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遺忘變成例外,記憶成為常態,擺脫不掉的過去,是大數據這帖商業特效藥,給這時代最激烈的副作用。
但沒有隱私的大數據時代、沒辦法遺忘的未來,會是我們所期盼的生活嗎?
在提出「大數據」這個概念前,荀伯格就看到了這個隱憂。他在《大數據:隱私篇—數位時代,「刪去」是必要的美德》指出,「遺忘」將是大數據時代最重要的概念。《30》越洋專訪荀伯格,以下是他與讀者分享大數據與隱私之間,精彩的哲學思辨:
Q:科技無法「遺忘」,讓本應寬廣無垠的網際網路,成為數位監獄。透過科技汲取的大數據,是否會在此邏輯下,喪失了分析的價值?
荀伯格(以下簡稱「荀」):可以勇敢表達意見,是民主最可貴之處,也唯有保持開放,創意才能孕育而生。如果科技無法遺忘,自我檢肅(Self-censoring)便無可避免,寒蟬效應的結果,每個生來就不同的個體,都不敢不同,社會的發展就會因此被限制。
最顯見的就是人們為保護自己,給了錯誤資訊。不正確的大數據毫無分析價值,對市場來說亦是傷害。在這節骨眼,企業必須有所作為。以顧客關係管理來說,首要之務便是確保用戶數據被合理運用,而非吃乾抹淨後又賣給其他廣告商。個人隱私與大數據並非互斥,得到用戶信任,是讓大數據有價值的第一步。
接著所有數據必須要有被「遺忘」的機制。以亞馬遜推薦書單服務來說,假設前任女友喜歡登山,有陣子你常買登山書籍;但這任女友喜歡烘焙,在你尋找食譜時,系統不斷推薦登山書,你會不會覺得惱人?
冷冰冰的顧客管理系統,不會懂顧客的感受。為資料設下「到期日」,「遺忘」會是大數據發展中,最貼心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Q:在追求大數據的同時,有沒有思考過,我們想分析的真實,是不是被大數據所建構出來的?而「遺忘」,是否是讓真實恢復原貌的緩衝?
荀:也許我會問,什麼叫做「真實」?大多認為,我們所碰觸到的就是真實,而數據便是真實的反映。醫生可能會跟你說,你所碰觸到的東西,透過觸覺神經,將訊息傳送到腦部進行分析,而我會說那時手的觸感,對大腦而言,就是數據。
也因此,所謂的真實很主觀,只能用極大化的數據,慢慢接近客觀。
但人是變動的,數據只能指涉當下。但網路卻完整封存了當下的言論,任何時候檢索,當事人都變成了那個「當下」,這樣並不公平。
幸好,不少人意識到「遺忘」的重要。Google 的搜尋列中,鍵入的關鍵字,或關鍵字間的關聯,9 個月後就會被遺忘。而歐盟甚至立法通過,在歐洲你可以提出申請,要求搜尋網站撤下內文,他人再也無法搜尋到你不想公開的過去。日韓也正往這個方向努力。
最近愈來愈多年輕人使用Snapchat 來取代Facebook,正是因為它能在指定時間內,自動銷毀你上傳的照片,注重隱私的特性,讓它的市值累積至150 億美元。大數據的意義不再是雜亂無章,而是透過「遺忘」,簡化出最有價值的一條路。
Q:「遺忘」的概念,是否改變了您原來的立論基礎?在您看來,未來的趨勢又是什麼?
荀:善用數據力量的人,才是抓住趨勢的領航者。面對龐大的數據,我們需要學會如何不濫用。這已算是道德議題,但道德與商業同等重要。因此我認為,擁有「遺忘科技的大數據」,應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所謂「遺忘」,不會是立即刪除,而是讓儲存的資訊以漸進方式消失。例如照片會在一段時間後,先是失去顏色,接著細節也漸漸抹除,就像生鏽般,最後完全風化不見蹤影。擁有「生鏽」機制的數位儲存技術(Digital Saving),會是未來幾年最佳的創新場域。
Q:未來除了「遺忘」功能的修正,大數據還能怎麼走?
荀:大數據最極致的應用,大概就是物聯網吧!只不過,大部分人都想在不同人所產生的龐大數據中,找出一個準則。如果我們緩一下,把焦點放在個人呢?
假設我身上帶著感應器,分秒記錄著我的血壓,而我的血壓跟大眾平均做比較,就知道我有沒有生病。但這個說法本身就有問題!別人的平均值就是我的正常狀態嗎?有沒有可能我本身血壓就高一些,難道我的正常,在大家眼裡就是不正常,需要被治療嗎?
因此我認為,自身的數據應該要跟自己比較,才會有意義。感應器記錄我的血壓,計算後得出平均值,哪天血壓高過這個平均值,才能判定為有異狀。
大數據個人化應用,除了醫療,在智慧居家也可大有斬獲。像是空調記錄周邊溫度和你的使用習慣,便會在你覺得熱時自動開啟,而非死板在設定的溫度運作。發揮想像力,大數據能讓科技更加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