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大軍來了,你準備好了嗎?」「10年後機器人取代300萬個工作機會?」「未來每4人就有1人沒工作!」......
隨著機器人成為當紅話題,各種「恐懼訴求」標題紛紛出籠,彷彿還不再快點提升,自己馬上就要被機器人淘汰;另一方面,許多人也滿心狐疑,「機器人又不是今天才有,但也沒看到誰真的被取代啊!這次八成又是『狼來了』吧?」
「的確,機器人講了至少20年,但這次來的不只是機器人,而是機器人+物聯網+雲端運算。不管從成本面或功能面來看,都足以讓機器人從科幻片,落實成為實際產業,」台達電機電事業群資深副總裁暨總經理張訓海明確指出,「我們現在,就正站在爆發的臨界點上。」
換手掌不換機台,機器人變實用
張訓海說,引爆這一波趨勢,正是來自於各界大力搶進的工業用機械手臂,很多人會疑問,「工業自動化不是早就有了嗎?」
的確,在製造業中,生產線上早已使用各種機器手臂;但張訓海提醒,過往之所以不會威脅到個人,是因為這類機器人體型龐大、造價昂貴,且完全針對生產流程中某一個專門動作而設計。如果要「換線」改做其他型號產品,光拆卸更換可能就要數天,還必須有專門工程師重新設定數據。所以只有大量生產、單價較高的汽車業、重工業會採用。
「但這波輕型機械手臂風潮,最大的特點,就是平價又充滿彈性,」張訓海表示,隨著科技進步,過去動輒上百萬的機器手臂機台,很快就會降到一具只要20~30萬,甚至10萬元以下,而且不同於以往,新型機械手臂只需拆換最前端的「手掌」,就能換新動作,換線時間可以縮短到一兩個小時內;甚至如果能在設計階段,就將機械手臂的對應動作程式與整體製造系統相連,可能連手掌都不必換,只要下載新的動作軌跡程式,就能生產不同產品。
「未來的產業趨勢一定是少量多樣」,當產品款式變成過去的數10倍甚至上百倍,企業在生產與製造上,就必須兼具效率與彈性,而平價機械手臂完全滿足這點需求。張訓海強調,「這將會成為影響所有工作者的重大變革!」
客戶痛點在哪,人的價值就在哪
然而,就算機械手臂相對以往平價許多,企業依然必須判斷要先從哪裡開始導入機器人,才能發揮最大效果。也因此,未來工作者想要存活,所必備的第一項專業,就是能從大環境中觀察與思考「當今客戶的痛點在哪?」
「所謂痛點,就是企業沒有這項產品或服務,會覺得非常不舒服的地方,」張訓海說,企業經營一定會有大大小小問題,唯有幫企業解決「最大的問題」,才能讓對方願意掏出錢來,「這就是一個人能創造自身價值的機會所在」。
機器人有3大應用:工業用機器人、醫療型機器人與服務型機器人,大眾最關注、想像最多的是第3種,期待如同科幻片,「機器瑪麗亞」可以幫人們代理許多生活瑣事。「但為何當前產業全力推動的,反而是工業用機器人?」
除了技術限制,更重要的是,工業用機器人正能滿足目前全世界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痛點」。以台灣為例,製造業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人工短缺」,找不到人願意投入產業;二是「流動率高」,就算招到人也留不久;三是「品質不穩」,由於缺乏穩定勞工,品質無法獲得保障;四是「變化快速」,就算大手筆投資自動化設備,可能一兩年後技術汰舊換新,只得報廢。
假設現在有一樣東西,可以有效地解決人工短缺問題,又不用擔心投資下去一兩年後就無用,企業一定會願意掏錢出來,「平價機械手臂完全符合這項產業最大痛點而生,也正是為何會成為當今熱門焦點的原因。」
「然而機械手臂不是安裝上去就好,告訴它們該做什麼事、又該怎麼聰明做事,還是人,」張訓海說,這就是未來人才所需具備的第2項專業:能放下本位主義,統合不同領域知識。
一具機械手臂要實際運作,需要4大技術:一是精密機械的工藝,二是電子技術的硬體,三是程式語言的軟體,四是人因工程的知識,「但就算能夠連結各種技術,也只是有能力做出一台能用的機器;但好不好用?不見得!」
幫機器變聰明,人輕鬆當傻瓜
張訓海以台達電為例,研發團隊除了得深入了解不同產業的製造技術、生產流程、工作方法,分析人員的操作動作,最重要的,還得讓操作介面變得非常簡單使用。「就像3C產品或各種手機App,只要手指點點滑滑,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同樣,唯有讓機器人變得很聰明,讓使用者可以很傻瓜就操作,才算真正解決痛點。」
台達電研發工程師曾自信地和張訓海說,「我設計的機器手臂不只精確好用,操作介面更超簡單就能上手!」現場演練時果然流程順暢、動作完美。但他看完,只回了一句,「你說的不算,拿給生產線上的人,看他們願不願意用。」
結果研發工程師去了、也教了,卻碰了一鼻子的灰,現場人員狂嫌系統難用。張訓海陪著一頭霧水的研發工程師仔細詢問,現場人員卻說:「你看,在這些地方我還得要寫一堆程式!超麻煩!」
對研發工程師來說,寫程式是他的專業,因此他們認為,好用的介面就是「寫的程式愈少愈好」。若想指示機械手臂做出不同動作,原本要寫幾十行的程式,現在縮減到只要三五行就能完成,簡直方便到不行!
但對現場人員來說,「只要需要寫程式,就是不方便」,真正的簡單使用是「按按鍵就好」,最好一行程式都不必寫。研發人員預先將幾個常用動作做成模組,第一線人員需要機械手臂做出哪些動作,用指頭在螢幕上點一點或拉一拉,把幾個選項組合在一起就好了。
這時,研發工程師才真正了解第一線人員要的是什麼。自此開始,研發工程師每天駐紮在工廠內,一面觀察生產線人員操作時有哪些動作、每個動作有什麼意義、為什麼會需要這些動作才能完成任務,而機械手臂又可以模擬與取代其中哪些部分。
另外,使用者在使用操作介面上,如果不看說明書,他們又是怎麼直覺操作?如果過程有10個步驟,是否可以簡化為3個?或者足夠明確的指示,讓操作者完全不會出錯、一定能進入下一個步驟?
「就像iPhone,真正的好用是直覺操作,不需要依靠記憶或知識去編排,」能夠放下對既有專業的自傲,換位從使用者角度,從零出發去做設計思考;從具有高度專業的研發者,變為能理解一般使用者思維的統合者,就是機器人產業最需要的人才特質。
機器人,為什麼不再「狼來了」?
1.價格平實:以往產業用機器人往往體積龐大、價格高昂,但機械手臂單價可壓低在20~30萬元以下,中小型企業也能採用。
2.功能彈性:以往產業用機器人功能單一,但如今只要「換手掌」+「換程式」就能一機多工,效益變得更高。
3.需求多樣:消費者希望產品客製化、個性化,是所有產業都無法抵擋的趨勢。生產線要做到「少量多樣」,就必須具備靈活彈性。
4.企業缺人:台灣傳產缺工嚴重,機械手臂一機多用,可以彌補人力缺口,多具搭配成工作站,甚至可做到產線無人化。
這樣站穩機器人產業!
1.察覺產業痛點:機器人應用面廣泛,要投入哪個領域做研發,關鍵在於思考當今產業最需要解決的課題是什麼。透過「從大局觀察業界痛點」,才能真正抓住商機。
2.換位從零思考:電機或機械專業並非唯一,能夠放下身段,從專業立場轉換為使用者立場,歸零思考對方對於「好用」的認知是什麼,才不會陷入本位主義,看不清使用者真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