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注意到了嗎?前陣子,台灣再度掀起「滅頂聲浪」,有一款暴紅的「冰的啦」App,透過手機掃描商品條碼,查詢是否為頂新相關企業及廠商,在短短一週內,不僅雙雙衝上App Store及Google Play台灣區排行榜冠軍,更因此被《紐約時報》報導,成為另類台灣焦點。
這不是第一次由社會事件造成的App熱潮,去年九合一選舉,諷刺台北市長候選人的遊戲「天蓬無雙」也一度引發鄉民關注。當然,講到App,你一定也有印象:5年前的「Angry Birds」熱潮;3年前讓爸媽都愛上、還吵著你要糖果的「Candy Crush」;今年初紅到爆的武媚娘妝拍照程式「天天P圖」...
拿起手機,數數看:你總共下載了幾個App?每天開啟的有幾個?持續一年每天都會使用到的又有幾個?
全世界,每天使用手機App超過60次的「行動重度使用者」已有超過2.8億人;在台灣,20到34歲族群平均每天使用App的時間更超過2.5個小時;從聊天到等公車、從玩遊戲到查餐廳,同類型應用程式這麼多,為什麼唯獨這些App暴紅?它們究竟是如何登上熱搜排榜、跳到你眼前、又被你下載到手機中?
你會下載才不是剛好!認識ASO
想一窺App熱搜榜祕密,首先,你得認識「ASO(軟體商店排序優化)」。
ASO的主要目的是增加App被下載的次數,擁有多年App操作及行動商務經驗、現任東森得意購行動商務部社群行銷總監李建勳說,邏輯其實不難理解,因為都關乎你我每天滑手機的行為習性,但實戰操作卻得步步都到位,才能獲得使用者持續關注。概略而言,他歸納出以下幾點:
●【KUSO用語我不懂,簡單直白最好搜】代表App:「電視連續劇」、「whoscall」
想像以下情境:奶奶興匆匆打電話來告訴你,她也換了智慧型手機,要你推薦一些必裝軟體。你想了想:「那就下載Line吧!」猜猜看,奶奶會輸入什麼關鍵字?
沒錯,答案就是「賴」。打開Google Play,你會搜尋到的第一個App是LINE,因為有太多使用者用同樣的字尋找這個軟體,導致排序上升;但是在蘋果的App Store,可能就找不到你想要的程式。為什麼?
ASO和Google搜尋概念很像,其實仍有不同邏輯。李建勳說,在Google和App商店搜尋同樣的關鍵字,Google會優先排出台灣地區相關的搜尋結果;但是在App的世界,一旦申請者開放在全球市場上架,無論在何地搜尋,都有同樣的機會被找到,好比由台灣團隊開發的「whoscall」,下載量最多之處就不是在台灣,而是阿拉伯。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直白、好理解的名稱對App如此重要,即使使用英文名稱,也要有相關諧音或是功能作為關鍵字。再回想一下,你手機裡的追劇App,當初多半也是輸入「追劇」、「連續劇」、「線上看」等關鍵字,而不會像在電腦搜尋時直接打上劇名或是到YouTube去翻。
●【時事正夯,社群力量大】代表App:「冰的啦」、「知識王」
除了名稱直白,暴紅力量也是重要因素。短時間的、巨量的自然下載數都會讓App分數被加權而提升排名,好比前述因食安風暴走紅的「冰的啦」或搭著「武媚娘熱潮」而瘋傳的「天天P圖」,都是其中例子。
要提升自然下載量,加入社群元素是一個極佳方式。除了FB、LINE等大者恆大的社群通訊類App,前幾年的熱門小遊戲「Candy Crush」、「Draw something」,也加入了互動及社群分享機制;又好比藝人黃立成投資的直播App「17」,也是因為有了媒體版面的傳播助力,在使用者間更廣為流傳。
●【臉書可以「騙讚」,App不能「騙下」】代表作品:「停車大聲公」、「B612」
如果造勢衝榜能奏效,你可能會想:那開發灌水程式、或是投預算自己衝下載量,不就能夠永遠占據排行榜?
當然沒那麼簡單。除了下載數,App商店還會將使用者開啟程式的頻率與次數納入計算,再加上使用者的評論,都會影響軟體排名。即使名稱好記、搭上時事熱潮,如果產品本身不好用,等到退燒了、累積過多負評與移除率,就無法在排行榜繼續維持。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字典、停車等功能應用類型的App百百種,暴紅的就那幾款?許多使用者一開始不知道選擇哪一個,往往會全部下載,但只要發現好用的,就會將其他類似款刪除;App開發業者無法用下載數「騙」過商家,當然要摸摸鼻子做到最好、最獨特。
技術+營銷+社群+平台=行動行銷
除了以上影響因素,不同系統的App商店也有不同的邏輯:Android的Google Play注重評論與google+的推薦,Apple的iOS系統則有層層審查機制把關品質;甚至連下載說明、圖片,在兩個系統都有相異的上架學問。
李建勳說,一個成功的ASO操作,可以提高使用者搜尋到的比例、提高排名、甚至維持排名,但是要讓一個App精準上榜,不只應用程式本身要優質,更需涵蓋技術、營銷、社群等不同面向。
好比在中國,推廣App最常見的手法,就是透過實體活動掃描QR code的「地推」;各國使用App的習慣也因地理環境、文化消費習慣、甚至是國家 相關建設而有所差異。
截至去年底,全球App總量已經超過160萬。有人甚至稱2016年為「App行銷元年」,無論停車、訂餐或購物,隨著行動應用層面持續擴大、加深,能掌握使用者的行為習慣、做到全通路的服務,才會是最佳的行動行銷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