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不喝咖啡,整天沒活力;一天不聽音樂,渾身不對勁;一週不讀書籍,心裡不平靜;一月不看電影,生活沒夢境;一年不出國旅遊,人生沒意義。」資深媒體人蘭萱如此介紹自己。當造訪她位於台北市大安區鄰近永康商圈的公寓後,文字所描述的怡然生活,就更讓人深刻感受到了。
老家在台南,蘭萱從大學時北上求學,畢業後進入新聞圈工作,就一直是個市區租屋族。她樂於工作,同時享受生活,從來不是個守財奴,也偏愛租房子住的自由度,可以不受「定點」的捆綁。
她在台北市中心從月租2 萬元的房子住起,當妹妹前來同住後,兩人共攤租金減輕財務壓力,不過,後來換租到一個月4 萬元的大安區華廈,當媽媽念著「付高額的房租不如繳房貸」時,蘭萱其實還不以為意。
「我一直認為錢財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買房子和步入婚姻一樣,人生難免被捆綁,也就失去了許多自由。」
以租代買,花錢學習投資自己
直到妹妹出嫁,年屆40 歲的蘭萱也抱定單身後,她決定送自己一份禮物:一個專屬個人的生活空間。多年居住在大安區,蘭萱習慣寧靜巷弄裡的住宅環境,加上許多朋友住在附近,她就選定此區、民生社區和天母3 個區段,大約花半年時間看房子。機緣一到,透過朋友買屋時服務的房仲,順利買下這間位於公寓5 樓的美宅。
蘭萱在2006 年時買屋,時間點漂亮,恰好是此波房市景氣的初升段。所買得的公寓權狀36 坪,室內實際使用有34 坪,總價近2000 萬元;她將工作以來存下的積蓄當作頭期款,另外貸款8 成,每月房貸超過4 萬元。「買了房子之後,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是經濟壓力。原來這就是有?的重量!」
在職場已經獨當一面,領的是主管級的薪水,蘭萱買房子時也覺得肩頭一沉;不過,當房子稍加整修,精巧布置,成為極具個人風格、溫馨又典雅的私宅之後,蘭萱開始覺得這房貸壓力背得相當超值。
單身族因為一人飽全家飽,在金錢的花用上常可能欠缺計畫。當即將步入40 歲的人生階段,蘭萱重新思考未來,意識到正因為抱持單身主義,更該為退休後的樂齡生活預作準備。
「因為老齡社會逐漸成形,政府財政可能養不起愈來愈多的老年人,因此,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下半輩子做準備,不論你是否單身。」蘭萱說,那陣子常和家人朋友討論退休該準備多少錢,才能快活?「簡單的日常生活,一個月可以上幾次館子吃點好的,要能看幾場電影,每年還能出國一兩次;算來算去好像非得準備個2、3000 萬元存款才夠。」上千萬的存款,光想就覺得很難達標。
花大存小,隱形帳戶存購屋金
當朋友在30 歲前就具憂患意識積極買屋時,蘭萱只覺得錙銖必較的節約生活很辛苦,不如享受美食、定期旅遊增廣見聞,對工作和自我成長較有幫助。更別說自己當上主管後,只要同事聚餐,獅子座性格豪爽的她也樂於埋單,把錢投資在人際關係上。
雖然身邊有許多精通理財的朋友,蘭萱自己卻不太積極理財,不過,她從社會新鮮人時期,就將收入分為大小帳戶,把每月薪水存入大帳戶,不定期的額外稿費與年終獎金歸入小帳戶,奉行「花大帳戶、存小帳戶」的懶人理財法,10 幾年下來,積少成多也攢出3、400萬元的買屋基金。
回過頭來想,蘭萱慶幸自己終究還是買了間房子,每個月繳房貸等於強迫儲蓄,否則,可能存不到上千萬元的退休金。
相較於幾年前買屋時的房價,蘭萱的公寓所在地段的房價已經漲近1倍,「聽到最新成交行情,就忍不住歡呼」;她認為買屋自住可以讓生活安適,資產增值更為退休後的經濟提供保障。
剛開始看房子,蘭萱很隨意,就趁著每天散步時,在租屋處附近走走看看,不過,每次看到舊公寓的售屋看板,沒多久就賣掉了。她也留意過永康街附近的新成屋,但都是小坪數套房的規畫居多,價高又使用空間不足。恰好一位好友當時剛買房子,推薦了為其服務的房仲經紀人,才委託仲介覓得這間公寓。
與屋主議價前,蘭萱自覺不太會殺價,商請好友尹乃菁作陪,兩人還沙盤推演了一下,各扮黑白臉。「其實殺價不多,大約貼著市場行情,一來我不喜歡花費太多時間找房子,又是買來自住,環境好、屋況佳最重要,咬個牙買屋,沒買貴就好。」
養房防老,設定購屋最後年限
以自身的經驗加以分析,蘭萱認為40歲約是買屋背房貸的最後時限,年紀再長距離退休年齡愈近,新增的經濟負擔會讓日子太辛苦;若能提早至35歲買屋則會更好。「年輕人剛踏入社會不必急著背房貸,應該花10年時間專注在工作,培養職能、增廣見聞、多交朋友,不要太以存錢為生活目標,而使生活過得貧乏。」
身為自由媒體工作者,蘭萱同時主持電視與廣播等數個節目,收入與工作量成正比。她說,背上房貸後就不能再像年輕時一樣貪玩,每月固定的支出,形成一種對工作的推動力。「以前喜歡泡咖啡廳,現在我喜歡待在家,為自己手沖一杯香醇的咖啡,在落地窗前享受陽光讀一本好書。」
既然砸大錢買房子,蘭萱自然花心思規畫著心愛小窩的裝潢設計。因為買的是近30年屋齡的中古屋,免不了得花錢好好整理。她把錢花在刀口上,找來大學時期就認識的設計師朋友,預算抓得精省;不做過分雕琢的天花板,與各種裝飾性的木作,保留原本的樓高,省下昂貴的木工開銷。一個人的生活空間,她希望屋內動線通透流暢,因此,打掉客廳旁作為書房的封閉牆面,開了兩個瘦瘦高高的門,方便無阻礙地穿梭進出。
書房內一整面牆,以木層板做成整面書櫃,餐桌旁的牆面也採類似設計,以層板創造展示櫃,收納也陳列收藏品和咖啡器皿。主臥房內的衣櫥,到IKEA採購系統框架組裝而成,不做傳統的櫃門,改用拉簾,整間臥室成為使用方便的大更衣間。
一般中古屋的裝潢預算,一坪約5萬到10萬元,蘭萱將主要預算用在打掉舊隔間,每坪裝潢費只花5萬元。房子整修得讓人滿意,自然喜歡待在家不想往外跑,自家就是最理想的咖啡廳兼度假屋。
傳統華人說養兒防老,在愈來愈多人選擇獨身,或者結婚後不生孩子當頂客族的趨勢下,反而該思考的是養屋防老。
不管買屋與否,不管是否單身,蘭萱主張人到中年必須要重新思考既有的生活與未來的人生。她表示,買屋存退休本只是其中一種選項,迄今她的體驗是挺踏實的,尤其選擇單身,更要好好安排生活。從住得安穩下手,她思考老後如何退而不休,並且充分安排閒逸的生活;可以賣掉市中心的房子,搬回老家台南,拿賣屋所得輕鬆過活,大抵就是蘭萱理想中的黃金樂齡好日子。
市郊也要挑好地段,購屋不能犧牲生活
許多人抱怨台北市的房價太高,賺一輩子也買不起,該怎麼辦?
「年輕人靠自己買不起台北市的房子,可能是個不完全成立的純抱怨。」蘭萱指出,以年輕人的所得要想追上市中心的房價,原本就是有點不切實際的夢想。買房子是個很實際的財務問題,必須量力而為;在選擇時,她建議要以地段為重要考量,並且不要犧牲生活品質。
在台北都會區,就算是市郊低總價的房子,也要數百萬元,在背上種種的房貸前,應該思考自己的付款能力,還有工作與生活的需求,選擇一個喜歡的區域作為住家落腳處。
「沿著捷運線挑選好地段」,蘭萱如此建議有購屋計畫的年輕人,即使不在捷運線上,也要是交通便利、有大眾運輸接駁的區段;這種具有生活機能的區段,房價才保值。
從市郊的房子買起,等待時間與所得的累積,或許有機會慢慢換到近市區的房子,也可以累積小坪數換大坪數的資本。年輕人開始工作的前10 年,先以租代買,爭取提高儲蓄比例的空間;買房子後,繳貸款當儲蓄。蘭萱在買房子前,以定期定額基金投資與儲蓄保險作為理財方法,買屋之後,盡可能維持保本的定額儲蓄。
最重要的是,買了房子之後,也不要完全犧牲生活的樂趣,能夠偶爾吃點美食,安排一些旅遊與休閒,才能夠真正享受有殼的幸福,也才有動力繼續挑起房貸的擔子。