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用30歲以下的人!」5年前,橙果設計創辦人蔣友柏這句話,引起網路軒然大波。
蔣友柏批評,現在多數年輕人都空有想法不會做事,就算做了也不見得做對,尤其缺乏吃苦耐勞精神,覺得過一天是一天、做一天是一天,「所以我只用有工作經驗、而且務實的人」;但他也盛讚公司內最年輕的員工,高中都沒畢業卻非常苦幹實練,贏過許多學經歷遠勝他的同梯,這種人才是他要的人才。
蔣友柏這番言論,許多和他一樣當老闆、做主管的人嘴巴上或許不敢說,卻心有戚戚焉,覺得現在年輕人做事敷衍了事,被念兩句就馬上黑面,心情不好隔天直接搞消失,甚至一通簡訊「我不做了!」比起自己當年戰戰兢兢,老闆說什麼就做什麼,老闆沒說的也努力去做,對工作認真投入的程度簡直天差地遠。職場中,忠犬與靈貓兩個世代的衝突,究竟該如何化解?許多犬型主管面對靈貓世代,心情就像劉德華在電影《江湖》中經典台詞一樣:「說了你又不聽,聽又不懂,懂又不做,做你又做錯,錯又不認,認又不改,改又不服,不服你又不說,那叫我怎麼辦?」但,真的是這樣嗎?
找犬型人當部屬?小心困在第一線
「這其實是貓型世代和犬型世代的思維差異,」曾在銀行帶領超過千人部門、專長團隊與跨世代領導的知名管理顧問李河泉表示,台灣的四五六年級生,成長於服從權威、資訊封閉的年代,習慣「一個指令、一個動作」,也覺得為了改善生活,人生當以工作和組織為重,這種像忠犬般的性格,屬於「犬型人」。
然而隨著社會民主、意見自由,加上網路發達,資訊取得容易,加上生活不虞匱乏,年輕世代愈來愈思考「我到底要什麼?」
不相信權威、討厭被命令,傾向相信自己所聽所見,更不覺得工作就是人生的全部,這種「想法自由,以自己為中心」的「貓型人」,也就變得愈來愈多。
或許有主管會這樣想「那我只挑犬型人來當部屬就好啦!那些沒有責任感、又不聽話的貓型人,我才懶得理呢!」
李河泉說,這是一種最省力的人才管理方法,但卻也是一種最危險的做法。因為一般公司組織,一定是基層員工最多、中階人員較少、高階主管最少;組織的運作也是透過工作分配,由高階主管想策略,初中階主管規畫,然後和基層員工一起執行完成。整個組織結構,呈現「金字塔型」。
但在犬型人愈來愈少的現在,如果主管還是只想找和自己一樣性格的犬型人,也就意味著能讓自己委以重任的人愈來愈少, 到頭來,就變成「中階主管做基層的事,高階主管做中階主管的事」,組織結構先是變成「菱形」,最後變成「倒金字塔型」。
這也讓一堆企業資深老鳥,就算資歷夠久、升為主管,但工作內容還是永遠的第一線,因為找不到也養不出能夠承接自己工作內容的人,「這也是為什麼台灣許多主管每天都得加班,事事必須躬親,最後只能哀嘆人生被工作淘空。」
所以不要再想著從貓群中找出那隻狗!李河泉強調,你必須學習如何與貓溝通,讓貓的想法與犬的目標重疊,讓貓就算還是貓,也可以做到犬希望的工作成果。
尊重貓自由意志,同步要求責任
「貓型人最大的特徵,就是『希望選擇權和決定權在自己手上』,」李河泉說,他過去在銀行業面試超過500人、帶領超過千人的經驗中,觀察到年輕世代有一個很重要的思維特徵,那就是「可以不要,但不能沒有」,你給我的選項我可以決定不要,但你不能因此不給我選擇。
所以面對年輕世代,主管必須尊重他們自由意志,讓他們對目標和未來有選擇權;但給予自由不是放任,主管同時必須嚴格要求年輕部屬,選了就要負責到底,透過賞罰分明,養成責任感,「這樣,你就能讓貓理解犬的思考,讓雙方能在同一個共識下有效達成目標。」
訣竅1:給線索自主理解,他們只相信自己找到的資訊
李河泉在東吳任教時,第一堂課有個非常特別的開場:「請所有學生輪流用20秒向大家介紹老師」。李河泉請所有學生開始用手機Google老師的名字,等等輪流站起來用20秒介紹自己,然後向大家用一句話介紹老師,「但有一個規則,前面有人講過的,後面就不能再講。」
所有人馬上低頭搜尋,思考自己要怎麼描述台上的老師,「曾在銀行服務20年」「曾經是超級業務員」「獲選為華語500大講師」⋯⋯由於能用的描述一一被講走,愈到後頭,學生愈緊張,拚命找出新的描述。
李河泉笑說,這個開場看似是幫大家融入課堂,但更重要的目的,是讓年輕學生自己去找資訊,去認識並相信眼前的老師可以帶給他們幫助。因為年輕人並不相信權威,老師在台上說自己有多厲害,大家也只是隨便聽聽;然而當資訊是由學生自己找的,不只搜尋過程中,他們會看到遠比你說的還要多的資訊,而且因為來源是自己,都會變成他們願意相信的事。
「不要再一直強調『我這麼做是為你好』,而是給予線索,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這件事真的會對我好』」李河泉說。
訣竅2:說明利弊讓他選擇,他只信服自己的決定
輪流介紹完老師,讓所有學生自行去發現「這老師真的還頗厲害」後,李河泉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宣布課堂規則」,開宗明義地和台下學生說,這堂課每堂都有作業、要交報告,還會點名,兩次不到就當人,絕對不是一門很甜的學分,但只要你做到,絕對可以帶來哪些方面的收穫與成長,「我想讓你們變厲害,你要不要?」
最後,他還一定會補上,「如果你覺得這樣太累,沒關係,現在退選還來得及,不用覺得不好意思。」這麼做的用意,是把選擇權交給對方,不是老師說這堂課有多棒,所以你一定要來;而是你在了解這堂課可以帶給你什麼後,你決定要不要留下來。
「這就是自我認諾,」李河泉引用心理學術語解釋,年輕世代既然最討厭被命令,那就把選擇權放給他們,之後就算覺得課堂辛苦,他們也不能怪罪別人,因為當初都是自己的選擇。
訣竅3:白紙黑字寫下未來,讓組織與個人目標重疊
自我承諾後,李河泉還會做一件事,請對方白紙黑字把自己「在經過這段訓練後,對自己未來的期望」寫下來。因為面對困難的挑戰,人一定有惰性,尤其是比較偏自我中心的貓型人,更會覺得何必為公司這樣犧牲自己?要讓對方堅持下去,就要把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相重疊,「這時拿出那張白紙黑字,就能讓對方重新看見自己的『初心』。」
李河泉過去在銀行業時,他會問剛來的新人,「如果給你3年時間,你希望在這裡學到什麼?」之後所有任務命令,都會和他的自我目標連結。
例如要求年輕部屬獨立製作給重要客戶的大型簡報,對方面有難色時,李河泉會拿出當初的那張「自我期許」,「你不是希望離開這裡時,可以獨當一面與重要客戶提案嗎?這就是最好的機會啊!」如此一來,就算挑戰艱難,對方也會知道主管不是刁難,而是針對自己對未來期望做鍛鍊的一環,「要貓型人做對又做好,命令無用,只能讓他自己產生自覺!」
李河泉說,犬型主管往往妄想把貓型部屬變得和自己一樣,但這種心態只是耽溺於過去成功經驗的自負,「學習用貓的方式和貓溝通,而不是妄想把貓變犬,才能在貓型世代成功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