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馬克思、尼采、格林兄弟、貝多芬、莫札特;還有BMW、賓士、西門子、愛迪達、拜耳⋯⋯,他們都來自哪裡?
沒錯,就是德國。從哲學、科學、文學、音樂,乃至精緻工藝、機械、汽車⋯⋯,不管你對這個國家的印象是二戰、柏林圍牆還是啤酒,談起德國人才,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專精。
無論是組織發展或是個人表現,從古至今,德國人就是有能力向「極致」挑戰,在各領域展現令全世界驚豔的成就。不同於美式教育的自由開放、中式教育的填鴨競爭,德國教育制度在特有的歷史、文化與政治背景影響下,發展出強調一技之長、產業接軌的「雙軌職業教育制度」。在國家支持下,學校與企業同時注入資源,不僅使每個同學都能適性揚才,更提早與社會接軌,在不同工作崗位各司其職,達到整體穩定發展。
適性揚才,從小學畢業就開始
談雙軌制之前,首先得從德國的教育制度介紹起。德國小學只有4 年,畢業後學生就有4 種升學選擇:
主幹中學(職業預校)、實科中學、綜合中學和文理中學。其中,文理中學就像台灣的高中,校內課程主要是為了日後升大學所準備;綜合中學則結合一般高中與技職學校特色,畢業後可以選擇考大學或是接受技職訓練。
另一方面,進入實科中學的學生,多半是為了成為工商業界或是政府機關公務員,學校課程以社會、經濟、語言等為主;最後便是主幹中學,除了一般課程外,也著重在工藝,為日後進入雙軌職業教育訓練準備。
那麼,究竟什麼是「雙軌制度」?德國的技職教育又是如何的呢?
雙軌並行,300 多種職訓供你選
雙軌制的「雙軌」指的是企業和學校,只要具備中學中級以上文憑,學生就可以申請企業技職訓練的職缺。目前官方承認的技職訓練職種就有超過300 種,包括製造業、手工業、IT 產業甚至金融銀行業等;一旦和企業正式簽約成為「學徒」,就等於是公司的正式培訓員工,享有國家補助與薪水等福利。
同時,進入雙軌制的學生除了2/3 時間在企業,另外1/3 時間則是在學校接受教育,每星期至少在職業學校上課8 小時;培訓的2 至4 年間,由企業師傅與學校老師共同輔導,最後也有結業考試和證照頒發,同學們畢業後一部分選擇繼續到專科學校或應用科大進修,多部分則成為實習企業的正式員工,直接就職。
雙軌職訓聽來簡單,事實上卻需要國家、學校和企業三方的互相合作。每一年,德國工商總會負責擔任校方與企業的橋梁,除了協助評定企業職訓制度、學生表現與執照考試、頒發等行政工作,也要負責協調雙方訂定工作契約。
在企業方面,各公司單位也會自行開放職訓、登報找學徒,費用成本也多由企業方負責,目的不只是社會公益或教育理想,而是貨真價實地栽培自己的職員人才,為將來企業發展與生產力投資。除此之外,學校老師則扮演學科與職涯輔導的重要角色,確保學生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走在適合自己的學習道路上。
技職特色1 適性揚才,不是說說而已
著名的《格林童話》裡,有個〈四個聰明的兄弟〉的小故事,內容講述4 個兄弟在父親的要求下,各自踏上拜師學藝的旅程。大哥成為一個能取得各種物品的神手,老二成為觀星學家,老三成為獵人,老么則成為了一個裁縫。
老父親對兒子們說:「做得好!你們利用寶貴的時間,學到有價值的本領,到底哪一項本領更有價值我不能做出定論,要是有機會,讓時間做出評價吧!」這個小故事,看出德國人對教育的態度。在德,學習不是為了競爭,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特色;會念書,只不過是眾多天賦裡的其一。德國每大約只有1/3 學生進入一般大學,2/3 學生則是選擇雙軌技職教育;學術研究不是全部,更不可是評斷學生好壞的標準。
相反的,擁有一張職業證照和擁有大學文憑有同等的價值,甚至更好用,因為德國人深知,唯有透過教育制度,讓每一個學生都成功在社會上各司其職、發揮自己最大的本領,才能互相合作,讓整個國家走向進步。
技職特色2 自己的路自己選,選錯再換就好
德國除了升學管道多,要選擇的時機也早,從小學畢業後,就有3 到4 種不同學制必須決定。不過,這麼多條路,難道德國每一個小學畢業生,都知道自己要走向哪條路嗎?
事實上,為了真正了解學生們適合哪一種升學體制,在小學四年級上學期的「家長對談日」,導師就會依照學生在校的表現,向家長提出建議,共同討論孩子的興趣與長處,同時記錄在成績單上。而像綜合中學這樣的學制,也提供尚未決定自己想升學或是就業的學生,不錯過任何一種機會。
另一方面,只要合乎條件,未來各階段學制也開放轉學,並不是「一次選擇,終身選擇」;此外,德國也沒有大學考試,申請大學是靠高中畢業考和高年級的平均成績,也沒有「一試定終生」的風險與煩惱。
技職特色3 終身學習,不必贏在起跑點
事實上,真正要落實技職教育,除了需要制度與資源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讓整個社會都能有「萬般皆上品」的價值觀。
不少台灣學生在求學過程中,都曾經問過一個問題:讀書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在德國人聽起來,可能會覺得有些奇怪──為什麼一定要讀書?在德國的教育理念下,人的學習是必要的,但坐在教室裡念書不是唯一的方法。作為一個企業實習生、一個入行多年手工藝師傅、一個技藝精湛的車廠工人,都能讓自己感到驕傲,而不是只有白領階級受到尊重。
為了培養這樣的觀念,德國無論在家庭教育或是學前教育階段,包括課程的安排、成績單的評量方式、師資的培訓,都強調一個觀念:你可以不必贏在起跑點,只要最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在學校,「競爭」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獨立思考、表達自我想法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在德國,從幼稚園開始,就特別強調團隊合作、上台分享;在各教育階段的考試也多半是申論題而非是非、單選題;各企業在培訓階段,更不用筆試來評量成績,而是強調以分組方式,由師傅帶著實習生動手操作──當德國人的理性務實展現在教育上,最終讓我們看到的,不是如生產機器般的僵化培訓,而是讓「人」進入工廠,讓每個人以各自專業,向「極致專業」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