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旅行?什麼是你一生必去的地方?
有人的答案是放鬆遊玩、有人的選擇是景點觀光,也有人期待,在生活中短暫出走,就能獲得改變的力量。不管是遊玩、觀光還是改變,你有想過,旅行也是需要學習的嗎?
電影《白日夢冒險王》男主角華特因為丟失一張照片,必須橫越格陵蘭島、冰島、喜馬拉雅山到處尋找,跳出日常生活框框的他,反而因此開拓視野,最後找到「生命原來可以如此精彩」的改變勇氣。
《享受吧!一個人旅行》裡,女主角看似事業有成、婚姻幸福,但她依然覺得心靈空虛;後來,毅然辭去工作、拋開現有一切,踏上羅馬、印度和峇厘島三地旅行,展開自我對話的修煉。
但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旅行結束後,人生並不會因此而改變。
「旅行如果想改變,關鍵在於怎麼『看見』。」走過全球86 個國家,身兼文史學家、藝術策展顧問與節目主持人多重身分的謝哲青,小時候患有難語症,卻用閱讀開啟一扇窗。他不但看大英百科,也看各種文史哲及西方名著,在他心中,反而形成一個很大的世界,吸引他長大後一定要去親眼「看見」。
因此,當別人出發到英國遊玩倫敦塔時,他選擇走上蘇格蘭高地,去追溯浪漫主義的發源地;當別人人在義大利羅馬爭相與電影《天使與魔鬼》中出現的四河噴泉留影時,他則悄悄走進一旁小巷教堂,與巴洛克時期啟蒙者卡拉瓦喬相遇。
謝哲青可以因為看了《金銀島》,一路從英國追尋作者史蒂文生的足跡到薩摩亞群島,親眼看見他的墓誌銘寫著:「Tusitala( 圖西卡,意指說故事的人)」, 追尋心中的嚮往,這是謝哲青所謂旅行的意義,就像凱撒說的「我來、我看、我征服」。
但跟凱撒由內而外、改變世界的豪情壯志不一樣的是,對謝哲青來說,旅行更像是一場由外而內,改變內心的深層革命。
於是他搭船航海摸索世界的輪廓、去絲路探究文明興衰、到冰島橫渡瓦特納的黑色沙漠、爬上聖母峰、穿越撒哈拉,拜訪馬達加斯加島,也數次從南極歸來。在不斷移動、探索過程中,慢慢找到生命意義,最終確認真正想做的事,是跟史蒂文生一樣,當個「說故事的人」,把世界帶到人們面前。
從書中的世界,到親身追尋;從親眼所見的震撼中,感悟出另一個更大的世界。當旅行與人生狀態交疊,你能不能看見人生地圖上的新可能?請看謝哲青的分享:
我來 內心純粹的渴望
為了內心嚮往,我們遠行去追尋偉大
對我來說,旅行跟旅遊有很大的差別! 台灣人受到東方思想「父母在,不遠遊」影響,旅行偏重在短期出遊,用吃喝玩樂為生活提供適時放鬆,但這只能算是旅遊,不管自助或跟團,要看什麼,吃什麼,每一天都已經安排好,沒有驚喜。
西方對旅行定義比較像「朝聖」,將自己擺在完全陌生的人事物中重新歸零,完成心中某種期待、追尋偉大。
古代西方人的旅行目的就是朝聖,一直到18 世紀末,有錢有閒的英國人才改變朝聖方式,旅行去的地方多了從書中看到的世界,像看了古希臘史詩《奧德賽》的故事,會想去看特洛伊戰爭到底是怎樣的場景?米開朗基羅塑造的大衛像,又如何帶給佛羅倫斯人面對未來的勇氣?
這個歷史脈絡,影響現在西方年輕人的壯遊概念:所有的嚮往、朝聖,都是從書本開始。
在歐洲讀書時,我曾用徒步方式,分段走完蘇格蘭高地,這塊土地是浪漫主義發源之地,觀光、文學、音樂都從這邊開始。如孟德爾頌19 世紀初來這旅行,回去後寫下著名的〈赫布里斯群島〉序曲、〈第三號交響曲〉等,這些音樂激發一代又一代的音樂創作者去想像,這片山水、大海給人們什麼樣的悸動,對大自然的崇敬之心轉換成對理想的想望,最後誕生了浪漫主義。
我很好奇,什麼樣地方衝擊這群浪漫主義先鋒?我也想去看看,自己能不能有同樣的感受或啟蒙。
旅行,就是這樣一種嚮往、一種期待,不只是出門去看世界,而是去了解世界;過程中,若有什麼改變,關鍵就在於你怎麼看見。
我見 正視自己的缺點
旅行是切換生活場景,脫離常軌的探索
大多時候,旅行愈遠,離開熟悉的生活圈,愈能看見自己最關心的事物,並正視自己的缺點。
第一次到義大利羅馬時,我特地去拿沃納(Navona)廣場旁的小教堂看卡拉瓦喬的畫,他是個地痞流氓,卻也是創造巴洛克時期第一道霞光,帶領藝術從超凡入聖的境界落入人間的藝術家。在他筆下的《聖馬太受難》和《聖馬太蒙召》,主題明明是神聖的宗教故事,畫作中卻不見絲毫疏離、肅穆,他反而用身邊朋友當模特,每個人都是赤腳、踩在泥巴上,一如他平日浪蕩生活中的陋巷景象。
他的畫有著極大的矛盾,我卻清楚知道這個人為什麼這樣畫。卡拉瓦喬的作品充滿黑暗細節,讓我想起年輕時曾在街頭討生活的自己,那股悶在心中的血氣方剛、衝動、不懂事一下湧上來,那時不喜歡跟外界溝通的我才知道,原來自己不是唯一的一個人。
這次相遇,讓我更懂得人是什麼樣子,更清楚每個人心中都有黑暗面,不用憤怒、不用逃避,只要誠實去面對自己的渺小無助跟弱點就好。
我們在生活中都有必須克服的風暴或想到達的目標,只要打開心門,就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思 人生到底要什麼?
透過旅行,凸顯了生命匱乏,愈能發現不足
旅行最大的好處,是帶來不同的視野、經歷,刺激你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為什麼來到這裡?」、「想要追求什麼?又不要什麼?」最後,從一連串疑問中,爬梳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
現在社會上愈來愈多探討「民主」、「公平正義」的呼聲。美國一直被視為是民主自由的發源地,尤其美國波士頓自由之路( Freedom Trail) 的舊州議會,不僅是發表《獨立宣言》的場地,也是著名觀光景點。
但你知道嗎?《獨立宣言》背後的2 位起草人,第2、3 任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與湯瑪斯‧傑弗遜(omas Jeerson),前者是貧民出身,卻主張菁英政治,認為民主如果沒有經過一群有素養的人代議,就會變成一場災難:後者是貴族身分出身,卻認為人人平等,政治是大家的。
2 位總統退休後,17 年間書信往返500 多封,不斷辯論「何謂民主」,內容也分別成為共和黨與民主黨的主要精神;更感人的是,一生立場相對的兩人最後竟然在美國立國50 週年當天一起去世了。
從2 位總統展現的精神,再對照現今美國失去對民主初衷的情況,來到這裡,不自覺更讓人進一步思考,對國家、對社會的理想是什麼?
亨利‧米勒說「旅行的目的地,並不是一個地點,而是看待事物的新方式。」這是旅行的魔力。當你去過的地方愈多,見的東西愈廣,愈會發現自己的不足,也愈想要改變。
我征服 改變內心的深層革命
學習良善、獨立與世故,成就自己的偉大
旅行是段很漫長的過程,跟人生結合在一起。我們不再像過去航海時代達爾文、洪堡德兄弟,由內而外改變世界;現在面臨的最大荒蕪,反而來自於內心。
旅行像建立一個中繼點,回家後,學會如何面對生活,才能真正蛻化,由外而內進行內心的深層革命。
我生命中第一場大旅行,是在千禧年前夕、從高雄港出發的航海路程。從中國出發,一路往印度、阿曼、葉門、南非走,最後船停靠義大利後,又往北去搭船,到了漢堡、英國,橫越大西洋,來到加拿大,這是一趟橫越4大洲的放逐。
那次出走,成了我感知世界的破口,知道世界是這麼大的尺度,而我讀過的書、了解的事竟是如此微不足道。旅行路上看到的東西,讓我思考自己還有什麼事沒有做?應該要做什麼事?我覺得這樣子的旅行,才能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