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我們都可以是一顆小水滴嗎?點點滴滴、點點滴滴,每個人一點點的分享,都能濺起漣漪,匯聚成一片大海。
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經濟學家傅利曼說:「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是增加獲利,」在這個企業追求利潤極大化的現代裡,「大」或許是這個社會經濟發展下的美麗風景,但是「小」,也可以是一種新的選擇。
這個「小」,和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直線思考有很大的不同,全球有愈來愈多人開始思考,如何打造一種你好、我好、他好的「新共生經濟」。
你必須把自己當成一顆小水滴,從自己開始,先學會讓利,看見他人的利益,在利他才利我的前提下追求「共好」的商業模式,就像是一顆水滴,雖然微不足道,卻足以成就一片大海。
2006年孟加拉教授尤努斯與孟加拉鄉村銀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當所有銀行都擔心窮人還不了錢,不願借錢給窮人時,他們卻為了幫助窮人提升生存能力,提供村民小額貸款。後來創立了鄉村銀行。持續推出各種小額貸款計畫,如今已有18家相關公司。
尤努斯證明了,經營企業不是只有一種可能,不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的社會性事業,除了可以解決社會問題,同時也能讓企業獲利,這種「金字塔底層商機」,正在全球蔚為風潮。
只送不賣的鳳梨
在台東鹿野,同樣也出現這樣一個故事,春一枝創辦人李銘煌,經常在台東家門口,收到一堆鄰居送來的水果,他想花錢買,鄰居卻不好意思收錢,他很好奇,為什麼要送?
李銘煌本身經營塑膠工廠,國外下單,他才上線開工,產品製作出來後,廠商搶著要,叱?商場十分風光。這麼典型的一個台灣製造人,卻因為這一堆快熟的鳳梨,改變了他的人生下半場。
他仔細探究送鳳梨的原因,才發現,台灣是水果王國,每年水果產量豐盛,然而農民辛苦種植的水果若達到8分熟,中盤商便不願意收購,剩下的水果便會被賤賣或丟棄,所以才會有這些只送不賣的水果。
在台東,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儘管每顆水果都是農民細心呵護、耐心包袋照料長大,但若無法進入市場,價值便瞬間歸零,也常讓辛勤種植的農民血本無歸。
不只是水果,種茶與製茶也曾是鹿野居民賴以維生的在地產業,WTO開放後,鹿野的製茶產業無法競爭,許多人開始處於長期失業。
想要解決台東水果滯銷,以及因為產業競爭而產生的失業現象,本業是塑膠加工的李銘煌,憑藉著多年生意人的敏銳度與豐富的經驗,他決定透過冰棒製作,向當地農民收購正熟的水果,並且把製冰工廠設在台東,運用大量在地人力,讓一根根酸酸甜甜、貨真價實的鮮果冰棒,成為台東的點滴希望。
鹿野的「水滴經濟」
傳統企業把經濟利益作為首要考量,不斷壓縮成本以提高利潤;李銘煌卻把解決問題作為企業經營的首要目標,先不談利潤,有可能嗎?
他看著門前的一堆鳳梨,中間有4 個問題:1 全熟水果無人處理,造成浪費;2 沒有加工管道,失業率必增;3 沒有銷售通路,再好的產品也血本無歸;4 整個在地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李銘煌決定用自己的生意頭腦重新建立新商業解決模式,他想,水果生產者、加工製造者、通路商、消費者,和他自己這個經營者中間,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共好」平台,建立水果製冰體系是一個解決之道,其中最大的源頭是他這個經營者先學會「讓利」。
怎麼說?
第一要解決的是「正熟的水果銷不出去,造成浪費」。以收購釋迦為例,農民載來的1000斤釋迦裡,在運送過程中被撞爛了5成,你會選擇收購剩下的5成,還是把1000斤都收購?
聰明的老闆會選擇只收購剩下的5 成,但是李銘煌卻選擇把運來的釋迦全部買下來。避免讓水果再撞爛,他甚至非常有創意的添購了載送雞蛋的籃子,以一籃一層的方式呵護著釋迦收購水果,降低撞壞率。還沒賺錢就先下重本,為了減少農友負擔,李銘煌甚至吸收水果從產地到工廠的運費。
第二要解決的是在地經濟的問題,如果沒有建立在地的加工系統,便沒有機會解決失業問題。於是他前半年花了超過200萬添購製冰設備;為了維持水果新鮮,避免再次造成水果浪費,多年來更擴張了6 次冷藏設備;大部分老闆腦子裡想的是如何降低成本,怎麼李銘煌成本卻愈來愈高?
一根冰棒從聞香、削皮、切塊,清洗、晾乾、封裝,大量繁瑣的工序約有7成都是人工製作,最高峰時台東小小的工廠裡,曾經聘了15 個工人。使用人工,產能和效率跟不上機器的自動化,偏遠的台東甚至沒有專門的機械維修,一根螺絲鬆脫都得等上至少3天。
你可以笑他傻,然而春一枝成立的初衷,便是不讓水果被浪費;不使用機器作業是因為可以運用大量人力提供在地人就業;設廠在台東,是希望可以真正解決台東在地問題,「若為了節省成本,原先想解決的問題沒有解決,就不是春一枝成立的目的,」李銘煌說。
很多人以為,利他必須等荷包賺夠了之後,才有餘力實踐,然而對李銘煌來說,利他便是春一枝的目的,不能隨意捨棄,先考慮別人,再考慮自己,相信別人好,自己也會好,在他的信念裡,逐漸打造出一種「鹿野的水滴經濟」。
盤價收購,進入正循環
什麼是「水滴經濟」?為失去價值的水果找回價值,更讓價值延伸,透過「利他」、「共好」,讓春一枝的好品質、好價值,從一個人、到農人、經銷商,進而擴散到整個社會,涓滴思考匯聚成大水滴,也讓春一枝成為年產約60 萬枝冰棒的品牌。
如果「利他」是春一枝的目標,那麼「共好」便是
李銘煌在做每一個決定時的方法。
李銘煌很喜歡京都知名一澤帆布創辦人一澤信三郎說的一句話:「我不想做世界最大,想做世界最好,」李銘煌追求的並非最大、最賺錢的企業,而是一個人人都好的工作有機體,共好的理念彷彿是小水滴,小小的分享,便能泛起一陣又一陣向外擴散的漣漪。
這其中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如何保障農民的收益?
春一枝以每日中盤商的價格,向農民收購正熟卻無法進入市場的季節性水果。不刻意壓低價格,中盤商不願意買的水果,為什麼還要用市場價格收購?因為李銘煌明白,讓農民免於被層層剝削,農民在獲得適當的利益後,便能持續生產高品質的農作物。
李銘煌經營塑膠工廠時,凡事靠SOP,但農業沒有SOP,隨時要「看天吃飯」,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尤其水果的「聞香」是春一枝的製作關鍵,水果冷凍後香氣會折損,所以水果香氣必須足夠。他曾經買了42 箱的芒果,最後一顆都不能用,因為這些芒果是「被催熟」的,不論放多久,就是不會有香氣,拿來做冰棒自然不好吃。
這讓身為農業門外漢的李銘煌明白,若要長期經營春一枝,他必須仰賴更多人的專業,建立團隊裡的信任,「農民不好,我不會好,對他們好,他們提供給我的水果品質才會最好,」李銘煌說,讓大家都好,便能確保每一個環節都不會出錯。
近年來,大企業賣假油、假米,胃散被爆添加碳酸鈣,長期追求利潤,講求效率速成,只談利己,不談利他,獨善其身卻不願意共好,難以兼顧社會公平與環境平衡。管理學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便倡議,讓企業創造「共享」價值。
春一枝一枝30 元的鮮果冰棒,和傳統的枝仔冰比起來,價格約高出一倍,經銷商嫌利潤不高,消費者嫌春一枝貴,你以為李銘煌「賺很大」,但一枝冰棒約有10 至15 元,會回饋到台東鄉親身上,包括水果收購成本、人工、包材等。
冰棒的品質大家一起維持,有賺錢的機會就大家一起分享,李銘煌收到訂單時,也會將訂單轉給各地的經銷點,有一回一家大型通路商希望能讓春一枝全台設點,李銘煌卻拒絕了,跟大型通路合作,提高且穩定營業額,為什麼不?「我不能損害到經銷商的利潤,這不只是我的事業,更是大家的事業,」李銘煌說。
窗花書籤,創造消費者體驗
吃春一枝的釋迦冰棒,可以吃得到厚厚的果肉與黑色的籽;檸檬口味有些淡淡的苦,真材實料的水果冰棒,是以新鮮水果、砂糖和水製作而成。近年來,食安問題連環爆,把最好的東西分享給消費者,是李銘煌在共好理念下,最後的堅持。然而品質好還不夠,如何讓消費者「有感」,願意「一直支持」,創造永續收益,更是重要。
利潤不用極大,至少要讓生意自轉,以冰棒作為春一枝的主要收入,利潤其實並不高,尤其水果是風土醞釀下的產物,過量、缺貨都是挑戰,在無法壓低成本的狀況下,李銘煌的生意腦再度想出方法。
一名外國人熱切地拿著林家花園的窗花書籤冰棒說:「這是林家花園裡面的那隻蝴蝶,我要把這枝書籤冰棒棍帶回去,代表我吃過台灣的水果。」在台北林家花園可以看見蝴蝶造型冰棒棍、木柵動物園有熊貓冰棒棍、中正紀念堂裡有專屬建築物的冰棒棍,用冰棒棍串起和台灣各地、甚至是國際的連結,是李銘煌一開始沒想過的事情。
他將本業塑膠加工結合冰棒,設計出環保又有紀念價值的造型冰棒棍,解決冰棒量產的挑戰,也帶給春一枝特色化的優勢,吃冰棒可以很快樂也可以很有趣。
發現問題、就解決問題,李銘煌一路上無心插柳,依靠的除了對於土地的關心和熱情外,還有他多年的生意經驗。李銘煌認為,台灣的土地價值就是不可取代性,就像台東原種的大目釋迦只有台東才種得出來,透過利他、共好,把好的留在台灣,讓世界走向台灣,才能讓台灣也成為一個好的有機體。
他說,「我希望更多人願意走入在地,關心你腳下的這片土地,」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能創造生生不息的永續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