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他已過世3 年多,大家還是在追問:到底,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是個什麼樣的人?
媒體多半把他描繪成一個天才與混蛋的結合體:有設計品味,追求完美,完全不把他人放在眼裡,對員工苛刻至極,無情拋棄最初一起創業的夥伴,對親生女兒也是極力否決。在賈伯斯授權的自傳《賈伯斯傳》作者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筆下,他是個奇才,也是「狂妄、自私、猜忌」的獨裁者。
「我所看到的賈伯斯沒有這麼簡單,」和賈伯斯結交超過25年的資深科技記者史蘭德(Brent Schlender)開始思考:賈伯斯是蘋果公司創辦人,卻被蘋果開除,後來重回蘋果讓蘋果起死回生,甚至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公司,也讓自己成為人人尊敬的領導者。如此戲劇化轉折的背後,是什麼樣的心路歷程,才能讓一個桀驁不遜的科技新貴,蛻變為胸懷遠見的領導者?
偏執、暴躁、自大、專制、冷漠無情等表象之下,史蘭德以《成為賈伯斯》(Becoming Steve Jobs)為賈伯斯翻案,帶你看見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賈伯斯。
有人警告我,要採訪賈伯斯不只要有豹子膽,第一次碰面最好穿防彈衣,要有上戰場的心理準備。我才走進NeXT小小的會議室還沒坐好,他已拋出第一個問題。「你對這裡還很陌生,不是嗎?」
儘管他只想傳達一個訊息,儘管他回答問題時多半閃爍其詞,但仍散發一股迷人的魅力。他極度自信,讓我不由得全神貫注,傾聽他說的字字句句。他說話的時候常常字斟句酌,碰到意想不到的問題也是。他的回答透露他的品味,也彰顯他對自己判斷的信心。
關於賈伯斯的生涯,最基本的問題是:這樣一個反覆無常、不顧別人、莽撞輕狂、固執己見的人,被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逐出之後,究竟歷經什麼樣的轉變,才能東山再起,推出一系列可定義當代文化的高科技產品,自己也搖身一變成為令人尊敬的執行長?是怎樣變化促成蘋果變成全世界最有價值、最讓人景仰的一家公司,甚至改變了數10億人的生活?
賈伯斯對這問題沒興趣。儘管他常內省,卻很少回溯往事。他曾在e-mail裡寫道:「往者已矣,回顧過去又有什麼用?我寧可放眼未來,著眼於未來的美好。」
回想賈伯斯30歲出頭那段「狂野不羈的歲月」,也就是從1985年他被蘋果逐出到1997年回歸的那10幾年,他的脾氣和行為都改了不少。
他有時相當固執,毫不妥協,但他還是願意學習、改變自我。那可是千辛萬苦、刻骨銘心的學習歷程。儘管困難重重,他依然不斷驅策自己,而且有強烈的好奇心。在那沉潛時期,他將自己視為學習機器,把學到的東西謹記在心。
在他麾下生不如死?他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惡」老闆
的確,他是個不好相處的人,即使到了生命晚期也是。
對某些人而言,他實在是惡魔般的老闆,他的強烈使命感,使他把種種不可理喻的行為合理化;但儘管他喜怒無常,跟他合作的工程師都願意容忍他。
長期和賈伯斯一起努力,打響蘋果名號的廣告鬼才李‧克洛(Lee Clow)說道:「如果你受得了他,他會使你更好。有些人臉皮薄,受不了他的要求和辱罵,索性走人。但是我想證明我做得到,因此能精益求精。」
打造麥金塔(Macintosh)時,他善用言語激勵部屬。他曾告訴他們:「我們將在宇宙中留下刻痕。」幾個月後,由於進度不如預期,他又有新的說法:「過程本身就是收穫。」以及「延後總好過做錯。」團隊裡的每個人都願意賣命工作,因為賈伯斯把他們當成藝術家、創新者,不遺餘力地保護他們。有名成員曾對《財星》的記者說:「如果團隊有人抱怨受到其他部門的刁難,他就像鬆了鏈圈的惡犬,立刻打電話修理人。」
麥金塔團隊裡的人也不怕挑戰賈伯斯。他們以事實、能力和毅力來說服他,不但得以充分發揮能力,也贏得他的尊重,有時則乾脆無視他的要求。例如,團隊裡的硬體工程師貝爾維(Bob Belleville)就不顧賈伯斯反對,偷偷與索尼合作,為麥金塔開發一款比較小的磁碟機,麥金塔才可能如期出貨。要是遵照賈伯斯的意思,和另一家磁碟供應商合作,至少會再延誤1 年半以上。對貝爾維的陰奉陽違,賈伯斯不但不以為忤,反倒嘉許他做了正確的選擇,而且堅持到底。
麥金塔團隊的總經理巴恩斯(Susan Barnes)說道:「在職場上打滾久了,你自然可以區分哪些老闆一點就通,哪些則需費盡唇舌,才能讓他知道你要做什麼。碰到一點就通的老闆,你會不由得驚嘆:『天啊!真是太棒了。』賈伯斯就是這樣的人。你不必多解釋什麼,他就懂了。他真的很重視我們,不會對我們冷冰冰。」
2年後,麥金塔團隊果然完成任務。賈伯斯驅策他們絲毫不放鬆,對自己也一樣嚴苛。他對他們耳提面命:公司的命運繫於他們的工作。進度落後或是做得不夠完美,就會被他修理。有些員工真的累壞了,於是離開蘋果;有些人則熱愛這樣的試煉,願意在賈伯斯的領導之下賣命。
羞辱他人毫不嘴軟?他是一把外部鎚子給你當頭棒喝
很多人認為賈伯斯的言行舉止很混帳,在他眼中,天底下的人不是天才就是垃圾,他對不夠聰明的人不屑一顧,似乎隨時準備譏諷人、羞辱人。但他其實是很有人性的,直言不諱雖然聽起來刺耳,卻往往是一記當頭棒喝。
賈伯斯在指出問題或深入討論時,常把這種回應掛在嘴邊:「那是狗屎!」他只想得到聰明的回答,當坦率直言會讓事情更簡單,他就不想浪費時間顧及禮貌,不論他的回答有多重要。
身為蘋果首席設計師,艾夫(Jonathan Ive)從賈伯斯那裡收到的直率批評,不亞於任何人。每當他感覺遭受辱罵,他都會告訴自己,那些美化自己真實意見的人,「不見得真的關心對方的感受,他只是不想惹人厭而已。但如果他真心在乎這項工作,他就不會虛與委蛇,而是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史帝夫就是這樣的人。這就是他說『那是狗屎』的原因。但是,之後隔天或後天,他也會回來說:『艾夫,我已經好好思考過你之前給我看的東西,最後我覺得它很有意思。我們再多聊一聊。』」
賈伯斯的說法則是:「你雇用一些比你擅長某些事的人,然後確保他們都知道,一旦你出錯,他們必須告訴你真相。蘋果與皮克斯的管理團隊經常互相爭辯。」他的核心團隊都了解,賈伯斯的尖銳批評並非針對個人。套句巴恩斯的話,他們都學習如何「安然度過挨罵的過程,練就了解挨罵原因的境界」。賈伯斯期望他們達到這種境界,而且他也期許他們能在他犯錯時頂回來。
「早期的時候,如果有人達不到要求,史帝夫根本不會隱藏,」友人兼事業夥伴皮克斯董事長卡特慕爾(Ed Catmull)說。「我在他的最後10年不曾看過那種行為。相反的,他會帶你去私下談,把原本會是令人難堪的事,變成極具生產力及建立互信關係。他學會了;他記取曾經犯過的錯,在內心加以處理,然後做出一些改變。」
「賈伯斯過世後,我們失去的其中一樣東西,是一把外部的鎚子,」卡特慕爾說。「之前每部電影到了某個時候,導演便迷失在森林裡,所以我會打電話給史帝夫,他會開車過來觀看電影已有的內容,然後跟導演和整個智囊團講話。「他會在開場白說:『我不是製片家,你們可以不理會我所說的每件事。』然後說出他認為的問題所在。」
「有時候,」卡特慕爾說,「如果問題大到必須在肚子上狠擊一拳,他會跟導演去散步。史帝夫是這麼不可思議的聰明,而且意志堅強,會成就任何事物,但同時他也賦予其他人權力。他總是喜歡和人散步,當你放慢講話速度,你會把事情想清楚。他的目的只是想幫助他們拍出更棒的電影,導演總是因此更能有所進展。從來不會是『喔,你搞砸了。』而是『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有進展?』」
無情拋棄創業夥伴?他是公司利益永遠重於同事情誼
對賈伯斯而言,工作就是他的一切,無法協助他完成大計的人只有選擇割捨。但賈伯斯仍視他們為朋友,也因為這份私交,他的心情大受打擊。每個好人緣的高階主管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對賈伯斯而言尤其棘手。
從賈伯斯對待同事的方式,能看到他不假修飾、好惡分明的一面。這樣的個性,倒也讓他在歷任管理團隊凝聚出忠誠度,激勵大家為蘋果效力。但他逝世前那10年的幾次管理團隊人事變動,個性也成了他的罩門。
核心圈要是有人鬆懈怠惰、或自私自利、或好大喜功,賈伯斯絕不縱容。他時常拋出議題讓大家互相較勁,看誰的概念最好,誰的腦袋最靈光。每個人隨時都得保持最佳狀態,發揮具體貢獻,全心投入,否則就會被賈伯斯巧妙地打進冷宮。看他與邰凡尼恩(Avie Tevanian,蘋果軟體工程部門副總裁)、盧賓斯坦(Jon Rubinstein,NeXT 首席硬體工程師)等人的關係,就知道他隨時能把一個人排除在核心圈外。
「史帝夫會把他不在乎的人架空。」邰凡尼恩說。他多次提到想嘗試新的業務,於是賈伯斯2003 年認命他為「軟體科技長」。看頭銜是升官沒錯,但他後來才發現有名無實。蘋果現任執行長庫克指出,他當時怕邰凡尼恩求去,還請賈伯斯安排另一個有挑戰性的工作,務必留下這位對蘋果有功的軟體大將。庫克回憶道:「賈伯斯看了我一眼,說:『我也知道他很厲害,可是他的心已經不在工作上。我這輩子人看多了,一個不想拚命的人,再怎麼勸他,他也不可能努力工作的。』」
賈伯斯身為企業領導人的初衷並沒變,公司利益永遠重於同事關係,在他逝世前幾年尤其明顯。他除了嚴以律己,也以最高標準要求團隊成員,評估每個人的表現時,往往理智又精準。公司有人離職,不管是下屬、同事,還是朋友,對賈伯斯與大家都是傷感情的事。但他一直以來的觀念是,人事異動必須明快處置,內部運作不久後自然會調適,公司沒有元老功臣也能順利運作。
賈伯斯在人事變動的做法沒錯,失策的是後續處理。
他和盧賓斯坦並肩作戰16 年,最後形同陌路,無疑標準的賈式作風。對他而言,其他人如果不及他的拚勁與專注,或是無法協助他完成對蘋果的規畫,或是道不同而離職求去,他都不會花時間在他們身上。他在意的是消費者,至於沒有貢獻的老將想走人,他無心加油打氣。
賈伯斯對於蘋果前景自有一套理念,排定孰輕孰重時幾乎不近人情,一旦發現邰凡尼恩與盧賓斯坦已經跟不上其他人的實力,無法協助他完成大計,他便選擇割捨。
對商戰冷血不留情?他絕對不是「沒心沒肺的傢伙」
在賈伯斯的世界裡,最好的產品理當有獨占的競爭力,通吃是自然結果,所以他會毫不留情打擊對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他卻在迪士尼宣布收購皮克斯前夕坦露癌症復發的消息,讓對方有選擇退出的機會,這番誠信,令人動容。
「許多深度介入談判過程的人士告訴我,讓史帝夫成為最大股東,是我所做過最愚蠢的事,」迪士尼執行長伊格(Bob Iger)回想。但伊格相信自己的直覺。
這是極為私人的磋商,直到最後一刻還考驗著伊格和賈伯斯。在雙方董事會都簽字後,發布日期定在2006年1月24日。就在即將宣布的前1個小時,賈伯斯建議他們兩人到公司園區裡走一走,他有重要的事相告。
賈伯斯帶伊格走到園區偏僻角落的長椅坐了下來,然後把手臂搭在伊格的肩頭。他說:「鮑伯,我要告訴你一件很重要的事。我一定要把我心裡的話跟你說,這件事真的很重要,因為與這項交易有關。」伊格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我的癌症復發了。」他說了他肝臟上的斑點,以及化學治療等。
「你告訴我這件事,除了要發洩心裡的話以外,還有其他原因嗎?」伊格問。他說:「我告訴你,是因為我要給你一個可以退出這項交易的機會。」在這項交易宣布之前,賈伯斯曾跟蘿琳講過,要向伊格透露他的祕密。他們兩人都覺得這是應該做的事,因為這筆交易規模龐大。
伊格回憶當時:「於是我看了看手錶,我們只剩30分鐘。我們帶來了電視轉播人員,我們帶來了董事會投票,還有投資銀行家。箭已在弦上。我想著,我們活在這個後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後安隆案(Enron)及信託責任的世界,而他即將成為我們最大股東,現在我卻被要求隱藏祕密。我冒了個險,我說:『你是我們最大的股東,可是我不認為那跟這件事有關。你不是這項交易的重要部分,我們買的是皮克斯,不是要買你。』因此,我們宣布了這項交易。」
回鍋蘋果只為復仇?他是終其一生做擅長事的藝術家
賈伯斯內心其實追求的是單純的夢想,就跟他總是穿著黑色套頭上衣和牛仔褲一樣的簡單樸實,「有時候,人生會用磚塊砸你的頭。我確信,支持我不斷前進的唯一力量就是我愛我所做的事情,」他在演說中這樣說。
有些人認為賈伯斯為了回到蘋果成功奪權,必定處心積慮,一直以來都在進行一些重掌大權的計畫。真相其實更為曲折隱微。過去10年來,賈伯斯學到教訓,不再那麼衝動行事。以前的他一再逞強躁進,如今,他願意放慢腳步,如果直覺帶領他前往的地方,比他原先想的更好,他就會往那個方向前進。
「我從小就看巴布‧狄倫(Bob Dylan)的表演長大,而我看他從來不會停滯不前。」大約1年後,賈伯斯會這麼告訴我,他其實拐彎抹角試圖解釋為什麼他最終還是一頭栽進蘋果裡。「如果你觀察真正的藝術家,如果他們真的擅長某件事,那麼,他們終其一生都會做這件事,而且,他們對外會因此功成名就,但對他們自己來說不見得是真的成功。正是這樣的時刻決定了一位藝術家的本質。」
「蘋果對我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我當然不想失敗。當初進蘋果時,我不知道實際狀況有多糟,但我仍有許多事得考慮。我終於下定決心,我其實不在乎那些,這就是我想做的事。如果我盡力一搏,最後還是失敗了,那麼,至少我盡力了。」
蘋果現任執行長庫克(Tim Cook)這樣形容他:「賈伯斯很在乎成果。他對工作很有熱情,也希望把事情做到完美。這就是他最令人激賞的地方。這些都是他的真實個性,但很多人把那股熱情扭曲成自負。」「他心中自有一把尺,不符合這套價值觀的,他都願意捨棄。該改變就改變,絕不會拖延。說這是他的天賦絕對不為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