,牠們會比你付出的全部還要多。」

放鬆的情緒,似乎馬兒也感受到了,沒有壓到喘不過氣的壓力,反而表現超級出色。在與教練兩度打平後的加賽場中,也許人類與動物真的能心電感應,放鬆狀態下,雙方潛力一同爆發,完美落地跑到終點,回頭一看計分板,竟然比對手快3秒,贏得最後的勝利。

「我跟自己比,我能達到個人最高紀錄就好。」回想起逆轉勝的關鍵一刻,她開心地說,因為她選擇了相信。

我們太常讓理智掌控一切,堅信 to see is to believe,但在比賽的過程中,汪亦岫把這句話的順序對調,她相信馬兒、相信自己的冷靜,也才能看見這次的勝利。

「能不用說話,跟一隻動物來溝通,讓牠能為你去征服自己的恐懼」汪亦岫說,那才是真正贏的感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